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的游樂場上,幾個孩子在玩,寶媽們樂的清閑圍在一起話家常,一個小男孩突然從孩子堆里哭著跑過來找媽媽,問清楚緣由,原來是玩的時候尿褲子了,媽媽隨即對著孩子吼了起來,有什麼好哭的,不怕人家笑話你嗎?
看到媽媽疾言厲色的樣子,小男孩忍住不敢再哭了。
于是這個媽媽和其他寶媽絮叨起來,說自家孩子太愛哭了,一件小事動不動就哭,男孩子家長大了可咋辦,一點都不堅強,愁死人。
青青媽媽說:我女兒倒不那麼愛哭,上次在幼兒園,臉都被其他小朋友抓破了,也不吭聲,老師都沒發現,放學回家我看見了才知道,也不主動告訴我,我還因此犯愁呢。
豆豆媽媽說:我兒子也愛哭,今年剛上幼兒園,剛開始幾天往幼兒園送的時候哭的撕心裂肺的,老師們抱著哄著適應了好幾天才緩和一些。看其他很多小朋友老師都不用操心,自己乖乖的坐那兒吃飯看動畫片,媽媽離開的時候不哭不鬧的。
對于孩子動不動就哭這件事,可能大部分家長都比較抵觸,因為在家長眼里,哭代表軟弱,代表不懂事,代表不獨立,代表無能。
反而覺得那些遇見問題忍著不哭的孩子比較堅強獨立,沉著冷靜。
其實,這兩種不同情緒表現的孩子未來在三個方面會有很大差距。
由于哭在很多人看來是不好的行為表現,所以面對孩子哭哭啼啼,很多家長心里會比較厭煩,怒其不爭,往往對著孩子吼,試圖阻止孩子繼續哭。
其實對孩子來說,哭只是情緒的宣泄表達,因為孩子根本還做不到理性看待和處理問題,甚至不能很好的表達,只能用哭來表示自己的需要和無助。
但是家長們會給孩子動不動就哭的行為貼上很多表示不良品質的標簽,并想辦法改變孩子這種行為。最后孩子可能不怎麼哭了,但并不是把情緒化解了,只是忍住了。
家長們可能想不到,未來這兩種不同行為表現的孩子,會有以下3個方面的差距:
●情緒感受能力不同
一個正常的人,情緒不可能只有好的,沒有壞的。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鐘擺效應」,鐘表向左或向右擺動,相當于人的情緒在外界不同的刺激影響下,也會存在兩個方向,正向積極的和消極負面的。
鐘表擺動的幅度相當于人們感受情緒的能力,如果你在一個方向上感受情緒的能力比較強,那對于這種情緒的相反方向,你的感受能力也會比較強。能強烈的感受恨和憂愁,也會有很強的能力去感受愛和快樂。幅度越大,感受能力越強,也能更容易往相反的方向擺動和轉化。
相反,如果長期壓制負面情緒,把負面情緒壓到一個很小的擺動幅度,那他感受正向積極情緒的能力也會相應程度的降低。當一個人遇到傷心的事情不再難過,那他遇到開心的事情也不再歡喜。就像手術前打了麻醉,感受不到疼痛的同時,也失去了所有好的感覺。
那些動不動就哭的孩子,往往剛擦干眼淚不久,很快又能因為其他事情歡呼雀躍,這種孩子即便長大后依然會有很強的情緒感受能力,生命對他來說是鮮活炙熱的。
而那些從小忍著不哭的人,往往對外界比較淡漠麻木,沒有什麼讓自己特別傷心難過的,也沒有什麼讓自己特別歡喜愉悅的,生命就會少了很多色彩。
●身心健康程度不同
從小被允許哭的人,首先自己的不良情緒是被家長接納的被認可的,在家長這里是感到安全的自由的。生活中不會壓抑自己,高興了就興高采烈歡歡喜喜,不高興了也會放心大膽的表達自己的不滿。
這樣,一方面內心不會積壓太多的負面情緒讓自己身心受到傷害,一方面情緒被清楚的表達出來,也能被身邊的人發現并重視你的感受,別人也才能知道怎麼取悅你,知道你不可侵犯的底線在哪里。
忍住不哭的孩子,往往是想哭的時候被家長道德綁架了,比如哭代表不懂事、不勇敢、別人會笑話等等,時間長了,當孩子想哭的時候,想表達負面情緒的時候,孩子就會認為不應該表露這種情緒,自己需要時刻表現的懂事、友善、優秀,只有這樣才是一個正常的、高尚的、被大家認可的人,也就是說,他會進行自我道德綁架。
這樣以來,把自己變成了一個乖巧懂事,無欲無求,體貼他人,善解人意的人,實則是很少關注自己內心的需要,或者即使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不敢或者不愿去表達和要求,進而也很難被別人關心和顧及,結果內心按壓了很多的委屈和無處釋放的情緒,直到身心受到傷害,或者有一天情緒崩潰。
●心理防御機制不同
我們發現,與身邊的人交往時,有些人日常比較開朗大方,對自己親近或信任的人比較容易敞開心扉,真誠相待,愿意與人交心,他容易被了解,并相信他人,他會很享受人際關系交往。
而有的人總感覺他把自己包裹的很嚴實,即使和他認識很長時間,也很難明顯的感受他的喜好或者他的情緒變化,總感覺和他之間有距離,很難與之交心。
這就是心理防御機制不同。
從小被允許哭、被允許大膽釋放情緒的人,一般比較容易展露自己的喜怒哀樂,讓別人感到這才是一個真實的愛憎分明有血有肉的人,他自己也活的很真實自由。
而從小被逼著把眼淚和情緒藏起來的人,與人交往時,不會輕易展現自己的喜怒哀樂,因為他覺得這樣是不安全的,擔心被別人笑話和指責,他必須確定展現出來的一面是穩妥的、沒有危險的。這樣的人往往活的會比較累。
通過以上敘述我們知道,哭對孩子來說是情緒的宣泄表達,一味的讓孩子忍住不哭,把情緒憋在心里,長此以往,對孩子來說,不是一件有利于孩子各方面發展的事。
當孩子哭著找你的時候,我們應該停止怒吼和嘲諷,而應該做好以下幾件事:
●安撫情緒
孩子哭一定有他自己的原因,不管事情對錯,首先是孩子主觀上他覺得有需要了或者委屈了。
作為家長,不要上來就吼就批評,首先應該先關注孩子的情緒,通過擁抱和關切的語言安撫孩子委屈受傷的心情。
如果孩子一直哭,停不下來,家長也不要急躁,可以把孩子抱在懷里,讓他多哭一會兒,盡情宣泄情緒。讓孩子心里上感到是安全的,哭也是被允許的,不管什麼情況,父母都在,都會給他支持和幫助。
●了解原因
孩子情緒穩定之后,家長和孩子溝通,耐心詢問緣由,了解清楚孩子為什麼哭。詢問的過程中,如果發現是孩子的不對,也不要急于糾正,給孩子表達自我的機會。
●解決問題
問清楚原因之后,如果是孩子自己的問題,要耐心解釋,讓孩子認識到事情的因果關系,給孩子講明白為什麼不能那樣做。
如果問題由孩子自己去解決比較好,就鼓勵孩子,對孩子表達充分的信任和支持。
如果需要家長幫助解決,家長耐心幫助孩子,不要顯的不耐煩。
不管怎麼樣,家長要記清楚,哭是孩子情緒的宣泄表達,要正確看待正確處理,宜疏不宜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