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俞敏洪李彥宏久違同框:家庭教育最好方式,是培養孩子的「自驅力」
2023/10/21

大學帶給人最重要的收獲是什麼?

張曉楠(主持人):兩位都是畢業自北大的學霸,今天來到家庭教育論壇,第一個問題是:兩位覺得,你們讀名校,對于後來工作和創辦企業的幫助大不大?

李彥宏:當然很大,我覺得大學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生階段。中小學所有人學的東西都是一樣的,但是大學每個人學的東西都不一樣。即使是同一個專業,可能各種各樣的選修課,在學校里參加的社團活動、聽的講座,都是非常不一樣的。

我在大學階段培養了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而后續創辦企業,我覺得獨立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從零開始做一個企業,要有很多創新,要解決很多過去沒有解決過甚至沒有遇到過的問題,這個時候你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就很難解決問題。所以,我覺得這些能力是在大學階段開始培養的。

俞敏洪:我們在北大最大的收獲就是會用腦子。

其實人是環境的產物。在北大,所有人都會產生各種疑問,在宿舍里爭論。你會發現大家都是不同的觀點,這樣你就會思考你的觀點和立場到底是什麼,你應該堅持什麼,到底什麼東西是應該反思的,慢慢地,你就學會了怎麼用自己的腦子。

我從一個小地方走到北大,受到的沖擊還是蠻大的。包括剛才說的思考方式、閱讀方式,還有北大的老師上課給我們所帶來的一些比較大的影響。

所以,我個人認為如果我沒有進北大的話,應該不會有今天的狀態。

比如我最初的目標是地區的師范學院,那我可能就成了當地中學的英文老師,可能就非常安逸的在小鎮或者小城里度過自己的一生了。

我一直認為環境是能夠改變一個人的非常重要的條件,這里不僅僅是指自然環境,也指學習環境、交友環境、思想環境。

把這些環境綜合起來,讓一個人泡在里面,這個人慢慢就會發生改變。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還是比較慶幸後來進了北大。

當然有了這樣的環境,不僅僅是北大,我覺得任何一個大學,只要能夠讓學生們獨立思考、自由閱讀、互相爭論,并且積極向上,一般都能讓孩子們發生積極的改變。

所以一個大學重要的不是給大家造多麼漂亮的校園,宿舍從4人間變成2人間,盡管這些也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如何給這些孩子們打造真正成長的學習環境。

原生家庭對你們的影響有哪些?

張曉楠: 剛才俞老師說的兩個點非常打動我,第一個是說,到了北大的第一感受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還有各種各樣的挑戰。我們說人工智能時代會有更多人面對自己的核心問題,也可能對孩子的幫助會更大。

俞老師剛才說的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詞叫做「沖擊」,其實可能孩子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會遇到沖擊。

想問問兩位老師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家庭做了什麼,在你們面臨一輪又一輪人生的沖擊時,起到了很好的幫助?

李彥宏:我成長在一個比較小的城市,父母都是工人出身,從小他們就跟我講你要好好學習,咱們家沒有后門,你要學習不好,考不上好的大學,你將來就沒工作。

他們也沒有天天逼我學習,也沒有給我輔導功課。我感覺我們家這種環境就是放養的環境,是很普通很典型的中國家庭。

直到我結婚以后,跟我太太討論這個事情,她說其實你們家這個環境還是挺好的,我問好在哪兒?她說你有一個快樂的家庭。你的父母、兄弟姐妹關系都很好,大家相處得很融洽,對你的心理健康各個方面都是非常不錯的。

其實在後來的幾十年中才慢慢體會到,這樣的家庭的確挺好的,對我產生了比較正面的影響。小時候沒有任何心理陰影,沒有遭受過不好對付的環境。

俞敏洪:我跟你正好相反,我的家庭就特別苦。我小時候很少看到父母和諧相處、相親相愛的場面。好在我父母給了我很多東西。

我母親自己不認字,但她非要我學習,所以從小給我定了一個目標,你長大了必須當「先生」,也就是當老師的意思。因為我母親覺得村上的老師不用干農活,也很受大家的尊敬。

我母親比較強勢,所以她讓我學習,我就拼命學習,從小她不給我買玩具,而是買連環畫、漫畫和書。

我父親做人比較寬厚,我從小特別同情我父親,因為我覺得我母親特別無理取鬧。所以,我表面站在我母親一邊,實際站在我父親一邊。所以,後來我父親身上的寬厚和善良也對我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盡管家庭環境并不是那麼和諧,但是我就在這種環境中長大了。

張曉楠:所以父母有時候是我們成長的那面鏡子,像俞老師的爸爸比較內向、含蓄,在每次家庭戰爭中都敗下陣來,但他的寬厚成為孩子成長中那束光和鏡子。

對于孩子,你們有什麼樣的要求和期待?

張曉楠:兩位老師有個共同的特征是孩子能夠自我習得。那你們覺得在對孩子的家庭教育里,特別得意或者遺憾和后悔的是什麼呢?

李彥宏:先說遺憾和后悔,就是陪他們的時間太少了。

跟他們在一起的時間,不管是輔導功課也好,旅游也好,哪怕在家里一起玩,這些時間都特別少,還是把更多的時間放在了工作上。

但是,我覺得我傳承了父母那一輩「快樂的家庭」,這是我覺得比較得意的地方。

張曉楠:我在新東方的時候,那次我們是坐火車出差,俞老師聽說自己的孩子發了高燒,整個過程中的俞老師的狀態非常沉重,不停地打電話,後來俞老師聽說燒退了之后,高興地跳了起來。

還有我記得俞老師說過,最大的遺憾就是不能陪孩子。

俞老師的家住的離新東方挺遠的,但是離孩子上學的地方比較近,俞老師每天來回跑,我們問為什麼?俞老師說期望每天回家給孩子講一個小故事,或者說一句晚安,就覺得今天爸爸還是做了點事的。

俞敏洪:我覺得剛才講到小時候生長環境問題,最重要的是家長不要給孩子太多期待。父母習慣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尤其是現在獨生子女比較多,所以特別容易把自己沒有實現的愿望和夢想全都附加到孩子身上去,希望在孩子身上看到了不起的成長,這種心愿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有的孩子承擔得起,有的孩子承擔不起。比如像李彥宏老師這樣,父母還沒說,他自己已經學到前面去了。但是我個人認為很多孩子是承受不了家長的過分期待和夢想的,這樣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間,如果不斷地加快他的期待和夢想,孩子整個的心理就會扭曲,他的幸福也會被剝奪。

幾年前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有個孩子都已經考到了985、211的大學,結果他的母親不滿意,對孩子說:我告訴你最后一個月要努力學習,離北大就差幾分,如果再努力一點你就進北大了。結果當天晚上,孩子自盡了。家長對孩子無理的要求,導致了現在中國絕大部分的孩子一點都不幸福。

我一直認為每個孩子都需要父母適當地幫助他成長,需要父母適當地提出要求,尤其是道德要求、習慣要求。

孩子的學習能力可以培養,但學習能力這個天生就是有差異的。有智商的差異、學習環境的差異、個性的差異,讓每個人上北大清華也是不可能的。

坦率地說,北大那麼多學生,不是每個人都幸福的,甚至不幸福的學生占比非常大。

所以,上名牌大學不是唯一出路,學習好也不是唯一的出路。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