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手機,可能是當代家長最為頭疼的問題之一了。
我們家,也不例外。
之前有段時間,我們家孩子就迷上了手機,甚至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眼瞅著快要小升初了,急的我是團團轉。
後來沒辦法,我就把他手機沒收了,結果沒安分兩天,有次晚上起來去客廳倒水,發現孩子的臥室門底下透著光,推開一看,孩子玩手機玩的不亦樂乎。
聯想到這段時間,老師經常說孩子上課打哈欠、犯困,我一瞬間就明白咋回事了,這是在我們眼皮底下玩了一出瞞天過海。
雖然他自己的手機被沒收了,但是這孩子每天晚上趁著家里人睡著后,就偷偷去奶奶的臥室,把奶奶的手機拿出來玩,等到玩盡興了再偷摸放回去。
不得不說,當代孩子,父母有多少張良計,他們就能架起多少過墻梯。
忍無可忍之下,就把孩子劈頭蓋臉的批評了一頓,那也是我們家孩子長這麼大,我第一次發脾氣。
而這麼做的后果是,他跟我開啟了漫長的「冷戰」。
所以今年剛放寒假,為了避免孩子跟我「斷絕父子關系」,我就跟他心平氣和的商量,玩手機可以,但是寒假作業,日常作息,一定要跟平常一樣。
孩子滿口答應,他可能也沒想到我突然這麼開明。
就這樣,孩子玩了一個寒假的手機,我也觀察孩子了一個寒假。
通過這一個寒假的觀察和總結,再結合之前的經驗,我慢慢發現了令孩子沉迷手機的2個真相。
如果你也在為自己家孩子沉迷手機而苦惱的話,一定要仔細看今天的內容哦。
想必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沉迷手機的問題時,都會跟我剛開始一樣,采取「一刀切」的方式:
先是批評教育,然后隔斷孩子與手機接觸的機會。
但是,一旦這麼做了,將會引發兩個問題。
首先,當我們簡單粗暴的解決問題時,往往會由手機問題,衍生出孩子與家長之間的權力之爭。
之前在網上就看到過類似的事件,有個上二年級的小男孩,特別沉迷于手機,父母屢教不改,從之前的偷著玩,到最后拿同學的手機玩,總之為了玩手機,各種方法計謀都用完了一遍。
後來沒辦法,男孩的爸爸就把孩子揍了一頓,結果當天晚上孩子留了個小紙條就離家出走了,幸好在警方的幫助下,及時把孩子找了回來。
其實,對于7歲以上的孩子而言,他們正處于想要脫離家長掌控的年紀,所以家長越是反對他們做什麼,他們越是會跟父母對著干。
到最后,看起來是手機之爭,其本質是親子之間的權力之爭。
所以,這也是很多家長采取常規手段之后,孩子玩手機卻愈演愈烈的原因所在。
其次,一味禁止玩手機,也會對孩子形成更深層次的「誘惑」。
在心理學上有個詞匯,叫做:禁果效應。
說的是如果一味的去禁止某件事情,那麼這件事情往往就會更加具有吸引力,會更會獲得人的關注。
在手機問題上,也是如此。
當我們越是禁止孩子不要接觸手機的時候,反而會放大他們內心深處的好奇心,也會慢慢變成:越禁止、越好奇、越想玩、越沉迷的惡性循環之中。
其實,在我之前隔斷我們家孩子與手機的接觸時,我能充分的感受到他想玩手機,以及對我充滿對抗的情緒。
而這些情緒的來源,歸根結底,是我試圖對他采取「掌控」的方式,引起了他的反抗,從而讓他與我之間,因為手機的問題,慢慢產生了一種更深層次的對峙。
到最后,就是親子之間的兩敗俱傷,孩子愈加沉迷手機的示威表達。
今年寒假,我從行動上,放開了對我們家孩子玩手機的管控,結果我發現問題越來越嚴重。
其一,視力下降的很多,很明顯跟長期玩手機有關。
其二,孩子的專注力下降了,之前寫作業能寫很久,現在屁股還沒暖熱,就一會兒上廁所,一會兒瞅一眼手機。
其三,孩子對手機的依賴性越來越高,之前出門不帶手機無所謂,現在手機不離手,告訴我說,沒有手機,沒有安全感。
想起之前有篇文章寫過馬斯克關于孩子玩手機的警告,其中幾點我覺得真的很正確。
首先,玩手機不管是刷視訊,還是玩游戲,都會激活大腦成癮行為,導致孩子的記憶力和專注力受損。
其次,現在大家都知道,為了刺激用戶深度觀看,算法會智能推薦我們喜歡的內容,這就導致我們越看越上癮,從而花費在手機上的時間就會越長。
成年人在這個事情上,都會「繳械投降」,更何況是孩子。
另外,當孩子的大腦適應了手機的強多巴胺刺激后,一旦放下手機,就容易陷入焦慮和恐慌之中,從而迫使孩子將「沉迷行為」進行到底。
所以對于家長而言,一旦完全放開孩子對手機的管控,那麼就算是孩子有一定的自控能力,也會在電子產品的碎片化的信息充斥、高強度刺激之下,而深陷其中。
因此,很多家長可能跟我一樣,既不能完全的「堵」,也不能放寬心的「疏」,那麼究竟該如何解決孩子玩手機的「世紀難題」呢?
