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為什麼非要吼一頓、孩子才能聽話?這是因為沒有掌握「談判」技巧
2024/04/29

做一個情緒穩定的父母,想要培養出情緒穩定的孩子,掌握「談判」技巧是育兒里的必修課經常聽到很多家長吐槽說:為什麼非要吼一頓、罵一頓,小孩才能聽話呀就比如說,孩子已經看動畫片到很晚了,我們告訴他:「該關燈睡覺了」,可喊了好幾遍孩子都沒聽到,每一次都非要吼一吼、罵上幾句,才能把話聽進去然而,這種吼一吼、罵一罵的聽話策略也只是短暫的相信很多家長都發覺孩子是越長大越不聽話,越長大對我們所說的話也聽不進去了以前靠吼靠罵還能讓孩子聽話照做,可到了后邊直接來個左耳進右耳出

一副:「你愛怎麼說就怎麼說,反正影響不到我」的清心寡欲,最后反倒是把父母氣得夠嗆為什麼?原因還不是孩子不聽話,沒有按照我們的計劃去行事,而這也是造成親子關系分崩離析的主要原因從孩子的成長角度來說,他們本身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反抗、頂嘴、或者不想理人,其根本原因還是在于他們在捍衛自己的利益特別是對于一些大朋友來說,他們總覺得:「我已經長大了,有權利安排自己的大小事,父母憑什麼一而再插手」

這個時候若繼續固執己見,那結果就是兩敗俱傷的親子關系破碎

想要改變現狀,聰明的家長就需要掌握一些「談判」技巧,比如以下3點,就是跟孩子建立有效溝通的情感橋梁:

01做好預期管理提前跟孩子商量一個方案

和孩子建立有效溝通的「談判」技巧,就是以解決問題為出發點,談判也不是為了控制,而是讓某一件事有個合理的結果女兒放學回家告訴我,她想換一個好看的水杯,可那個水杯是玻璃材質的我告訴她:「這可是玻璃材質,不注意是很容易摔碎的,玻璃碎渣灑落在教室里也是很危險的」

女兒聽后嘟囔著嘴巴,有些不開心,還倔強地告訴我:「不會的,我肯定會保護好」

話說到這里,如果再繼續爭辯,那接下來肯定是不愉快了可正當我該如何跟女兒普及玻璃水杯的安全性時,我發現她正在小心地擦拭水杯也看得出,她真的很喜歡把那個水杯帶到學校接下來,我又告訴她:「你可以把水杯帶到學校,但必須要有所防護,不然太危險了」

女兒靈機一動,連忙跑到臥室找到杯子原先就有的保護套,上邊還印著清新好看的郁金香圖案

本以為女兒得償所愿后肯定會天天背著那個水杯到學校,可結果沒到兩天時間,她就把水杯放在家里換上原先的不銹鋼保溫杯了解才知道,原來老師告訴她「玻璃水杯不安全,即便是有保護套防護,也可能會摔碎」

事實擺在眼前,再加上是老師所說的話,女兒也就沒有那麼大的反應了,回到家就乖乖地換上適合帶到學校的水杯這就是和孩子做好預期管理的必要性先跟孩子分析「不可行」的弊端,如果孩子還是不能接受,那就提前商量一個能暫替的可行方案喜歡頂嘴的孩子都有一個共同愛好,叫作:「不到黃河心不死」

對于孩子的想法和決定,我們也無需阻止,只需要做好護花使者,讓孩子在能暫停的可行方案里親自體驗一番即可如果所行順利,自是好事,但如果不順,鐵定事實就會成為孩子的經驗,也會促使他們做出正確的新決定所以,和孩子建立有效溝通橋梁的第一個「談判」技巧,就是讓孩子有個預期管理孩子想帶玻璃水杯去學校但不太安全,那就讓他們給玻璃水杯套上保護套作為防護,想要孩子早點關電視睡覺,那也得提前告訴孩子:「你還可以看多長時間電視」,然后再定一個鬧鐘作為時間提醒…

02溝通簡單為主盡可能用簡潔的話說清楚

麥拉賓法則里有個溝通公式,叫作:55%視覺+38%聽覺+7%語言=信息表達可見,我們想要跟孩子建立一個完整的信息表達,并沒有那麼簡單,視覺、聽覺、和語言都要有所突出如果我們忽略這些信息,在孩子表現得不是那麼聽話時就對他們大吼大叫,那最后的結果只會把孩子推得越來越遠看完這個公式,我也突然意識到其實呀,很多時候并不是我們非要吼一頓、罵一頓孩子才能聽話,而是我們所說的話孩子壓根就沒有聽懂,或者是耳朵聽到了、腦子卻沒有接收到因為和孩子溝通之前,最需要的不是耳朵有沒有聽進去,而是眼睛有沒有看到需求有一個五歲多的小男孩,平時在家里面一言不合就開始大喊大叫有一次,因為和孩子大吵一架而束手無策時,媽媽只好求助心理醫生心理醫生當時問了一個問題:「你覺得孩子大喊大叫的原因是什麼,是在表達什麼呢」

