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教育學家透露,具備3種特質孩子,未來不會差
2024/03/29

「如果忽然發現,孩子真的很平庸,你是會坦然面對還是難以接受?」

這個問題,在知乎上吸引了將近600萬人圍觀,在現實生活中同樣拷問著所有家長。

上周單位聚餐,同事吳姐久違地提到了自己的女兒。

她家姑娘是單位很多人看著長大的孩子,小時候聰明伶俐,成績也一直不錯。可自打上國中以后,吳姐就對女兒的情況三緘其口。

這一次,她主動說起了孩子的近況。原來,小姑娘念國中以后,學習后勁明顯不足,成績怎麼都上不去;初二時,甚至出現抑郁癥狀,在家休學了一段時間。所以毫無意外,去年的中考,孩子落榜了。

對于女兒的表現,吳姐經歷了一番艱難的掙扎。從剛開始的焦慮不甘心,到後來的崩潰恐慌,再到最后與自己和解,心態歸于平和,一波三折的心路歷程背后,是她逐漸接受了一個事實——

女兒確實資質平庸,在學習上比較吃力。那麼,與其再執著于苦苦雞娃,不如放過孩子和自己,換一種思路來看待孩子未來的發展。

經過商量,吳姐最終尊重女兒的意愿,為她選擇了衛校就讀。現如今,小姑娘的狀態很不錯,比以前自信開朗了許多。

飯桌上,說起這段經歷時,吳姐坦言到:「想通了我才意識到,盯著分數沒有意義,關鍵是教會孩子謀生謀愛,今后靠自己也可以活得很好。」

這番話,讓我們都很贊同。

孩子能出人頭地,固然值得羨慕。但事實上,我們的孩子大機率都是平凡的普通人。

歸于平庸在所難免,而咱做父母的心愿其實很簡單,就是自己心尖上的寶貝,能夠被歲月溫柔以待。

要想讓孩子體面地過好這一生,下面這三樣東西,請盡快讓他們擁有。

一個好身體:從容應對挑戰的前提

那天晚上,刷到一位媽媽的朋友圈。她崩潰地寫到:「體質差的孩子傷不起啊!」

原來,她的兒子之前在市級科創比賽中拿到一等獎,獲得了全國晉級賽的資格。

可就在臨到比賽的那幾天,孩子卻忽然高燒不退,最后確診為肺炎,必須住院治療。

就這樣,一個含金量極高的升學加分機會只能忍痛放棄。

這個世界上最遺憾的事,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明明可以」。因為健康原因眼睜睜失掉唾手可得的機遇,尤其令人惋惜。

都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這句話,對孩子來說更是真理。

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沒有1,再多0也沒有意義。

其實說穿了,當今社會的競爭,到最后拼的就是抵抗力。誰能不生病,誰才能堅持到最后,從而爭取到更多的資源。

此前,《人民日報》曾發文指出:「青少年身體素質事關個人成長、家庭幸福、民族未來,只有積極參與體育健身運動,強健體魄、砥礪意志,凝聚和煥發青春力量,才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應有貢獻。」

可見,要想增強孩子體質,最好的辦法之一就是堅持鍛煉。

根據《中國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指南》的標準,6-17歲的兒童青少年每天應至少累計達到一小時的中高強度運動。

值得一提的是,運動帶給孩子的,還有一系列超乎想象的好處。比如,對提高成績有幫助。

當孩子體質跟上以后,專注力、記憶力等各項能力也會相應提高,整個學習的狀態和效率自然也會跟著變好。

再比如,培養了孩子堅毅的性格。

有研究發現,那些長期堅持鍛煉的孩子,往往都極度自律,善于控制情緒;同時目標清晰,會為此全力以赴,并且始終以樂觀的心態面對挑戰與失敗。

這樣的孩子,具備了成功必不可缺的一項寶貴品質——堅毅。

因此,繁忙的學業之余,那些寶貴的閑暇時光不要再用來刷題,不妨就讓孩子盡情地動起來,去戶外奔跑、跳躍、踢球……

揮汗如雨的過程,不僅能為孩子塑造良好的身體素質,還將賦予他們強大的內心和永不言棄的精神。

這一筆對于健康的投資,注定穩賺不賠。

善思辨的頭腦:保持真我的關鍵

圖靈獎獲得者、美國計算機專家約翰·霍普克羅夫特在談到對中國學生的印象時,曾直言不諱地表示,中國的孩子能幾乎復制下他上課所講授的所有內容,卻不會去深究,因此從考試或課堂提問的反饋來看,他們對知識的應用能力有所欠缺。

