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孩子愛磨蹭不是病,家長老催促才要命!學會4點,再也不用催娃
2024/03/11

春節熱播劇《歡樂家長群》中一年級三班的小女生劉果寶,都上了小學了還是磨磨蹭蹭拖拖拉拉的情節引起了很多家長的共鳴。

早上該起床了,媽媽叫了三五次還在床上躺著;

吃飯的時候,比小貓喝水還慢,甚至吃著吃著都快睡著了;

一起上學的小朋友都來敲門了,劉果寶還沒吃早飯,頭髮沒梳,校服也沒換;

好不容易都穿戴整齊了,又因為穿的不是最喜歡的襪子,直接脫掉。

……

這樣的娃,你家是不是也有同款!明明很多事情孩子都會做,自己也知道磨蹭不好,可為什麼還是拖拖拉拉,需要家長反復催呢?

一、孩子為什麼做事都喜歡磨蹭,拖拖拉拉

這里面的原因,除了孩子本身就做事比較慢之外,還有這些:

01.孩子沒有時間觀念

時間觀念并不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而是需要從幼兒時期逐漸發展和培養的。

大人覺得理所當然的能力,例如分清昨天、今天和明天,或者理解5分鐘是多長,其實都是需要幼兒在不斷體驗和學習的過程中逐漸獲得的能力。

對于低齡幼兒,無論吃飯穿衣睡覺還是出去玩,都是個性化的,都是以孩子的舒適為主,并沒有明確的時間點;到3-4歲,時間點是需要通過特定的儀式來判斷的,比如睡覺前要聽睡前故事;到5-6歲,孩子才可以理解某些事情每天都會在相對固定的時間發生,比如,午睡起來后會吃水果,吃完晚飯就可以見到媽媽了。

所以,你總是對孩子說還有十分鐘就要上課了,只能看十分鐘電視什麼的,孩子其實根本不知道十分鐘是多長時間。

02.情緒上不愿意配合

現代家庭基本上都是「四二一」結構,大人怕孩子做不好,怕孩子做事慢,怕孩子累著,事無巨細都安排的妥妥貼貼,孩子完全不需要自己動手。

有個網友家三代同堂,女兒無論是吃飯、穿衣,只要有一點點不情愿,爺爺奶奶馬上伸出援助之手,導致孩子到了小學不知道帶書包、寫作業,遲到更是家常便飯。

《歡樂家長群》里就有這樣一個情節,中三班周末要集體出去露營并且不允許家長陪同,初一的媽媽臨時帶孩子拉練,讓小女孩單獨到樓道里扔垃圾,孩子卻說「媽媽我怕,這麼簡單你為什麼不自己去?」

長輩們的大包大攬讓孩子覺得這都是大人的事而不是自己的事,一旦喪失主人翁意識,做起來就心不甘情不愿的,表現出的就是慢騰騰,拖拖拉拉的。

03.年紀尚小能力不足

有時家長因為不清楚孩子的實際能力,會布置孩子現階段難以完成的任務。這時候孩子因為能力不足,無從下手,就會表現出動作慢吞吞的。

曾看到一個案例,一個中班小朋友在媽媽監督下做十以內的加減法,孩子嘴巴里算得很清楚,寫出來的「8」卻是躺著的,「6」不會寫干脆畫個蘋果。

媽媽在一旁看的著急,剛開始還語氣溫柔,之后就開始催,再後來變成了吼叫和咆哮,最后演變成孩子哭哭啼啼,媽媽崩潰大吼。

這其實就是因為家長高估了孩子的能力,布置超出能力范圍的任務引起的矛盾。

二、孩子做事全靠催,怎麼破

首先,要培養孩子時間觀念。

從孩子可以聽懂話開始,家長在帶孩子做事時就可以刻意強調時間點;稍大一點的孩子,可以借助沙漏或計時器幫孩子理解時間長度,如完成穿衣服需要沙漏漏一次,而吃一頓飯可能需要沙漏漏三次才能完成。

除此之外,還可以借助養小動物和種植物來培養孩子的時間知覺,特定事件如星期一穿校服、每個月月底把幼兒園的被褥帶回家清洗,也可以讓孩子將時間和事件聯系起來。

其次,讓孩子自主掌控全局。

俗語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習慣的養成也非一日之功。家長的作用是鼓勵和引導,而不是大包大攬全權負責。

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建立學習和生活清單,例如每天回家后先洗手,吃飯,協助媽媽收拾碗筷,自己完成睡前洗漱,聽睡前故事,完成一項就在后面打「✓」。

在孩子進入小學后,從上學第一天開始,家長就告訴孩子,放學回來要先復習,再做作業,之后預習,全部完成才可以吃飯和玩耍。當然,孩子可以自主選擇先做哪一科的作業。長此以往,小朋友的自我管理能力就會形成。

再次,下達明確任務并適時獎勵。

無論多小的孩子,都渴望被尊重被看到。給孩子布置任務的時候,父母視線要與孩子持平,并確認孩子在聽,每次布置一個任務,任務簡潔明確,完成后再進行下一項。

家長的及時肯定和鼓勵會讓孩子信心大增。比如,帶領低齡幼兒收拾玩具,媽媽就可以隨時關注孩子動向,在看到孩子把玩具放入積木箱時,可以立刻贊賞孩子的表現:寶寶把2個小汽車放進玩具箱了,真得是太棒了。

如果孩子做事沒有目標且不能連續,家長可借用作息表或手賬指引孩子行動。并在孩子完成固定時間節點的任務后進行口頭表揚,并根據任務的難度進行獎勵。

最后,以身作則,帶著孩子做。

都說「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復印件」,孩子的言談舉止甚至是神采氣質,都潛移默化地受到父母影響。如果父母能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今日事,今日畢,孩子受影響也會逐漸改掉拖拉的壞習慣。

《圣經》說世界萬物皆有定時,播種有時,成長有時,花開有時,凋零有時。孩子自覺完成自我管理和學習任務,是孩子認知能力,大小運動配合,社交能力能力的綜合體現。父母抱有合理期待并保持耐心,才能幫孩子逐漸獲得自我管理和約束的能力。

相信通過持續的溝通與磨合,孩子終將改掉磨蹭的壞習慣,孩子和家長都可以獲得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時間。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