手機是現在我們所有人每天必備的一種工具,它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但也在影響著我們的思維,甚至會對沒有自控力的孩子,產生一系列的危害。
而通過我跟我們家孩子在手機問題上的「斗智斗勇」,我慢慢也總結了一些經驗教訓,在綜合了其它家長的一些有效的方法之后,終于摸索出來了一些門道:
既然「堵」與「疏」都不可行,那麼最好的戒斷就是「替代」。
具體該怎麼做呢?大家可以試試以下這些方法,親測有效。
①選擇可以讓孩子能安靜下來的「事情」
不管是刷短視訊,還是玩手機,最大的問題就是它太快了,高強度的刺激,會讓孩子陷入快速的興奮之中,很難獲得冷靜思考的機會。
所以,找到這個關鍵的問題,我們就可以選擇去培養一些可以讓孩子安靜下來的習慣。
比如說,帶著孩子閱讀,最好是圖書館這樣的地方,因為周圍環境足夠安靜,孩子被動的要適應這種環境,從而讓她自己能夠慢慢的坐下來、讀進去。
再比如說,可以給孩子選擇一些她感興趣的愛好,這樣可以讓孩子內心產生一種正向積極的能量,從而讓她把之前聚集在手機上的注意力轉移走。
正如心理學家米哈里說的那樣:
當我們從事喜歡、有挑戰、且擅長的事情時,比如打球、舞蹈、樂器等,容易體驗到全神貫注、忘我的心流狀態。
所以與其去要求孩子戒斷手機,還不如轉移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產生新的興趣和愛好,從而主動的放下手機。
②一起努力的陪伴,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我們都知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而家庭教育是影響孩子最為深遠的教育方式。
所以,當我們想要讓孩子放下對手機的沉迷時,一定要先捫心自問兩個問題。
第一,我是否給孩子呈現了好的榜樣。
第二,我有沒有給孩子提供有效陪伴。
如果以上兩個問題都是否定的,你一下班回家,也是抱著手機,沉迷其中,就算陪伴孩子,也都雙眼離不開手機,那麼就別怪孩子學習不用功,總是喜歡手機了。
因為之所以孩子變成我們不喜歡的樣子,是我們家長自己給孩子呈現了那種樣子。
就像董宇輝之前在直播間里回答粉絲的問題,如果父母不知道該怎麼幫助孩子好好學習的時候,他說,至少,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學習環境。
什麼才是好的學習環境?
簡單來說,就是親子之間一起努力。
一起努力之下的陪伴,就算不用監督,不用督促,都會在潛移默化之中,讓孩子變得更好。
比如,你回家時不看手機,而是在孩子寫作業的時候,你在一旁讀書,那麼孩子也會從你身上,學會超強的專注力,以及沉穩的內心。
比如,遇到難題時,你會跟孩子一起查找資料,一起解決,那麼孩子就會從你身上學會超強的思維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久而久之,我們會突然發現,之前孩子身上的不好的習慣都慢慢消失了,他們開始變得越來越好了。
而這,就是榜樣的效果。
有人說,當家長太難了,簡直要化身六邊形戰士。
事實上呢,之所以會覺得難,是因為我們把本該自己努力的方向和目標,強加在了孩子身上。
只要我們放下對孩子的期待,自己去實現自己的夢想的時候,你會發現,養育孩子,并沒有想象中那麼艱難。
對應到孩子沉迷手機的問題上,也是如此。
最后也希望每一位家長,在遇到教育的問題時,要采取正向、科學、積極的引導模式,讓孩子的未來,實現他們想要的人生。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