你家孩子在幼兒園,過得開心嗎?
小區的一位鄰居彤彤媽找彩蛋媽媽吐槽,說女兒不愿意上幼兒園。
本以為是孩子小,還沒適應幼兒園生活,但是後來卻無意中知道,孩子不喜歡上幼兒園,是因為老師太兇了,而且還打孩子。
原本彤彤媽也是不知道的,有時候會問孩子:「老師會不會打你啊!」
彤彤都會回答:「挨打的都是別的孩子!」
彤彤媽想著,無論孩子是無中生有,還是說的是事實,反正自家孩子沒挨打就行了。
但是沒想到過了幾天,忽然有一位寶媽加了彤彤媽的聯系方式,大致溝通的內容就是:孩子在家被奶奶打(輕輕的),孩子說,奶奶打得沒有老師疼。媽媽嚇到了,問孩子還有哪些小朋友被打,然后孩子說了好幾個,其中就有彤彤。
所以,這位寶媽是想問彤彤媽有沒有這回事兒。
問了好幾個,孩子們紛紛都說打了,甚至模仿得有模有樣,主要是孩子們說得還都差不多,這下好了,直接組了一個群,人數逐漸壯大。
最后看監控,確實打了,但也不是真的打,就是兇巴巴的,然后輕輕扣一下孩子腦袋,拉扯孩子倒是比較常見。
老師也道歉,說以后溫柔點對待孩子。
家長們有沒有發現,想要知道孩子在學校過得好不好,有時候不管怎麼問孩子,都問不出來?
家長有沒有想過,可能是你的問法,出現了問題?
想知道孩子在幼兒園過得好不好?「7問7不問」輕松套話,記下來
一不問:你有沒有被老師批評?
改問:老師和你都說了些什麼?可以分享給媽媽聽嗎?
不問的原因,便是家長有「指向」,讓孩子覺得老師就只是在批評自己,從而忽略了其他的話。
家長應該問孩子,老師都和孩子說了些什麼。
一般,孩子會說出這一天當中,自己印象最深的話。從這句話,家長基本也能夠判斷出老師對待孩子的態度。
二不問:老師兇不兇,有沒有打你們?
改問:你們班的老師,你最喜歡哪一個?哪一個最好?
家長給了孩子一個暗示:你們老師很兇!
這樣的暗示,會讓孩子變得不喜歡老師,自然不愿意去幼兒園了。
家長其實可以換一個問法,問孩子最喜歡哪一位老師,不但能夠讓孩子喜歡自己的老師,還能夠「詐」出孩子不喜歡的老師,以及不喜歡的原因,這樣家長基本心里就有數了。
三不問:你想不想/喜不喜歡上幼兒園?
改問:你喜歡你們幼兒園的什麼?
當你問一個早上去上幼兒園都要哭的孩子「你喜不喜歡幼兒園」這個問題,那麼孩子的回答是肯定的:不喜歡。
所以,要給孩子積極的問題:你喜歡幼兒園什麼?
孩子腦海里回想的,便會是在幼兒園開心的時光,以及喜歡玩的玩具,又或者喜歡的游戲等等。
四不問:有沒有小朋友搶你玩具?有沒有小朋友打你?
改問:認識了哪些好朋友?一起玩了什麼游戲?
小朋友在家里的時候,都是家里的「大王」,人人讓著、寵著。
但是到了學校里,會發現有很多的「競爭者」,甚至孩子可能還競爭不過別人。如果家長還問這些問題,那麼無疑是在孩子的「傷口」上撒鹽,讓孩子越來越不喜歡上幼兒園。
這不但會影響孩子上幼兒園的情緒,而且還會影響孩子的社交,讓孩子習慣性「避開」不開心的社交。
所以,不妨換個角度,問孩子認識了哪些好朋友,玩了什麼游戲。
這樣的問題,其實就是在強化社交。
五不問:回家跟餓死鬼一樣,在學校沒吃飽嗎?
改問:幼兒園里,你最喜歡什麼菜?
孩子回家餓了,吃個東西還要被訓斥,訓斥了還要和學校扯上關系。
這樣,孩子更不愛在學校吃飯了。
想要知道孩子在學校的飲食如何,可以問孩子最喜歡什麼菜。孩子可能會說出喜歡的,也可能會說出不喜歡的,無論說出個啥,都能讓家長了解孩子的情況。
六不問:在幼兒園有沒有哭?
改問:哭的時間有沒有變短點?是不是進步了?
問孩子「在幼兒園有沒有哭」,孩子第一反應便是想起了自己的委屈,說不定,更想哭了!
那不妨給孩子一點積極的暗示,問孩子哭的時間有沒有變短,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孩子的情緒會好很多!
比如我們第一天會問:這次哭了多久,有沒有3分鐘?
那我們下次,爭取只哭2分鐘?
孩子意識到哭的時間是可以縮短的,甚至都開始計算自己哭的時間,這哪里還有時間悲傷。
七不問:在幼兒園的表現好不好?
改問:在幼兒園有什麼開心的事情可以和媽媽分享嗎?
作為家長的我們,自然都希望孩子在幼兒園的表現可以好一些。
但是,孩子并不知道什麼叫做「表現」,這樣的問題,自然也無法得到孩子準確的答案。
家長不妨細節一些,問孩子有哪些開心的事情可以和自己分享,孩子不但能夠分享,而且家長也能從孩子的情緒中,知道孩子在幼兒園一天的狀態。
寫在文末
總的來說,問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盡量正面、積極、細節性一些,家長才能夠獲得更多自己想要的信息。
當然了,如果家長問什麼,孩子就是不回答,那麼家長就要思考兩個問題:
第一個,家長問得是否太寬泛,又或者沒明白意思,讓孩子不知道如何回答;
第二個,孩子是不是不想和你聊天,如果是這個原因的話,那麼平日的親子溝通,可能需要加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