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看了跟媽媽說對不起的女兒我才明白:養育女兒的關鍵是情緒價值
2023/10/30

前幾天,我在網上看到一位媽媽和女兒的聊天記錄,內心很是難過。

剛上國中的女兒,因為很不適應寄宿生活,發信息跟媽媽傾訴:

「我覺得我晚上不寄宿會好,因為我晚上可能會情緒不好,我控制不了,就是很傷心,我真的控制不了,我還是適合晚上回家,像小學一樣,我比較好接受。」

媽媽完全沒有理會女兒內心的焦灼不安,只是發了一個發呆的表情。

女兒似乎感受到了屏幕后媽媽的不理解和不耐煩,急忙跟媽媽道歉:

「對不起,媽媽,我真的控制不了。

對不起,我只能接受小學。」

然而,面對女兒令人心疼的自責和乞求,媽媽沒有給她一絲心理上的安慰,而是冷冰冰地說道:

「每個人都要有一段適應的過程,誰都不可能習慣。」

也許是失望,也許是內疚,也許是心里藏著說不出的痛苦,女兒開始一遍又一遍地跟媽媽道歉,甚至安慰媽媽:

「對不起,你不要哭,我寄宿。

你好好工作,我好好學習。」

局外人的網友們都開始心疼這個懂事而又痛苦的女兒,媽媽卻仍舊冷漠地、自顧自地說教、賣慘、責問女兒:

「媽媽沒有能力買房,外婆家是舅舅舅媽的。

我們來也只是寄住,媽媽還要找工作,有包住的地方,你為什麼不能理解媽媽?」

看到這里,我真的好想去抱抱那個內心正在飽受煎熬卻又得不到媽媽理解和安慰的女孩。

丹麥著名心理治療師伊爾斯·桑德曾在《共情溝通》中講到:

「給予一個人足夠的傾聽、積極關注、共情,她自己會療愈自己,自己找出辦法來。」

對于一個正處于情緒風暴中的孩子,最需要的不是指責,不是大道理,而是情緒的共鳴和撫慰。

尤其還是女孩。

養育女孩,拼的就是情緒價值

腦科學顯示:

女孩的海馬體和扁桃體比男孩更為發達。

海馬體負責記憶的形成,扁桃體則負責情緒的控制和記憶的加強。

同時,女孩大腦的邊緣系統也比男孩更大,而邊緣系統主要負責的就是情緒反映。

邊緣系統越大,就越在意情緒。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常說:

女孩是感性思維,更容易受到情感和情緒的影響。

當女孩遇到問題和沖突時,她的大腦第一反應不是如何解決問題,而是更傾向于自己的感受、感覺,喜歡各種琢磨、反省、內疚、自責,更容易陷入抑郁和焦慮,甚至走向極端。

記得長春市兒童醫院曾接診了一位13歲女孩。

她因為和媽媽慪氣,硬生生將美工刀片掰成三節,吞了下去。

看著食管里尖銳的刀片,我真的不敢想象:

女孩的心里積攢了多大的痛苦和怨氣,才會選擇用這麼殘忍的傷害自己的方式,發泄和報復自己的媽媽。

一位網友的評論,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問題關鍵:

「如果女孩的媽媽早一點看見女孩的情緒,試著去傾聽她、理解她,而不是跟她硬碰硬,是不是就不會把女孩逼向極端了?」

其實,《自控力:如何管住自己的情緒》中也講到:

「當我們接納女孩的情緒,理解她的感受時,我們也在教會她如何去接納自己,如何理解自己。」

《妻子的浪漫旅行》中,蔡少芬的小女兒覺得自己被媽媽冷落了,一直不停地哭,鬧脾氣。

爸爸張晉沒有在人前批評她,而是把她單獨帶到車上,耐心地陪著她,溫柔地告訴她:

「你很傷心的,我知道。你哭吧!我陪著你哭。你哭完了,舒服了沒有?」

就這樣,爸爸的接納、看見和理解,輕而易舉地化解了小女兒的負面情緒。

所以你看,想要幫助女孩解決內心的沖突和問題,講道理、硬碰硬都是下下策,上策是:

接納她的情緒,重視和理解她的感受,給足她所需要的情緒價值。

養育女孩,拼得就是情緒價值。

只有給足女孩所需要的情緒價值,才能早點把她們的心理困惑扼殺在搖籃里,才能幫助她們擁抱自己的情緒,開啟自己的她力量。

被情緒價值滋養長大的女孩

才能擁有幸福的能力

一位身患抑郁癥的高一女生,曾對心理咨詢師講起自己的故事。

小的時候,父母因為工作總是出差,她每隔幾天就要去爺爺家住。

爺爺重男輕女,總是把好吃的都給其他孩子,對她特別冷淡,她心里特別委屈。

她好幾次跟爸爸媽媽鬧情緒,說不想到爺爺家住,換來是都是爸爸媽媽的一頓數落:

