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孩子有「這三種表現」,是走向優秀最大的「障礙」!對孩子性格和成績不利
2023/11/07

教育家曼恩說:

「習慣仿佛一根纜繩,我們每天給它纏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會變得牢不可破。」

日復一日堅持好的行為,讓孩子一生受益,而一些不良行為不及時糾正,形成壞習慣,必然會阻礙孩子走向優秀。

在教育中,家長們經常充滿焦慮,擔心孩子的未來。

事實上,與其焦慮,不如把目光集中在可以把握的當下,好好觀察、了解孩子,及時幫助孩子糾正不良行為,養成好習慣。

當孩子有以下這3種表現,家長就該警惕了——

 01 

做事三心二意、注意力不集中

有一位家長,曾拍下孩子獨自在家寫作業的過程。

視訊中,孩子沒寫多久作業,就開始用筆敲敲墻,玩玩門,在椅子上東搖西晃,思考人生,還有寫作業時最經典的「行程」:上廁所。

整個9分鐘的時間里,孩子寫作業用時148秒,其他用時362秒,看得人哭笑不得。

注意力不集中,是幼兒園、中小學階段的孩子最常見的問題,讓家長、老師們都十分頭疼。

通常表現為:

多動、到處看看摸摸、不能靜坐或靜坐時間短;

上課或寫作業愛走神、發呆、東張西望、開小差;

不能專心聽別人講話,或者聽完就忘,容易受干擾。

暢銷書《專注》的作者、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丹尼爾·戈爾曼認為:

「相比智商,專注力對學生成績的影響更大。

決定一個人成就的第一因素,不是智商也不是努力程度,而是專注力。」

現在這個時代,電子產品、各種紛繁復雜的信息、快餐式的娛樂到處分散人們的注意力,能夠保持專注,對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尤為重要。

許多成年人,集中注意力的時長都在逐漸縮短,在需要專心學習和工作的時候,總忍不住打開手機看看。

缺失了專注力,思維渙散,工作、學習效率會極大地降低。

觀察那些成績優秀的孩子,特點之一就是能充分抓住課堂上的40分鐘,認真專注地聽講,寫作業、閱讀的時候也能夠靜下心,精神高度集中,因此學習效率很高。

缺乏專注力的孩子,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其他孩子的差距只會越拉越大。

對策:

培養孩子專注力,首要一點是保護孩子的注意力。

家長不要隨意打擾孩子,尤其是在他專心寫作業、看書、玩玩具、做自己事的時候。

不要為了關心孩子,動不動去噓寒問暖,送吃的喝的,這對孩子只是一種干擾,會破壞他的注意力。

平時多讓孩子進行閱讀、玩樂高、拼圖等需要保持長時間注意力的活動,少接觸電子產品、短視訊。

第二,家長可以給孩子定下規則,在規定的時長內完成作業,不能一直磨蹭、拖拉。

有的家長是這麼做的:和孩子商量好,寫作業的時候,完整做完一門功課前,盡量不要離開椅子。

這樣不會對孩子限制過多,但保證了孩子在一定時間內可以集中注意力。

第三,家庭中需要創造安靜有序的氛圍,經常生活在吵吵鬧鬧、紛亂的環境中,自然不利于孩子集中注意力。

最后,從孩子小時候開始,多給他講故事、讀繪本、親子共讀,孩子會在認真傾聽的過程中鍛煉注意力。

 02 

貪玩偷懶,自制力差

經常有家長抱怨孩子不自覺:

「做作業要大人守著,手機一玩一整天;睡覺、吃飯、上學都得催。總之,大事小事,都得大人看著,否則,別指望他能自己做好。」

這些都是孩子缺乏自制力的表現。

不止孩子管不住自己,很多大人也是一樣:

想減肥,管不住嘴;想運動,邁不開腿;想早睡,還是躺床上刷手機到深夜;想學習,買的書、課程卻成了擺設······

對于孩子來說,自制力與專注力同樣重要,沒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很難完成自己設下的目標。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明確指出:

「在童年和少年的早期,在7-11歲時,就要教會一個人的自我管理,還要讓孩子們學會‘強制自己’的能力。若是錯過了這個時期,以后就會不可避免地出現‘重新教育’的問題。」

很多家長總是埋怨手機、游戲,耽誤了孩子。

其實,那些不是主要原因,關鍵在于沒有及早培養起孩子的自制力、自我管理能力。

那些成績優秀的孩子,也不是從來不碰手機、不玩游戲,而是有分寸,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不會在這些娛樂上花費過長的時間。

