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看到有些家長陪孩子寫作業時:嘴巴不閑、手不閑,更有脾氣暴躁者全程罵罵咧咧,動手動腳。
孩子每寫一字,每做一題,家長就開始嘰里呱啦,叨個沒完:
「這一撇咋就這麼難看?」
「用橡皮別那麼大勁。」
「腰挺直……」
孩子題做錯了,張口就是:
「腦子去哪了,都不想的?」
「眼睛去哪了,都不看的?」
「又錯,你怎麼不想好再寫。」
看到孩子寫字不端正,火氣噌噌往上冒,搶過作業本,不管三七二十一擦掉,接著怒吼:「馬上給我重寫!」
孩子稍稍停頓,就河東獅吼:「現在幾點啦,你想拖到什麼時候……」
真是應了家長群里長期流傳的這句話:不寫作業時,母慈子孝,連摟帶抱;一到寫作業,雞飛狗跳,烏嗷喊叫……
其實,對孩子來說每天完成作業并不難。關鍵是要在父母和孩子之間達成默契。下面就為各位家長們支幾招:
有的孩子,我真的需要那些父母「爬山」的問題,有必要對父母進行適當的輔導和輔導,也是必須的。只是在輔導、點撥時要講究技巧:
許多題目不難,只有孩子缺乏耐心去讀原始的問題,往往只看自己不能做的感覺,很難。這是一種消極的心理暗示。如果父母總是感動他們的孩子,馬上告訴他怎麼做,甚至排在列表上,這會使孩子養成不思考的壞習慣,靠別人來解決壞習慣。
正確的方法是:
1、「媽媽相信你,如果你讀了幾遍原始的問題,你會做的。。「當孩子做這件事時,他的父母很高興表揚他,」我說,仔細閱讀問題,然后去做。然后孩子會快樂的。這個孩子不會做這個問題,他的父母堅持要他「再看一遍」和「再看一遍」,這種令人鼓舞的閱讀方法可以「強迫」孩子的學習興趣,從而獲得自信。
2、對于孩子經過思考也沒做出的題目,家長不應該直接告訴他原來的問題的解決辦法,最好根據原來的問題做一個類似的例子,對他們的孩子一起進行分析和討論,徹底了解例子,讓孩子做原來的題目。
3、一般理解例題的問題,孩子會做最原始的問題,如果仍然做不到原來的問題,然后我們再回到例子的討論和計算中去。經過幾次來回,只要父母耐心指導,這孩子肯定會解決原來的問題。這種做法雖然有點麻煩,但能培養孩子來回移動的能力。否則,兒童在解決問題的被動思維模式中難以建立思維遷移模式。
4、對于有些難題,父母一時也編不好例題,那麼,我們可以分析這個問題的關鍵點,找出問題的條件是什麼,讓孩子思考,根據父母的提示進行計算。你不能直接列出公式,或者告訴孩子在第一步該做什麼,第二步要做什麼…如果這是輔導孩子的方法,那麼他的解題思路不容易打開。
當然,孩子逐漸長大后,許多登山的父母都不能做任何事。他們需要找家教,不要直接告訴你的孩子如何做一個公式和如何做,如果它似乎是一個困難的問題,其實孩子思路沒有打開。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