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樣的視訊畫面:一個6歲的小男孩坐在桌子旁邊寫作業,媽媽在旁邊用筆記本電腦工作。淘氣的寶寶用腳踢桌子,媽媽看了孩子一眼說:你不要再踢了。
兒子聽完母親的話語就停了下來,可是過了一會,他又開始踢桌子,媽媽提高了聲音說:我告訴你不能再踢了。
孩子再次停了下來,可是過了幾分鐘之后,寶寶又開始用腳踢桌子了,老母親忍無可忍,狠狠地把鼠標摔在桌子上,大聲的吼:我告訴你不要踢桌子,為什麼不聽話呢?你就不能安靜一會,越大越不好管了。
很多家長發現自己也有這樣情緒爆發的時候,無論怎麼說,孩子都不聽話。家長的想法是娃越大越難管,甚至無法溝通。其實,是自己沒掌握溝通的方法,我之前也是如此,後來看過一本書后,改變了許多。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在寶寶6歲之前,家長總是對他們說一些訓斥,消極的話語可能會讓孩子形成自卑,內向的負面人格,不喜歡與人相處,甚至走極端。
很多暴力類的語言只能短暫的緩解父母的怨氣和憤怒,沒有一點教育的成分,只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自卑。
事實上并不是孩子年齡越大越難管,是因為家長根本不了解寶寶內心的想法,沒有掌握和孩子溝通的方式。
父母根本不懂得孩子的心理需求,一味的指責孩子無理取鬧,并且拒絕娃提出的合理要求,這樣只會給孩子帶來傷害。很多家長管孩子只會用吼罵、動手打的方法。這種方式,沒有什麼效果,鬧得一地雞毛。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如何把娃教育好,一直是困擾父母們的一個難題。有的時候,讓父母感到心力憔瘁。如果教育方式不妥,就會產生親子矛盾。
父母和孩子之間正確的溝通交流,是建立融洽親子關系的鑰匙。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選擇用什麼樣的方式與寶寶相處,娃就會變成什麼樣。
寶寶端起裝滿熱水的杯子,老母親跟在后面緊張的大喊:千萬不要被燙到,放在那里別動。
孩子看見大人收拾碗筷,也幫著端盤子。媽媽跟在后面一路小跑著喊:小心,不要碰碎了,扎到手。
寶寶疊衣服弄得亂七八糟,老母親伸手把衣服奪過來說:和你說了多少遍了,你看你弄得這麼亂。
以上的場景,很多家長都深有體會,可能自己家也發生過類似的場景。家長確實為了寶寶的安全著想,用盡一切方法規避他們身邊潛在的危險,這樣做雖然都是為了孩子好,但是代替孩子做事情,一切包辦,并不能真正的幫助我們的寶寶。
孩子端熱水杯時,家長應該告訴娃,一手端底部,一手托耳朵,眼睛看著前面放慢腳步,輕輕的走。
當孩子幫忙收拾餐具時,家長應該告訴娃,用兩只手抓住碗的兩邊,夾緊了,慢慢的走路。
當娃疊衣服感覺到茫然,無從下手時,家長應該告訴孩子:兩手抱一抱,點頭彎彎腰,然后再對著疊,就能疊的比較整齊。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就是這個道理。家長簡單幾句鼓勵的話語和正確的方式能夠增強孩子的理解能力,還有動手能力。這些都是我在《非暴力溝通的父母話術》中學到的。
我想說的是,你可以選擇暫時幫孩子做一點事情,但不可能永遠陪在他們身邊,總有一天他們要獨自面對這個世界。
家長如果一味的訓斥孩子,寶寶在父母的打擊教育之下,只會變得越來越自卑。好孩子和壞孩子之間差的是,父母的溝通方式。
1、堅持正面管教。
父母應該從自身出發,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正面的管教。比如說發現孩子的優點,當娃犯錯時,不要情緒化的斥責和打罵,而是用平靜的方式來交流。
取長補短,指出孩子的缺點,正確的引導他們改正錯誤,一味的指責打罵只會讓孩子在叛逆道路上越走越遠。
2、鼓勵,贊美。
每一個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家長發現了孩子的長處時,要進行適度的鼓勵和稱贊,這樣才能夠激發孩子的自信心。
比如孩子上課回答問題時,聲音很小,普通的父母可能會說「你就不能大點聲嗎?」而一流父母會說:「老師說你上課回答問題很積極,她特別喜歡聽到你響亮的聲音。」
不隨意評價孩子,就是拒絕暴力溝通的開始。雖然看起來不是夸孩子,卻是無比的肯定,孩子會覺得,你是特別在意他的,知道他做了什麼。
3、建立規則。
喜歡玩是孩子們的天性,家長可以和寶寶建立起規則來,并且嚴格的執行。比如說每天可以看半個小時的動畫片,到了約定的時間必須要關掉電視。
周六,周日的時候可以玩一會手機游戲,時間到了,哪怕是孩子哭鬧著還想繼續玩,家長也要嚴格執行,這樣孩子也會變得遵守規矩。
結語: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多聽聽孩子內心的想法,尊重他們的意見,不要總是把大人的意愿強加給孩子,命令娃這樣做,那樣做。父母應該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把寶寶作為和自己平等的人來面對,理解孩子,傾聽他們內心的想法,多和娃交流溝通,這樣才能夠培養出懂事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