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人際關系里有一種這樣的特殊存在:「只要你不主動,就沒有人主動找你」
前幾天,村里有個被黃蜂叮了一百多嘴的人,去世了由于村里留下的壯漢不多,我對朋友小張說:「這下該你去幫忙了吧,村里很多人都在外邊打工,沒回家呢」
沒想到,小張一臉無所謂地說:「我這個人就是你不主動,別人就不會主動找你幫忙」
果然,直到下葬那天,小張還是沒有聽說被喊去幫忙
很多都說「紅白喜事都不喊你幫忙的人,那在村里的人際關系一定不怎麼樣」
事實上,小張跟任何都相處得比較愉快,沒有結下梁子、待人也和顏悅色面對這樣一個挑不出毛病,卻又和鄰里之間來往不多的朋友我還開玩笑說:「別人不找你幫忙,我來找你幫忙,明天幫忙去我老家種地吧」
結果,朋友嬉皮笑臉地說:「我不會呀,你喊我去反倒是添亂,我可不能去搗亂」
就是這樣一句話,讓我明白了人與人之間的社交聯系當你在社交中無法給別人提供價值時,給人的感覺也自然是「有你沒你都一樣」
成年人如此,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系也是一樣如果你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系出現了問題,那也一定是在相處的過程中失去了社交價值
01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是來自情感上深厚寄托孩子長大之后,就和父母之間的距離變得疏遠了很多人都認為:這是孩子「長大了」的必然趨勢當孩子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子、獨立想法之后,他們對父母的需求就沒剩多少了也因為沒有多少交際關聯的疏遠冷漠,讓我們和孩子之間的感情日漸消瘦事實上,子女不管生長到多少歲,他們對父母的需求都是依然存在的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一場工地意外發生,讓我的小舅在醫院躺了整整三個月腦出血的后遺癥也是記憶力的明顯衰退,從清醒能開口說話以來,小舅只認識外婆一個人有人說「這就是母愛的力量,孩子也只和自己的母親最親近」
可在沒有發生意外以前,小舅和外婆的關系并不好,兩個人經常會鬧得不歡而散小舅也經常在電話那頭罵外婆,什麼樣的話難聽就說什麼去年春節又因為一些家庭瑣事而發起爭吵,因為對話太難聽,外婆直接被氣到住院而小舅呢,還拍著胸脯說「以后你就當沒生過我這個兒子,我也當沒有你這個老娘」
能說出這種話,本以為他對外婆已經恨之入骨了可自從受傷住院清醒后,第一認識的人、依賴的人就是外婆特別是外婆在醫院照顧的那一個月,小舅每天就跟個孩子一樣纏著外婆但凡是外婆不在視線了,那立馬就變得焦躁地大喊「我媽去哪里了」
這就是母子連心,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第一份社交價值,也是情感上的深厚寄托你先把他們看成有情感需要的「孩子」,他們才會在心靈脆弱時第一時間找爸媽
02子女打電話的頻率取決于家長的回應方式周末回外婆家,聽到一位媽媽抱怨說:
「養孩子有什麼用,長大后還不是離你遠遠的,逢年過節連個電話都沒有,在這個手機不離手的時代,你上廁所、吃個飯的功夫都能回個消息打個電話,不想聯系你的原因還不是不想聯系」
事情是這個理兒,可孩子們為什麼不愿意聯系呢事實上,從你逢人就抱怨孩子那一刻開始,就是答案了表姐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她大學畢業后留在了外地工作剛開始面對陌生的城市、壓力大的工作,有一點空隙時間,她都給家里的老媽打去電話,希望得到一些安慰可姑媽呢,接起電話就是一頓抱怨:
「誰讓你跑那麼遠的?」
「在老家工作有什麼不好的,壓力大也要怪你自己」
從那以后,表姐再委屈都吞下自己受著,她知道:「不說是一種難過,說了就是兩種難過」
我的老爸也是一樣,抱怨中還帶著一些「冷漠感」
每次打電話希望多關心一下他,對方接起電話就是:
「什麼事」
「干什麼」
「沒事掛了」
