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70后看80后,覺得他們不夠能吃苦;後來80后看90后,覺得他們不靠譜;而如今我們去看新一代的孩子,卻依然覺得他們沒有父母輩的拼勁。
這是因為,如今的孩子,精神上更叛逆,行動上更安逸。
你想說孩子兩句吧,他的理由比你的道理還多,主打的就是一個不服氣。
我一位80后朋友,夫妻雙方都是985大學畢業,有著體面的工作,生活本應該不錯。可是因為兒子,她卻總高興不起來。
兒子喜歡玩手機,一玩就停不下來。
不讓他碰手機吧,可很多作業又是在手機上完成。讓他拿手機吧,他就偷偷摸摸各種開小差,甚至還在游戲上充值。
即便這次打了他,下次他照舊,一點辦法也沒有。
朋友苦口婆心勸他學習,他說,我將來隨便上個學校就行了,學那麼好干什麼,工作不照樣辛苦。
朋友說,將來你工作不好,養不活自己怎麼辦?
兒子回答,那我就在家,你們能養活我就行了。這話氣得朋友想把他趕出去的心的都有。
朋友感慨說,自己小時候幫爸媽務農,照顧家里的弟弟妹妹,擠出時間都要學習。可如今的孩子,怎麼這麼懶散呢?
別說讓他做家務了,看見醬油瓶子他都不會扶。而且一點主動學習的心都沒有,滿腦子只想著偷懶和玩。
很多父母感慨說,如今的孩子,不如父母輩那個年代的孩子有責任心,也缺乏了斗志。
「活得不如父母」的孩子越來越多,80后家長的艱難,可能才剛開始。
為什麼如今的孩子不愿意「拼」了呢?
一:巨大的壓力讓孩子想要退縮
我一位朋友告訴我,她去參加孩子的家長會,老師感慨說,他們校的家長,有80%都是本科以上學歷。
但孩子們上高中的比例,卻只有50%。也就是說,至少有30%的本科家長,要接受孩子無法上高中這一事實。
我們當初咬牙拼命往前沖,就只想考個好大學,為自己也為孩子掙一個好前程。可到頭來,自己的孩子卻連高中的門都摸不到?
我想,任何一位擠過獨木橋的人都無法心平氣和地接受。
可不能接受又能怎樣?
我們當年好歹還是擠獨木橋,如今的孩子,更像擠鋼絲,一個不留神,他就掉下去了。
孩子們變難了,家長們也變難了。以前的家長只需要好好囑咐一句:「好好學習,將來考個好大學。」
可現在的家長,卻要親自上陣,帶著孩子360度無死角全方位地報班、刷題海。
你以為做足了準備工作,確定了萬無一失的計劃。可你的孩子,卻不按計劃辦事。
他受不了這樣高壓的學、艱難地學。只想時不時想開個小差,動不動就想著玩。甚至他們已經規劃好了未來的路——不用那麼辛苦,躺平就好。
看著漫漫長路,你竟然發現進退兩難。不知是熬過了孩子的讀書時代就好了,還是這艱難,才剛剛開始?
二:缺失的陪伴讓孩子更依賴虛擬世界
如果說,以前的父母比現在父母有優勢,那可能就是時間上。
以前的日子過得慢,大家都沒那麼趕。父母雖然也會忙,但好歹他們天天在家,有忙時也有閑時。孩子能天天繞父母膝下,甚至還能成天跟在父母身后轉悠。
現在的日子過得快,什麼都是「快點快點」。父母快點去上班,快點把孩子扔給老人帶,孩子快點獨立,快點與爸爸媽媽分開。
這就導致,孩子在情感上匱乏嚴重。
他們沒有時間跟父母好好交流,便把注意力轉移到手機上。那里有搞笑的視訊,有好玩的游戲,有好看的動畫。
慢慢的,他們的心思便不在學習和生活上,滿腦子只想著進入虛擬世界,得到虛擬的滿足。
他們沒有從生活中鍛煉出責任、好奇和拼勁。而且因為與父母缺乏情感鏈接,他們甚至對于父母的話「油鹽不進」。
父母只能在旁干瞪眼,滿臉無奈。
三:被要求聽話的同時,也被保護得太好
如今的孩子,似乎比我們那一代人更「晚熟」,也更晚懂事。
以前的孩子,更能懂得父母的不易。你要他做家務,他立馬乖乖完成。不讓看電視,他不會多看一集。
但如今的孩子,活得更偏「自我」。
要他寫作業,叫幾遍他都不會動。不讓看手機電視,他脾氣比你還大。讓他做家務,他回你:「為什麼要我做?」
父母在舍不得孩子吃苦的同時,也在嬌慣孩子。導致他們不管長多大,在內心也只是個孩子,想要被人照顧。
這樣的孩子,心理成長得更慢,將來走入社會后,一碰壁就指望有人像父母一樣出面幫他解決。遇到挫折,很容易就逃避。
80后的父母,年輕時為自己拼搏,勇往直前撐起一個家。但孩子長大后,可能還是有操不完的心。
這一代父母的難,可能才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