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心理學:如果孩子不愿意做「這3種事」,說明他骨子里很自卑
2024/03/06

我們都希望培養一個內心強大、自信的孩子。但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孩子似乎很敏感、脆弱、自信心不夠。

那如何判斷,他是自卑,還是只是暫時能力不夠呢?

心理學發現,如果孩子不愿意做這3種事,說明他骨子里很自卑。

一:第一件,害怕表現自己

自卑的孩子,他們大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害怕表現自己。

我們想要孩子參加比賽,他卻把頭搖得跟撥浪鼓似的;我們想要孩子競選班委,他連連擺手,說自己選不上;我們想要孩子組織做某一件事,他說他做不到。

他還特別害怕成為焦點,不敢表現自己,不敢將自己暴露在大眾面前,只想隱藏自己。

若某件事做得好,別人夸他,他會特別不好意思,甚至手足無措、出現窘態:「沒有沒有,都是運氣好。」

因為自卑的孩子,一旦表現自己,就意味著要接受很多人的目光。而一旦知道別人在看他,他就會格外在乎自己的一言一行,生怕出錯,導致放不開、局促不安、過于緊張、壓力大。

而且,當被大家關注時,他的情緒也很容易被別人帶著走。別人無意間的一句話、一個評論、一個眼神,都可能讓他內心難過很久。

即便他已經做得很好了,但他注意到的,不是自己的成就,而是極少數反對的聲音。

甚至很多天后,他還在「回想」那個場景,「回味」受傷的心情,很多天都走不出來,從而消耗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而為了避免被談論、被關注,他也就盡量不去表現自己,盡量將自己「隱藏」在人群里,不被別人注意到。

二:第二件,害怕社交

《自卑與超越》中提到,一個人不敢社交,是源于不自信,他擔心一旦與人拉近距離,身上的弱點就會被人「看穿」,從而令人失望。

自卑的孩子,總擔心自己不夠好、不夠優秀,也覺得自己不值得被認可、被愛。所以在人際關系里,他盡量與人保持距離。

很多時候,他不是不愿意和別人交往,而是不敢。

他害怕別人拒絕他、言語傷害他,或者相處多了,他擔心自己身上的缺點會暴露出來,導致別人不喜歡他、貶低他。

為了避免受傷,他干脆讓自己宅在家里、躲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大敢融入社交關系中。

三:第三件,害怕改變

有些孩子,喜歡冒險,什麼新鮮的事物都想嘗試一下,哪怕結果令人失望也沒關系。

但有些孩子,特別害怕結果不好。所以嘗試了一件事情后,他若覺得還行,就不愿再做改變,而每次只選擇這一個。

比如有一次,布谷媽帶一個孩子去吃飯,我問她想吃什麼,她怯怯地說:「我想吃煲仔飯,但要是這家做得不好吃怎麼辦?」

布谷媽笑著說,不好吃就不好吃唄,沒關系,沒吃飽咱們再換一家就是。

自卑的孩子,他特別害怕做選擇,尤其害怕做出選擇后的結果:萬一我點的菜大家都說不好吃怎麼辦?萬一我這樣做,有人不滿意怎麼辦?萬一我做了最后失敗了怎麼辦?

他的能量太弱了,以至于難以承受選擇后的結果。所以,他害怕改變,更喜歡做熟悉的、固定的、不會出錯的事情。

四:做出一點點改變

《自信的覺醒》一書指出,負向的暗示,容易讓人放棄目標;而正向的暗示,則會推動人積極行動。

很多時候,孩子自卑,是因為他進入了負向的暗示中:萬一我沒有通過怎麼辦?萬一別人笑話我怎麼辦?萬一我出錯怎麼辦?

習慣性被消極、負面的的看法和情緒影響,孩子就會越來越退縮,越來越自卑。

當我們看到孩子陷入負向暗示中時,不妨多用正向的暗示幫他走出來,讓他明白,其實自己沒有那麼差,即便做不好也沒有關系。

我們可以用正向暗示的2個法則,增強自信的心理暗示。

①重復性法則

我們可以看到某些廣告,非常魔性,一遍又一遍地重復播放它的廣告詞。甚至別人說上一句,你立馬就能接下一句。

它通過不斷重復播放,讓你大腦能產生自動反應,而當你需要的時候,你真的會優先選擇它。

這就是重復的效果,它能暗示你的大腦去接受它、相信它。

所以,面對自卑的孩子,我們不妨每天重復去肯定他「你上一次就完成了,你是有能力做到的」、「你堅持把演講講完了,真的很厲害」、「你剛主動結交了新朋友,那自信的樣子真讓人喜歡」......

不斷地欣賞他、肯定他、鼓勵他,你會發現,孩子真的就慢慢改變了,變成了那個充滿自信的陽光模樣。

②聯系性法則

我們可以給孩子準備一個讓他舒服的東西,如他的手表或者能隨身攜帶的小飾品。

當他每次進行正向的自我暗示時,不妨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觸摸這個物品。

比如上台發言前緊張,那就順時針觸摸手表,一邊觸摸一邊暗示自己:「放松,放輕松,沒關系的,我可以做到。」

每次都這樣做,慢慢的,孩子就會將「放松」、「我可以」等正向暗示,與觸摸手表聯系起來。

以后他再遇到負向情緒時,這個能讓它產生正向、積極情緒的物品,就能及時提醒他,并且給予激勵和勇氣。

有了重復地正向暗示,并且有與正向暗示相關連的物品及時提醒,他就能慢慢獲得自我能量,并且避免陷入慌亂中無法走出來。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