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寶媽給娃買「蛋糕邊角料」引爭議:貧窮的家庭會養出自卑的孩子?
2024/04/29

前段時間,網上有個視訊火了。

一位二胎媽媽表示,自己和愛人都是工薪階層,平時一直很節儉,不久前她發現蛋糕店在賣蛋糕的「邊角料」,于是就買給了女兒,還順便分享到了社交媒體上。

可誰成想這條視訊卻引來了很多網友的聲討:

「條件不允許還是不要生二胎了吧,委屈了孩子也苦了父母。」

「買邊角料不寒酸,但是一直吃邊角料寒酸,除非孩子內心強大,否則很容易自卑」

這位寶媽可能怎麼也想不明白,隨意記錄的一個生活細節,為啥會引起這麼大的爭議?不就是吃個蛋糕嗎,怎麼扯出來的又是自卑又是二胎?

貧窮的父母會養出自卑的孩子嗎?

每個家庭的經濟條件不盡相同,和這位寶媽一樣,在生活中精打細算的家長不在少數。

但家庭經濟條件差並不是錯,勤儉節約更是一種美德,與其說「貧窮的父母會養出自卑的孩子」,倒不如說「自卑的父母更容易養出自卑的孩子」。

網友們之所以認為,給孩子吃蛋糕的邊角料會變得自卑,是擔心在孩子眼中,媽媽因為家裡窮才不得不做出這樣的選擇。

可在這位寶媽看來,孩子喜歡吃蛋糕,但價格確實有點貴,如果能用這樣的方法滿足孩子的渴望,豈不是兩全其美?她可能並不覺得這樣的行為會很寒酸,也不覺得丟人。

這位寶媽能有如此樂觀的態度,孩子只會吃得很開心,而不會變得自卑。

與之相反的是,我們在生活中,經常能聽到一些家長對孩子說:

「這頓飯你可要好好吃,能頂我一天的工資了!」

「我們供你讀書不容易,別跟別人家的孩子比這比那,要比學習!」

無論是家庭條件真的不夠理想,還是家長只是習慣性的哭窮,或者僅僅是為了給孩子培養勤儉節約的習慣,這樣的話語都會給孩子帶來罪惡感,潛移默化中養成自卑的性格。

所以說孩子的自卑與否,並不在于家庭的貧窮或富有,關鍵在于父母的生活態度。

如果父母在生活中節衣縮食,但卻表現得不卑不亢,不覺得勤儉節約會低人一等,孩子也不會認為這樣的生活有什麼寒酸。

反之如果家庭條件不理想,父母卻強撐著高消費,反而讓孩子覺得花錢就是在犯錯,才會讓其慢慢變得敏感而自卑。

「窮家富養」,只會滋長孩子的虛榮心

近幾十年孩子變得越來越稀有,每一個孩子都是家庭的珍寶,父母們認為「再窮也不能窮孩子,一切都要給孩子最好的」,掀起了一陣「富養」風。

可事實上所謂的「富養」,指的是在精神上對孩子進行富養,而非「窮家富養」,如果父母用超出能力限度的愛去富養孩子,只會害了他。

在一檔情感糾紛類節目中,一名女孩考上大學開學報導,要求工薪階層的父母給她購買「蘋果三件套」,並且表示「讓我一個人坐火車,很有可能會遇到小偷,我從來都沒有坐過頭等艙,讓我體驗一次會死嗎」?

之所以女孩會發出這樣的「奇葩言論」,可以想象父母畸形的養育觀念或許才是根本。

家長一味地溺愛孩子,滿足孩子無理的要求,只會讓其變本加厲,滋長虛榮心,只知道索取而不懂得回報,最後終有一天孩子會提出家長無法滿足的要求,並且覺得生在這樣的家庭是種不幸,父母太「無能」。

對孩子最好的教養,是「精神富養」

無論家庭經濟條件如何,家長都要讓孩子明白,勤儉節約並不是寒酸,父母為養育他長大已經付出了很多很多,家裡有怎樣的條件就怎樣養孩子,不用「打腫臉充胖子」。

比起物質上的富足,更重要的是給孩子足夠的「愛」,讓孩子堅信父母會永遠愛著自己,無論怎樣父母都是自己堅實的依靠,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內心堅定而充實,對待生活積極陽光,這才是精神上的「富養」。

在電影《小鞋子》中,主角一家人生活十分貧困,哥哥阿里弄丟了妹妹莎拉唯一的一雙鞋子,因為害怕給父母增加負擔,于是兄妹二人開始穿僅有的一雙鞋輪流上學。

雖然家庭條件如此貧困,但是阿裡和莎拉並沒有被打倒,而是對未來充滿希望。

週末阿裡坐在爸爸的破腳踏車上,父子倆一起幻想著未來:「先給莎拉買一雙鞋,還要買電單車、大衣櫃,租一間大大的房子」

在伊朗的林蔭小道中,父親騎著破舊的腳踏車,滿臉都是幸福的笑容,坐在橫樑上的兒子,滿眼都是希冀。

家庭條件貧困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失去對生活的希望,亦或是一味地「窮家富養」,否則不僅會讓孩子變得自卑,還會讓孩子不懂感恩,成為只會啃老的「白眼狼」。

糖媽結語:

為人父母,想儘量給孩子優質的物質生活本就無可厚非,厲行勤儉節約更不應該被指責。

真正讓孩子感到自卑的,從來不是什麼「蛋糕邊角料」,而是父母無意中流露出來的生活態度。

今日話題:你對這位寶媽購買蛋糕邊角料的行為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