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小佳跟我吐槽,昨天夜里,上四年級的兒子,快把她氣炸了。
說起整件事情的「導火索」,其實是由補寒假作業引起的。
眼瞅著要開學了,結果寒假作業才寫了三分之一,催了半天讓趕緊寫,結果不是上廁所,就是要喝水。
一個小時過去了,落在作業本上的字,都能數的過來。
小佳一時氣不過,再聯想到期末考試的平均分,比往常下降了十幾分,就沒控制住脾氣,對著孩子就一頓吼:「你看你期末考的成績,還不用心,你是想把我氣死是吧……」
小佳一頓噼里啪啦的輸出,再看孩子,仍舊一副無所謂的樣子,嘴邊云淡風輕的扔出一句話:「我就沒好好學,我要是學了,保證比你想的還要好」。
面對兒子的回復,小佳一時語塞。
批評他吧,擔心給娃潑涼水。
要是支持他,又害怕助長娃的盲目自信。
但是如果真的不聞不問,又擔心孩子抱著這種心態,徹底淪為平庸之輩。
其實,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孩子都像小佳的兒子一樣,會把「我要是……」這樣的句型掛在嘴邊。
就比如說,有的孩子看見別人表演了很厲害的才藝,就會說「我要是學幾天,我肯定比他強」。
再比如,家長跟自家娃說誰家的孩子這次成績考的特別好,結果孩子就回復說「我要是好好學,比他還厲害」。
在多數家長看來,這不就是帶著「頂嘴」性質的「杠精附體」嘛,但實際上,當我們深入了解愛說這句話的孩子的內心時,才能明白,或許這不是頂嘴和叛逆,而是孩子向家長求助的一種方式而已。
在學校或是日常生活中,愛用這個句型的孩子,可以說是普遍存在。
比如,學習成績退步了,這類孩子不會覺得難過傷心,而是輕飄飄的扔出一句「我只是沒努力,我要是努力了……」
而且,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這類孩子有個特別顯著的特征,就是面臨考試或者比賽時,不會像其他孩子那麼投入和付出努力,多數情況都會表現的輕松和不在意,而等到結果出來時,就會用上述的句型來解釋。
很多家長不理解,為啥這些孩子不在事前多努力、多付出,爭取拿個好成績,而每次都是事后等成績出來了,再用這樣的理由來為自己「挽尊」呢?
其實,之所以如此,背后可能存在2個原因,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①為了逃避父母的指責
當孩子遭遇考試失利、成績滑坡時,作為家長,難免會忍不住的數落、批評孩子。
這個時候,孩子為了應對父母的批評和吼罵,往往就會采取一種自我保護的行為和表達,而「我只是沒努力,我要是努力了……」這樣的表達,可以在一瞬間屏蔽掉父母的念叨,讓孩子的身心的焦慮和恐慌得以釋放和緩解。
就像朋友小佳和她兒子的情況一樣,當孩子說出這句話時,家長一時之間就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接著潑冷水,或是盲目的夸獎和鼓勵,似乎都不是上策,有時候還容易弄巧成拙。
也正因如此,就給了孩子逃避父母指責的緩和之機。
②孩子陷入了「自我妨礙效應」
在心理學上,有個詞匯叫做:自我妨礙。
說的是一個人在面臨某種重要的任務時,為了避免表現不佳而帶來負面影響,從而會故意采取行動來為自己制造障礙。
對應到這種事先不努力,事后找原因的現象,其實說白了,就是孩子陷入了「自我妨礙效應」之中。
這類孩子一般比較敏感脆弱,抗挫力比較差,害怕面對失敗,所以常常在應對一些重要的事情時,表現的滿不在乎,而在事后卻為自己找原因開脫。
最常見的就是,在大型考試之前,別的孩子都在緊張的復習,而這類孩子往往選擇出去玩或者采取無所謂的姿態,其實歸根結底,都是因為害怕結果達不到預期,從而給自己制造更多的「障礙」,來保存顏面,以及避免能力不足所呈現出來的弱點。
但可怕的是,這種自我妨礙若是存留時間過久,會阻礙孩子的身心發展,增多孩子的負面情緒,也很難在生活和學習中,鼓足勇氣面對挑戰。
所以說,當孩子說出上述的「句型」時,不管是為了逃避父母的指責,還是說陷入了「自我妨礙效應」之中,其實從孩子的身心成長來看,都是在向父母傳達一個信號:我需要你們的幫助。
《父母的語言》一書中有這樣的一段話:
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并不是他們家境多富有或是報了多少課外班,而是他們一出生,就能在語言豐富、積極正面的環境中熏陶。
對此,深以為然。
作為家長,我們必須明白,當孩子把「我要是……」這類的句型掛在嘴邊,其實說明他們的內心處于「承壓狀態」,這個時候,我們要是無法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和教育的話,難免就會給孩子的身心帶來二次傷害。
那麼具體該怎麼做呢?
①學會傾聽,不貼標簽
在家庭教育過程中,很多家長一聽到孩子這樣說話,就會氣不打一處來,隨即就會打擊孩子這種「盲目的自信心」。
或者給孩子貼上一些「假聰明」、「好高騖遠」、「不踏實」等標簽。
但在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標簽效應」,說的就是你給孩子貼上什麼標簽,孩子就會變成怎樣的人。
所以作為家長,在面對這種情況,首先要做的不是給孩子的行為和表達貼標簽、下定論,而是要敢于接納孩子這樣的表達,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一定要讓孩子把話說完,接納他們的小情緒、小心思,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敞開心扉的跟我們聊下去。
②挖掘原因,對癥下藥
我們要想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就必須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然后對癥下藥、正確引導。
那麼當孩子說出這句話,我們就要了解孩子這麼說的原因。
如果他只是發自內心的相信自己,并且愿意付出努力的話,那麼我們就應該給予孩子一定的夸獎和鼓勵,減輕他們內心的壓力。
但如果孩子只是為了自己的失利找借口的話,我們就要及時提醒孩子,不要掉入「天上會掉餡餅」的陷阱里,讓他們明白只有付出,才能有所收獲的道理。
③正確引導,樹立榜樣作用
孩子的一言一行的背后,都存在著父母的影子。
所以正如著名主持人董卿所說的那樣:
想要讓孩子變成怎樣的人,首先我們家長自己,就要成為那樣的人。
如果看到孩子因為害怕努力后得不到回報,而經常說大話、說空話來逃避一些責任的話,我們就該陪著孩子一起制定目標和機會,從而一點點的實現目標。
比如,我們想要讓孩子保持良好的學習習慣,那麼就可以制定一個親子學習計劃:
專門設立一個時間段,孩子完成作業任務,家長完成閱讀任務。
通過給孩子樹立一個正向的榜樣,來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幫助孩子改掉一些壞習慣,提升他們的自律性和專注力,點燃他們做事、學習的內驅力。
其實,教育孩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可能任何的教育手段,都比不上父母的言傳身教和悉心陪伴。
就像很多人說的那樣:對于孩子而言,最好的老師是父母,最好的教育,是家庭教育。
所以,作為家長的我們,應該多觀察、多引導,樹立榜樣作用,最終才能實現家庭教育中的「潤物細無聲」。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