還沒有開口問「身體怎麼樣」、「最近好不好」,他那冷漠的態度就把剩下的話堵死了本來還不錯的心情,也因此低落到谷底所以,子女聯系父母的頻率也是在于父母回應你的方式,當你在一段聯系中感受到熱情、被愛的安全感時,這份社交價值才會被延續下去這是情感聯系上的回應態度,也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第二種社交價值:情緒安全感你是如何回應孩子的,孩子就會用什麼樣的方式去回應你
03孩子和父母的距離也是一開始就結下的因果你和孩子之間的感情好不好,其實從一開始就種下了結果在這個世界上也沒有任何人是屬于天生的薄涼,孩子也是一樣中午在餐館吃飯時,聽到一個大概十三、四歲的女孩在吐槽她的媽媽:
「我媽媽太懶了,每天都泡在麻將館里打牌,家里不收拾、也不給我和弟弟做飯,放學都讓我們在外邊買著吃」
直接一聽,好像覺得這姑娘性格太冷淡了,怎麼如此說她的媽媽事實上,孩子真正的核心需求是陪伴吃飯肯定是媽媽親手做的飯菜有味道,在家里也肯定是媽媽的寒暄有溫度如果孩子在需求父母陪伴的階段,父母選擇漠視,或者直接給他們一些零花錢來解決問題那時間一長,對于孩子而言,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是找父母拿錢
親戚王大哥的兒子就是這樣,小時候孩子剛斷奶沒多久,他就把妻子帶出去打工原本打算把錢掙夠后就把兒子接到身邊照顧可錢哪里賺得完呢?你存夠了當前買房的錢,還想賺夠將來給兒子買房買車的錢就這樣,沒經過多少個歲月匆匆,王大哥的兒子已經長成了一米七的大個子特別是上國中之后,為了讓兒子可以更好地學習,王大哥的妻子就辭掉工作回家專門照顧孩子可過去缺失的陪伴,讓母子兩個人格外地陌生兩個人不說話還能相安無事,一旦媽媽說孩子幾句,那兒子情緒叛逆起來直接反問:「你回來干什麼,你沒回來前,我和爺奶一直都生活的那麼平靜」
這是天性薄涼嗎?并不是從男孩的語氣就可以聽得出,他的冷漠和叛逆是用在父母身上比起父母的突然出現,男孩也更依賴爺爺奶奶的從小陪伴這就是情感缺失陪伴,也是你和孩子關系冷漠種下的因果關系你前期對孩子情感漠視,那孩子長大后也因為陌生、沒有被愛感而對你防備正如:「我需要你的時候你不在身邊,我不需要你的時候又強行闖入我的生活」,這種毫無預兆的來去自如,自然會激發孩子的反抗心
04孩子不主動聯系你那父母就主動聯系孩子任何好的社交關系,都在于彼此之間的「分享欲」
你愿意跟我分享,我又愿意靜靜地聆聽,這就是無話不談的聊天價值可現實生活中,能夠坐下來跟自己孩子「好好聊天」的家長并不多網友小鳳,是一個73年的母親,作為讀者間的互動,她特意發私信問我:
「蘭媽,為什麼孩子長大后,只要父母不聯系他,他們就從來不主動往家里打個電話」
面對這樣的提問,我反問回去:「那子女平時給你打電話都是怎麼聊天的呢」
她回答:「還要聊天嗎?我們都是有事就說,沒事就掛掉電話」
這就是社交價值,人與人之間的正經話題就那麼多如果你不了解孩子、孩子也不了解父母,那這樣的擰巴關系又能生產什麼樣的話題價值呢性格暴躁的小姨,和兩個兒子的關系都相處得不是很好有一天,她唉聲嘆氣地說:
「真羨慕那些生女兒的家庭,以后有小棉襖惦記著一定很溫暖,不像我那兩個兒子,自從老大上班、老二讀大學后,他們除了問家里要生活費,其余時間連一個電話都不打一下」
聽完小姨的抱怨,我問她:「那你為什麼不主動打電話呢」
小姨滿臉不可置信:「他們都不打電話,我為什麼要打,才沒有那麼沒出息」
當時我噗呲一笑,對著小姨就開始調侃:「你看看你現在的樣子,像極了吃不到糖的小朋友,跟自己的孩子較勁,輸的也肯定是你」
確實如此,任何好的關系都是需要經營相比于孩子的社交圈子,父母就小之又小了,孩子在學校有同學、朋友,到了社會上又有同事、哥們父母呢,除了圍著孩子轉,就是圍著家庭轉那些和孩子之間沒有話題可聊的父母,那些從來不往家里打電話的孩子,也是因為彼此的社交價值不夠高。
就拿遠在外地的隔空打電話來說,如果每天就問「吃了嗎」、「睡了嗎」、「吃的什麼飯」,這樣的話題說多了,連你自己都覺得無趣,對孩子自然也不例外所以,和孩子聊天一定要懂得創造話題,孩子在外邊不主動往家里打電話了,我們也要學會建立社交價值比如,分享欲,跟孩子說說你今天遇到了哪些新鮮事又或者,需求欲,對孩子表示思念,最好是那種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真情流露當你的分享欲能帶動孩子的分享欲,當你的思念能帶動孩子的思念時,這就是親子溝通的價值之處那麼,關于能提升社交價值的相關親子話題,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