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慣子如害子!孩子有「這5種表現」,說明已經被慣壞!再不改就來不及了
2024/04/29

孩子是每個家庭最重要的寶貝,爸爸媽媽都希望給孩子百分之百的寵愛,只為了讓孩子能快快樂樂的成長。

但有些時候,父母無原則的寵愛卻會害了孩子,如果孩子出現下面幾大征兆,就說明孩子已經被「寵壞」,爸爸媽媽們必須引起警惕了...

征兆一:對外人發脾氣

小案例:

郎朗和媽媽一起坐公交車,邊上站了一個阿姨,正在玩手機。

郎朗也想玩阿姨的手機,但被拒絕了。于是郎朗十分生氣的踢了阿姨一腳,媽媽連忙說:「孩子還小,別介意...」

隨著寶寶年齡的不斷增長,自我意識也在不斷增強,再加上家人的過度寵溺,就很容易養成以自我為中心、暴躁易怒的性格。

這種背景之下,孩子會覺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任何事情只要稍微不順心意,就會用大哭大鬧、甚至去攻擊對方來表達心中的不滿。

給父母的小建議:

總有的父母覺得孩子還小,鬧鬧脾氣沒什麼大不了的,但外人并沒有義務去忍受孩子的壞脾氣,家長的一昧放縱遲早會讓孩子吃大虧。

3-6歲正是孩子心理發展及質量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讓孩子養成規則意識十分重要。

別人的東西不能拿、先來后到...這些看似尋常的規矩會對寶寶今后的人生造成極大的影響。

征兆二:跟父母講條件

小案例:

明明想去動物園玩,但媽媽表示今天家里會有客人,不能出門。

于是明明一把將媽媽的手機搶了過來,大叫道:「你要是不帶我去我就把你的手機摔壞!」

在幼兒園階段,許多寶寶就已經意識到了交換的好處,比如:用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去換取好玩的玩具、愛吃的零食...這本來無可厚非。

但如果寶寶開始用損壞東西的方式來試圖達到自己的目的,那麼爸爸媽媽就要警惕了:這已經超出了交換的范疇,屬于變相的威脅。

給父母的小建議:

如果寶寶出現這種狀況,父母就需要反思:是不是平時太毫無底線的滿足孩子了呢?

有一就有二,父母的讓步只會讓孩子更加索求無度,因此,當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時,我們一定要堅定立場,無論孩子如何哭鬧,堅決不能妥協。

征兆三:對長輩大呼小叫

小案例:

幼兒園的上課鈴聲響了,奶奶才帶著小蕓匆匆忙忙的趕到教室,小蕓一邊從奶奶手里接過書包,一邊抱怨:「遲到了都賴你,為什麼不早點叫我起床!」

常言道:祖孫三代隔代親,爺爺奶奶總是對孩子抱著一種十分寬容寵溺的心理,有求必應、百依百順,恨不能事事都代勞。

久而久之,孩子就養成了「使喚」長輩 的壞習慣,對著長輩呼來喝去,態度惡劣,毫無尊重可言。

給父母的小建議:

尊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長輩大呼小叫的孩子不僅十分沒有禮貌,甚至思想觀念也會向著錯誤的方向傾斜。

因此,當家里的長輩過分寵愛孩子時,爸爸媽媽一定要出面阻止。

另外,我們還可以在家中立下一些常規來約束孩子的行為:如等長輩或客人坐下了才能開飯、大的水果要先禮讓長輩...

征兆四:喜歡獨占、拒絕分享

小案例:

幼兒園自由活動時間,老師拿出了許多玩具分給小朋友們,但成成卻將所有的玩具都拿到自己身邊,不許其他小朋友玩,老師怎麼勸也不聽。

不愿分享并不代表就是孩子自私,但若是孩子一直不愿同任何人(父母、小伙伴)分享,甚至對一些公共的物品起了獨占的心思,就說明寶寶的自我意識過強了,需要遏制。

給父母的小建議:

孩子這樣的性格大都是因為父母一貫的忍讓和寵溺造成的。對于這一類的寶寶,家長可以在家中嘗試立下這樣的規矩:

好吃的東西,大家都可以吃;好玩的玩具,大家都可以玩,營造一種民主平等的氛圍,潛移默化的引導孩子學會分享。

征兆五:從不幫忙做家務

小案例:

吃完晚飯,萱萱將碗筷一推,興沖沖的要去看動畫片。

爸爸說:「寶貝,吃完飯應該把自己的碗筷收好...」

還沒等爸爸說完,萱萱就不耐煩的說道:「讓媽媽來收就好了!」

有的家長覺得孩子年齡還小,不愿意做家務是正常的,等大一些就好了;還有的家長認為,做家務本來就是大人的事情,孩子只要聽話的讀好書就行了。

但一系列的研究數據表明,這樣寵出來的孩子不僅自理能力差,而且容易養成不愿承擔責任、愛偷懶的壞習慣。

給父母的小建議:

有句話這樣說:最失敗的家庭教育,是包攬一切的父母,加上什麼都不愿意做的孩子。

我們應該讓孩子意識到,作為家庭的一員,家務勞動是每個人都要承擔的責任。

從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到逐漸幫爸爸媽媽分擔一些簡單的家務活,逐漸的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責任心,塑造孩子獨立自主的性格。

盧梭曾經說過:毀掉一個孩子最好的辦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你可以無條件的寵溺寶寶,但外人沒有義務為寶寶的驕縱買單,你可以嬌慣ta,但社會不會,終有一天,孩子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慣子如害子,溺愛最終只能給孩子帶來傷害,因此,為了孩子的未來,請用理性的愛來呵護孩子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