媽媽斬釘截鐵地回答說:「能有什麼原因呀,我看他就是故意找事,這孩子淘氣得很呢」

可接下來心理醫生在開導男孩時發現,孩子并不是媽媽口中的沒事找事,而是由于爸爸媽媽要求太高下的內心挫敗感

原來,男孩的爸爸媽媽都是擁有高學歷的某高企白領,見識到了職場的酸甜苦辣后更加確定能力、和學歷的重要性為了讓兒子將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他們平時都是換著對孩子輔導媽媽說:「你不好好學習,以后就找不到好工作,也會生活得很辛苦」

爸爸說:「我和你媽媽每天那麼辛苦,都是為了你,你可不能讓我們失望呀」

這種句句不離學習、字字包含期望的話,就像一座大山一樣壓在男孩的心里喘不過氣當內心漸漸超出承受范圍時,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足以讓孩子情緒崩潰就在昨天晚上,我輔導女兒寫作業時也臨近崩潰前邊剛教的知識,也就是轉個身的功夫就全部都給忘記看著如此剛學就忘,我總是責怪女兒:「你看看自己做的題,沒有一道題是對的,我講題的時候你為什麼就是不認真聽」

女兒委屈地告訴我:「我聽了,可它就是一下子就從腦袋里蹦出來了」

我好奇地問「什麼東西蹦出來了」

女兒也不能完整地說清楚,但言語之間卻能洞悉得到,她就是「記不住」、「沒有理解」,所以才會剛學的知識就原封不動地還回去了這個時候,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說孩子能聽得明白的話多嘗試幾次,每次講題都看著女兒問她一句:「我說的這句話你能不能理解」

隨著彼此互動的不斷加深,原本半小時都做不完的題,不到5分鐘就輕松解決了這就是能理解和不能理解的區別,用簡潔易懂的方式把話說清楚,復雜的事情才會變得更簡單而我們和孩子溝通時也要盡量以簡單為主,說孩子能聽懂的話、能接受的話,他們的情緒才會越來越平靜,內心也會越來越有力量

03人設一定要穩住約定好的事情要有始有終

孩子非要吼一頓才聽話,看起來或許是欠收拾的表現,實際上「吼才聽」的背后,除了沒有理解孩子的需求、孩子沒有聽懂話之外,大抵就是沒有形成一個良好的「人設」習慣堂姐的4歲女兒夢夢,是一個脾氣暴躁、不講道理的小丫頭有一次吃飯,就因為姥姥倒一杯自制的桑葚酒被她看到了,當時就誤以為是可樂,非要搶過來一飲而盡姥姥嚇一跳,趕緊把桑葚酒藏起來不讓喝可就是這個動作,把一向要什麼就有什麼的夢夢給得罪了小丫頭一言不合就開始哭鬧,還生氣地趴在桌子上不理人在家里沒有可樂的情況下,姥姥只能拿牛奶、和其它飲品來哄娃可夢夢當時只想要可樂,拿什麼哄就扔什麼堂姐看到后,打算以毒攻毒,她拿起被姥姥藏著的桑葚酒遞給夢夢一句:「不相信,你就喝一口,看看到底是不是可樂」,反而讓夢夢哭得更兇了

最后,沒辦法了,姥姥只好在大家都吃飯的時候跑去超市買可樂一來二去的,等姥姥再回家時大家都已經把飯吃完了這就是典型的「人設」缺乏而對于喜歡用哭鬧威脅家人妥協的孩子,我們一定要穩住「人設」,也就是約定好的事情就要有始有終比如,說好了看到晚20:00就要關電視睡覺,可到了時間孩子卻耍賴說:「再看5分鐘,就5分鐘嘛」

如果我們妥協了,那孩子接下來還會有更多個「5分鐘」,直至「到點就睡覺」這個規則被完全破壞所以,跟孩子建立有效溝通橋梁的第三個「談判」技巧,就是人設一定要穩住只要是和孩子約定好的事情,接下來該怎麼做就怎麼做,哪怕他們哭鬧,哪怕他們耍賴,我們可以接受情緒、也可以溫和地安撫或者陪伴,但絕對不能孩子一哭就讓步畢竟,如果我們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嘮叨半天,等到孩子一哭的時候又忍不住妥協,那對于孩子而言,就會覺得:「反正一哭就可以達到目的」,下一次也會繼續用哭來挑戰底線當然,我們也要很明確地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很愛你,但約定好的事情就要有始有終,哪怕結果不是很好,我們也要認認真真把這件事情完成」

那麼,關于孩子非要吼一頓才能聽話這件事,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