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孩子如果出現「3種跡象」,說明依賴性強,將來「很難成功」
2023/09/11

閨蜜跟我吐槽說自己的兒子雖然已經8歲了,可是一點兒主見都沒有。

就算是芝麻綠豆一樣的小事,兒子都要跑來問自己。

平時自己也是習慣了兒子的這些行為,可是遇到自己心情煩躁的時候就會很郁悶,總覺得兒子都這麼大的人了,怎麼還像小時候那樣事事都要自己親力親為。

這不,晚上帶兒子去文具店選購一些開學準備用的文具用品,兒子想要買一個筆記本。

原本兒子挑選了一個黑色款式,後來看到旁邊陳列著一款橙色的手提款,兒子就陷入了糾結當中。

來來回回看了好多遍,就是拿不定主意要選擇哪一款。兒子一會兒覺得黑色的款式大氣,內頁也很精美,一會覺得橙色款式更加洋氣顯品位。

糾結了10多分鐘也沒拿定主意,最后跑來問閨蜜應該買哪一款。

閨蜜那時候剛好在跟同事溝通工作上的事情,無暇顧及兒子這些舉動,直接對著兒子說了一句「男子漢的事情要自己做主,這點小事都糾結不定,將來遇到真正的困難要怎麼克服啊?」

兒子聽見閨蜜這麼一說,瞬間就表現得不高興了,最后自己選了一款黑色的筆記本,結完賬母子二人一同趕回家。

一路上兩個人都沒有說話,閨蜜也自知自己說話有點重,心里覺得對不住兒子,可是又怕兒子一直這樣依賴性強,將來走入社會會吃虧,心里不免擔心的很。

孩子如果出現3種跡象,說明依賴性強,將來也許很難成功

其實我很能理解閨蜜的心情,孩子小的時候沒有自理能力,對父母尤其是媽媽依賴性強是很正常的事情,因為這個時候的孩子只有依賴別人才能獲得照顧從而生存下來,換句話說孩子的依賴幫助孩子獲得成長。

而當孩子逐漸長大,到了2歲之后,開始逐漸擁有獨立的意識,明白自己與世界是獨立分開的,自己完全有能力自己做主,實現自己的理想。

你會發現孩子開始想要擺脫媽媽的照顧和束縛,更喜歡自由自在地做自己。

但與此同時,也有一些孩子表現出完全相反的情況,她們總是喜歡依賴父母,不敢獨自踏出那一步,唯恐自己做錯了事情而變得膽小害羞。

這些孩子對父母尤其是媽媽的依賴性特別強烈,不管媽媽做出什麼舉動孩子都表現出「不離不棄」。

總結下來,如果孩子出現3種跡象,說明你家的孩子確實依賴性強。

第一種跡象:搖擺不定,拿不定主意

就像上文中閨蜜的兒子一樣,不管遇到任何大事小事他都表現出搖擺不定的樣子。

看到A覺得挺好,看到B覺得也挺好,兩種物品都各有利弊,但是孩子卻不會分析和權衡。

這種性格的孩子其實生活中也會有一定的煩惱和痛苦,因為總是要面對不同的選擇和抉擇,孩子內心深處沒有一個自己認定衡量的標準,容易被身邊的聲音所左右,失去自我理性的判斷能力。

這種特質會讓孩子產生人云亦云依賴性強的特點,孩子在年紀小的時候可能表現得不太明顯,等到孩子逐漸長大,這種依賴性強的缺陷也會越來越明顯,將來孩子進入學校和社會也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第二種跡象:有畏難情緒,遇到困難就退縮

孩子依賴性強表明孩子內心意志不堅定,比較脆弱,經不起現實困難的打擊。

例如孩子拼不好玩具就會表現出生氣的樣子,揚言拼圖游戲一點兒意思都沒有,自己不想玩了,于是主動就選擇放棄;孩子自己畫不出想要的圖畫,于是就求救媽媽,想要媽媽幫助自己畫畫,自己也就可以溜之大吉。

其實看似這些都是小事,但實際上很能夠反映出孩子當下的情緒和依賴性心理。

因為孩子把媽媽當做依靠,當自己遇到困難的時候不會選擇去自己努力尋找解決的辦法,而是會想要讓媽媽代勞,替自己造成一些「困難」的任務,這樣自己就可以一勞永逸,毫不費力地獲得想要的結果。

孩子內心對困難充滿了恐懼,害怕自己去面對現實,總是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渴望別人能夠替自己出謀劃策,解決困難。

第三種跡象:善于找借口躲避

依賴性強的孩子總是不愿意自己面對問題,而是會選擇尋找各種理由和借口來躲避責任,希望以此來讓自己的內心獲得安定感。

如果孩子一遇到問題就會找各種理由和借口來搪塞,那麼媽媽一定要引起注意,孩子可能是形成了依賴心理了。

依賴性強的孩子會主動削弱自己本身的行動力,而是會把重心和注意力放在外部力量上,對他人的行動給予更多的關注。

這也就造成了孩子不思進取的態度,讓孩子在思想上形成一定的惰性。

一旦孩子養成了依賴性的心理,你會發現孩子做任何事都不會積極主動,反而喜歡被動安排,這種情況下孩子將來進入社會,面對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自己會缺乏面對的勇氣和能力。

被動的等待會讓孩子錯失很多的機會,將來也許很難成功。

想要孩子擺脫依賴性心理,父母試試這麼做

給孩子多嘗試的機會

有些父母比較「操心」,面對孩子的一切都想要全部代勞,看見孩子做不好或者做得慢的時候就會立刻阻止孩子。

正是這樣一種養育方式給孩子傳遞了一種潛在的信息「我不可以這麼做,應該讓爸爸媽媽來幫我做」,孩子遇到一點事情腦海中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求救,讓媽媽幫助自己,形成了依賴性的心理。

所以,父母在平時要多給孩子嘗試的機會,讓孩子獨立自己去探索,一遍不行就兩遍,兩遍不行就三遍,在反復的過程中孩子就能掌握思考的方式和行動的技能,從而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獲得成長。

多給予鼓勵

父母鼓勵的一句話也許能夠激勵孩子許久,成為孩子不斷前進的動力。當孩子獲得成功時,父母要給予適當的鼓勵,讓孩子能夠感受到來自于父母的支持和愛意,當孩子失意時,父母更要給予足夠的鼓勵,讓孩子明白不論何時父母都會和自己站在一起去勇敢面對。

幫助孩子一起查找問題的原因,尋求解決事情的辦法,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信心,孩子就能在這種氛圍中獲得力量感,從而樹立自信心,增長內驅力,自發地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減少依賴心理。

設計小目標,一步步達成,給孩子自信心

孩子之所以產生畏難情緒是因為他知道自己做不到或者辦不好,所以還不如一開始就不去做。

父母在讓孩子做事之前,可以給孩子把目標進行分解,把大目標按照每天進行拆分,設計很多的小目標,讓孩子小步子行動,一步步達成獲得自信心和成就感。

孩子在完成事情的過程中會更有勇氣面對自己的內心,擺脫依賴心理,獲得自我成長。

孩子從依賴心理到實現獨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父母不要急于求成,而是要能夠耐心地陪伴孩子,找到各個薄弱環節去加強,努力完善自己、提升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