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一位媽媽自述:和15歲兒子「較勁了100天后」,我選擇了妥協,沒想到……
2023/11/03

「孩子很平庸,非常失望,該怎麼調整積極面對?」知乎上的這個問題,有著1000多萬的瀏覽量,在評論區10000+條回答中,有人說:

「你不是接受不了孩子平庸,你是接受不了孩子平淡。」「能不能接受不是你能決定的,老天有的是辦法讓你接受。」「我能,因為我把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專注自己喜歡的事上。」「能接受,我就是平庸父母,他大概也要復制我的一生,做個平庸的孩子。我能接受自己,就能接受他。」

《大亨小傳》中有句話:

「當你想要評論某個人的時候,你只需要記住,在這個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擁有你所具備的優勢。」

養育孩子,也一樣。

父母用自己設定的期待去要求孩子時,往往會忽略孩子和我們的經歷、困境、成長環境都不同的事實。想要求一個與我們不同而獨立的孩子,去滿足我們對人生的期待,本身就是一道難題。用「自私」的執著,去控制孩子的人生,最終只能適得其反。

 01 

失控的父母,失控的孩子前些天,和我的一位家長聊起她兒子時,她吐槽:「兒子放了多久假,我倆就吵了多少架。現在就等開學送他去住校,最好一學期都不要回來。」她兒子在學習方面一直挺自覺,可到了初三后,卻經常用壓力大想要放松逃避學習,一到休息時間就抱著手機,怎麼管都沒用。直到這次期末考試前一個多月,倆人再次為了玩手機爆發爭吵,她氣到極點,忍不住打了兒子一巴掌,沒想到兒子竟然叫嚷著要跳樓。那次沖突發生后,她和兒子一直冷戰到期末考試結束。本來她想冷處理等兒子道歉,沒想到較勁了快100天,兒子都沒有主動向她道歉。反而一個暑假過得樂不思蜀:晚上熬夜玩手機,第二天一覺睡到中午,餓了就點外賣,沒有外賣冰箱里有啥吃啥。最后,她實在看不下去,忍不住和兒子主動溝通。結果倆人又吵起來,兒子吼她:「你能不能不要再管我了,我快要被你逼死了。我就是學習壓力大,想休息了玩會兒游戲,怎麼到你嘴里就成了十惡不赦了?」孩子媽媽一邊說一邊擦眼淚,她覺得自己的壓力實在太大了,不明白孩子為什麼變成了這樣,不知道該怎麼管孩子了。心理學家杰弗里·伯恩斯坦曾說:「做父母的壓力,主要來自我們想要掌控自己無法掌控的一切。」因為無法控制孩子的所有,情緒和感覺失去了平衡,于是用「受害者」的方式,通過指責孩子錯誤行為的方式,把壓力甩到孩子的身上,卻忽視了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是否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就像這位媽媽,我了解到的,和她說的完全不一樣,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她很少對孩子進行肯定,經常打壓孩子,拿孩子和別人比較,經常對孩子賣慘、訴苦、抱怨。所以你看,有時候真的不能只聽父母的一面之詞,因為我們大人,經常會利用成人的優勢,把自己包裝成親子關系中「受害者」的角色。最可怕的是,有些父母會一直沉迷「受害者」的角色,簡單粗暴地把問題推給孩子不聽話、不懂事,再用指責孩子行為的方式,表示自己盡到了養育責任。讓親子壓力在得不到疏解時,持續發酵增大。父母給的壓力,最先感知到的,永遠是孩子。當孩子只能被動承受來自父母的壓力,也無法對這些行為做出反抗時,就會用消極、逃避、憤怒的方式做出反抗。「誰痛苦,誰改變。」如果父母一直不正視自己的問題,做出改變,就只能是失控的父母,最終逼出一個失控的孩子。

 02 

父母和孩子,都不是彼此唯一的壓力源

之前在網上看到一段視訊。視訊中的媽媽,一邊嘴里罵著孩子:「概括的不對!這都寫的是什麼!」一邊伸手拍打著孩子,最后氣急了,又開始拍打自己。

同為父母,理解她的情緒,但不贊同她的行為。評論區的很多網友,也紛紛建議這位媽媽要好好學習情緒管理。可是親自養過孩子一場,你就會發現,父母時刻做好情緒管理,哪有那麼容易?一位心理博主曾說:「要求父母情緒穩定,是一場最大的PUA。你無需控制情緒,只需控制你的行為。」網上有組數據統計,有89%的父母,都在經歷著來自身邊人和事的各種壓力。工作、生活、家庭……每一項拉出來,都足以壓垮一個普通的中年父母。父母面對的壓力,不是只來自于孩子,而是方方面面。但同樣的,相比父母而言,信息高速發展,信息量巨大,成長步履加快,早已導致現在的孩子面對的壓力比我們當年只多不少。而且除了這些,他們也和我們一樣,在成長過程中,會面對來自老師、同伴、社會、自我覺醒等各個方面的成長壓力。孩子和父母,都有避無可避的壓力。家,是給孩子愛和力量的地方。原生家庭給孩子的愛,可以幫助他們生出戰勝外界壓力的力量。父母處理好自己的壓力,把焦慮和擔心減少,讓狀態松弛,孩子感受不到來自父母的壓力,自然愿意敞開心扉,和父母重新走近。