「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懂得體貼大人,我跟你爸忙得跟風火輪似的,哪有時間照顧你。

爺爺辛苦照顧你,你還這麼多事,真是個白眼狼。」

等到周末,她好不容易有了跟爸爸媽媽相處的時間,卻還要忍受爸爸媽媽疾風驟雨般的爭吵。

她經常一個人躲進房間里,胡思亂想:

為什麼別人都有幸福的家庭,我沒有。

為什麼沒有人愿意愛我。

長久的壓抑和情緒低落,讓她在初三那年頻繁地情緒崩潰。

直到高一開學沒多久,她坐在教室里,腦子突然「嗡」地一聲,老師的話再也沒辦法進入她的腦子,旁邊細小的聲音卻被放得無限大,她明顯感覺到自己身體沉重,不想學習不想動,每天強撐著坐在教室,看不到希望。

老師打電話給她的爸爸媽媽,說她可能有抑郁傾向。

爸爸指責她說:

「不愁吃不愁穿,有什麼好抑郁的?」

爸爸的這句話像刀子一樣戳進她的心窩,她瘋狂地沖進廚房拿起刀直插進自己的胳膊。

看著鮮血流出的場景,她的內心竟然涌起一陣強烈的快感。

也許是被嚇住了,她的爸爸媽媽終于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帶她去了醫院,她被確診為中度抑郁癥。

老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每一個「積郁成疾」的女孩,都曾一次次地向父母發出求救的信號,又一次次地被父母無情地忽視。

那顆不被看見、理解和滋養的內心,只能變成一片荒漠。

《共情力》一書中說:

「如果沒有共情,我們就無法尋找支持、鼓勵、溫存和愛。」

無法給女孩提供情緒價值的父母,實際上也剝奪了女孩感知幸福、擁有幸福的能力。

《以家人為名》里的李尖尖,從小沒有母親,拿了一副苦情戲的牌,卻活成了幸福的模樣,最大的功臣就是她有一個給足她情緒價值的爸爸。

她成績不好,爸爸從不指責,反而會驕傲地對別人說,「尖尖很會畫畫。」

家長會上,班主任問爸爸:「有沒有考慮讓李尖尖走特長生方向。」

爸爸看看李尖尖,回復說:

「這要看孩子怎麼想的。」

她想念去世的媽媽,爸爸就在地上畫一個媽媽的形象,讓她假裝躺在媽媽的懷里。

她調皮搗蛋,跟別人打架受傷,爸爸最先關心的不是對錯,而是她有沒有受傷。

爸爸的包容、寵愛、理解和尊重,讓李尖尖成長為一個獨立、自主、內心強大的女孩。

她沒有享受過媽媽的愛,卻在凌霄被媽媽拋棄時成了凌霄最溫暖的依靠。

她沒有因為自己成績差而妄自菲薄。

她被欺負、被挑釁的時候,從來不會忍氣吞聲。

她雖然沒有考上一所好大學,卻自學成了一名優秀的木雕師。

所以,你看,父母能夠給孩子提供多少情緒價值,孩子內心的安全感、力量感和幸福感強就有多強烈。

就像台灣大學傅配榮教授所說的那樣:

「人若沒有一個好的家庭環境,就很難展開一個正常的生命。」

沒有情緒價值的父母,很難養出一個幸福的女孩。

給足情緒價值的父母,才是養育女孩的高手。

錢志亮老師說:

能為孩子提供情緒價值的父母,都有以下幾個特征:

善于回應孩子;會讓孩子感到自己的情緒和想法是被理解的;能調節憤怒的情緒,讓孩子感到安全;對孩子充滿了包容、關注、支持和安撫;

說到底,給足女孩情緒價值,就是滿足女孩對愛與接納的渴求。

小女孩不小心摔壞了小提琴,趴在媽媽的懷里痛哭。

媽媽和家里的其他人都沒有責備她半句,而是淡定地安慰她:

「沒事兒,咱想辦法解決。爸爸正在給你修呢,實在修不好,你的私房錢可以拿出來換一個。」

弟弟也附和著說要贊助20塊錢,爺爺也說要贊助2000塊錢。

我相信,家人的愛與接納,一定消弭了女孩闖禍時的所有膽怯和傷心。

最重要的是:

這份被愛、被接納的情感體驗,會伴隨她的一生,成為一份幸福的回憶。

所以,家有女孩,一定要給足她所需要的情緒價值。

我們多給她一些關注、理解和尊重,多給她一些溫柔、耐心和情感支持、管住我們「心里的魔」、「嘴里的毒」,努力成為一個情緒穩定、成熟的父母,我們的女孩就能多一份力量、勇氣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擁有屬于自己的幸福。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