正如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的觀點:「我們的教育出了大問題,孩子都變成了機器,不會思考。」

而不會獨立思考的孩子,注定將成為信息繭房的囚徒,最終人云亦云、失去自我。

要想避免這一切發生,離不開一項很重要的品質——思辨力。

看過「火箭男孩」嚴弘森的故事。

這個來自浙江紹興的男孩從小酷愛火箭,小小年紀已經積累了很多專業的航天知識。

9歲那年,他在爸媽的帶領下參觀了拉薩某天文體驗館,沒想到發現館內演示視訊上的科普知識錯誤頻出:長征3號被標注成了長征5號;長征5號被當成了二級火箭,分離順序也都是錯的……他當場就大膽質疑,并逐一指出了這些錯誤。

隨后,官方對此進行了回應,表示小朋友很專業,展館確實弄錯了。

善于思辨的孩子靈氣逼人,教人直呼后生可畏。而嚴弘森之后的成長帶給了人們更多驚喜。

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對火箭的癡迷與日俱增,如今他不僅是這方面的科普小達人,相關知識點信手拈來,更是親自動手嘗試制作火箭。

這個過程中,他查閱大量資料,研究各種材料,還自學了編程語言、物理化學、航天理論、電子線路等知識。所有的探索幾乎都是他獨立完成的。

最終,經過10個月的努力,嚴弘森成功打造了人生第一枚火箭,并且發射成功。

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培養目標中提到,新時代的青少年應該「敢于批判質疑,探索解決問題;能夠自主學習,獨立思考;要學會獲取、判斷和處理信息,具備信息化時代的學習與發展能力。」

思辨力,是這屆學生成材的必備項,將助力孩子從流水線產品中脫穎而出,成為獨一無二的精品。

至于這項品質該如何培養,概括來說其實就是三點——鼓勵孩子多閱讀,多提問,多實踐。

在閱讀中累積學識儲備,發現困惑和疑問;

在提問中獨立思考,理性判斷;

在實踐中探索真相,找尋解決之道。

由此,孩子便形成了思辨的閉環,從而保證了自己的認知水平不斷提高。

一雙靈巧手:體面生活的底氣

有句話說:「美好生活是靠雙手創造的。」

因此,賦予孩子一雙靈巧手,正是指他們能夠扎根生活,在煙火氣中把日子過得活色生香。

而要想實現這一切,第一步便是引導孩子做家務。

《人民日報》曾經報道過無錫女生孫佳瑞的故事。

從8歲起,小孫就跟著爸爸學做菜。長期的耳濡目染讓她愛上了烹飪,如今她不僅解鎖了五六十種家常菜的做法,還學會了單手掌勺、「海底撈月」、顛勺顛鍋等不少技巧,儼然就是一個專業的「小廚娘」。

母親節那天,她給媽媽準備了兩盤菜做禮物。那出色的廚藝,被網友們直接夸上了熱搜。

看著小孫做飯時樂在其中的樣子,我們有十足的理由相信,未來她不僅有能力把自己照顧得很好,也一定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

我國最新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規定,每個孩子都得通過勞動課學習煮飯燉湯、修理家電、整理收納等力所能及的家務活。

事實上,這些看似再稀松平常不過的日常瑣事背后,正藏著孩子成材的密碼。

哈佛大學著名的格蘭特研究就表明:「孩子未來職業生涯更成功的關鍵,就是讓他們從小做家務,越早開始越好。」

一雙靈巧手,掌握的不僅是「會生活」的技能與本領,也是在任何條件下都能過得滋潤的底氣與保障。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不要總是牽著孩子的手走路,而是要讓他自己獨立行走。」

總有一天,孩子會掙脫我們的臂彎,到偌大的世界獨自去闖。

為人父母,我們能做的,就是在陪伴他們的時間里,及時強健他們的體魄,武裝他們的頭腦,鍛煉他們的能力,然后適時放手,讓孩子自己去主宰自己的前程。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