 03 

化解親子壓力,建議父母嘗試這5點

《積極養育》中,作者總結了幾種減少親子壓力的方式,很值得我們去參考:

1、成為有覺知力的父母。很多時候,讓我們感受到壓力的,其實是緊張的狀態,越緊張,越不清晰。在書中,作者建議可以采用深呼吸的方式,讓思緒慢下來,好給我們以時間去覺察自己的真實想法,這樣就有可能用更恰當的方式,去更好地解決當下的問題。我們的大腦,幾乎是時刻充滿雜念的,這些雜念會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偷偷溜出來干擾我們的感覺和判斷。當大腦充滿覺知的時候,頭腦會更清晰。摒除掉雜念最好的方式,就是嘗試通過深呼吸,讓自己只專注當下。比如,只專注眼前孩子出現的問題,而不是讓這個問題輻射范圍變廣。

2、帶著感激去養育孩子。短片《父母櫥窗》中,一對姐弟路過各種父母櫥窗,看到很多喜歡的父母,有的博學,有的友善,他們很想挑其中一對當自己的父母。

但工作人員還是帶走了他們,讓一對互相指責,不停爭吵的夫妻成為了他們的父母。

短片最后的字幕寫道:孩子不能選擇他們的父母,但如果他們可以呢?孩子從未質疑過父母的不好,我們為什麼不能用同樣的信任回饋他們呢?最好的愛,一定是帶著感激的。帶著感激好好愛孩子吧,正如他們愛我們一樣。

3、最壞又能發生什麼呢?

網上看過一句笑談:「我們這一代的父母,是擅長預見性的父母。因為我們教育孩子總離不開一句話,如果你現在不……以后就會……」但其實,我們完全可以問問自己,那些我們所擔心的最壞的結果,真的一定會發生嗎?下次當你擔心、焦慮孩子的一些行為時,不妨讓自己先慢下來,問一問自己:「孩子的每一個問題,都值得擔心嗎?」「如果不解決,后果真得會嚴重到你所想的那樣嗎?」請相信,當這兩個問題問完,你一定會有新發現。

4、改變親子溝通的媒介。

作家劉稱蓮曾分享過她家中「郵筒」的故事。她女兒讀小學時,有段時間因為忙,沒有時間給女兒更多的陪伴。有次孩子爸爸回到家,看到床頭柜上放著女兒寫的一封信,信里面寫了一些女兒最近的委屈。看完后,孩子爸爸怕打擾到已經睡著的女兒,也用寫信的方式回復了女兒的問題。從那次之后,他們在家里設立了三個「郵筒」,把平時沒有時間交流,或者一些不方便當面傾訴的內容用寫信的方式「投遞」給對方。這種溝通的方式,讓他們之間的親子相處變得更理智、平和。語言解決不了的親子壓力,不妨換種方式,比如試著給你的孩子寫一封信吧。

5、你可能并不「需要」

你有沒有發現,很多時候,我們希望孩子立馬能按照要求去做的一些事,其實并沒有那麼緊迫。比如你要求回家后立馬寫作業是培養學習習慣,但如果按照孩子的習慣,休息10分鐘后再寫,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

父母習慣把「我希望孩子怎麼樣」變成「我要求孩子必須怎麼樣」。一個是建議,一個是控制,方式不同,目的不同,性質也不同。對于孩子而言,尤其是處于叛逆期的孩子,你越要求他怎麼樣,他越不會按照你所要求的做。所以不妨每到這個時刻,就默念一句:「我的要求只是希望,并非必須。」父母心態平衡了,傳遞給孩子的壓力就小了。親子壓力小了,孩子才能聽得進去父母的建議。演員謝依霖曾在一檔節目中落淚:「養育孩子,是一件幸福但不快樂的事。」

是呀,孩子給了我們無數愛和溫馨,但養孩子的過程,又確確實實充滿著漫長而煎熬的各種挑戰。我們如何應對、化解養育孩子過程中的各種壓力和問題,怎樣帶著它們前行,讓它們成為孩子成長的助力,而非阻力。這其中,真的很需要我們去不斷提升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的認知和技能。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