他們通常都有自己的計劃和目標,并按部就班地執行。

自制力強的人,會通過良好的飲食和運動維持健康;通過讀書學習,拓寬自己的知識面,終身成長;能夠抵制不良誘惑,讓自己保持積極向上的生活狀態。

自律與不自律的人生,必定是截然不同的。

對策:

培養孩子的自制力,關鍵有三點:

首先,家長要做好榜樣,從行為習慣到生活、工作態度,不放松對自己的要求。

一個總是要求孩子好好學習、規律作息、不玩手機的家長,自己卻懶散、熬夜、手機控,是沒有說服力的,也會在潛移默化中被孩子效仿。

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家長應該首先努力成為那樣的人,這對家長來說也是人生的二次成長。

其次,用規則代替說教。

孩子的「自律」是由「他律」發展而來的,一開始需要家長的約束,制定相關規則,并堅定地執行。

比如:只有周六周日可以看電視、玩手機,時長均不超過半個小時;每天晚上8點開始是閱讀時間;放學回家,先寫作業,再吃東西、玩耍······

當好的行為通過長期堅持,逐漸形成習慣,孩子便能夠更好地控制自己。

最后,培養孩子的自制力需要家長慢慢放手,給孩子自我掌控和管理的機會。

在一些事情上,家長可以給孩子適當的自主權,讓他自己做選擇、做決定。

比如放假了讓孩子自己安排學習和娛樂的時間,自己決定要不要去同學家玩······

一開始放手孩子可能表現得沒那麼好,但通過一次次的自我管理和反思,他會做得越來越好。

 03 

三分鐘熱度、輕易放棄

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有一天給他的學生上課。

他說:

「同學們,我們今天不講哲學,只要求大家做一個簡單的動作,把手往前擺動300下,然后再往后擺動300下,看看誰能每天堅持。」

過了幾天,蘇格拉底上課時,他請堅持下來的同學舉手,結果,90%以上的人舉起了手。

過了一個月,他又要求堅持下來的同學舉手,只有70%多的人舉手。

過了一年后再問,結果只有一個人舉手,這個人就是後來也成為了大哲學家的柏拉圖。

是否能堅持,有時候,會決定一個人走向平庸還是非凡。

美國心理學家推孟對千余名天才兒童進行跟蹤研究,總結發現,智商高的兒童成年后不一定成就就高。

成就最大的,都對自己從事的研究工作充滿信心,具有不屈不撓的精神,具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堅持性;而成就少的正是缺乏這些品質,做事半途而廢,遇到困難就放棄的人。

在如今這個浮躁、快節奏、急功近利的時代,堅持性是一項十分難得的品質。

有些人堅持練習書法,一手好字成為自己的名片,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有的人堅持學畫畫、鋼琴,把愛好發展成特長,成為未來職業發展的「另一條路徑」。

任何一件小事,在日復一日的堅持中,也能夠磨煉人的意志、鍛煉人的耐心。

能夠堅持的孩子,通常都有著成長型思維,未來不管處在哪個階段,不容易焦慮,不急功近利,更能腳踏實地接近自己的目標。

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些家長會發現孩子總是三分鐘熱度,經常放棄:

喜歡一個玩具,沒玩兩天就厭倦了;

不管上什麼興趣班,沒上幾節課就開始打退堂鼓,堅持不住了;

玩樂高拼圖,遇到一點困難就覺得沒意思,半途而廢······

這種表現如果一直沒有改善的話,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和能力發展。

對策:

家長應在生活中培養孩子做事有始有終的習慣,用打卡、表格記錄等方式,激發孩子的熱情和行動力。

當孩子在興趣愛好或其他事情上感到倦怠、想放棄的時候,家長應當和孩子站在一起,接納他的情緒和感受,然后想辦法鼓勵他繼續堅持。

很重要的一點是,在堅持的過程中給孩子創造正向的反饋和激勵。

比如把孩子畫的畫用精美的畫框裱起來掛在墻上,讓孩子看到自己的作品,產生成就感、自信心,會有利于他堅持學習畫畫。

或是帶孩子參加相關的活動和比賽,獲得的榮譽、褒獎會給孩子帶來積極的情感體驗。

不管做什麼事情,這種「好」的感覺,是孩子能夠堅持的關鍵。

此外,給孩子的任務難度應該適中,不要超過孩子的能力范圍過多;幫助孩子學習把大目標拆分成一個個清晰具體的小目標,可以幫助他更好地堅持。

專注、自律、堅持,是一個人走向優秀和成功的核心品質,三者相輔相成。

有這三種品質的孩子,擁有很大的潛力,即便現在成績平平,隨著成長,未來很可能會厚積薄發,取得卓越的成就。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