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教育孩子是一門功課,當孩子頂嘴時,父母的反應很重要
2024/04/29

「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你上課的時候是不是沒有注意聽講?這道題的步驟你都寫錯了,最後的結果怎麼可能是對的!」

「媽媽是個笨媽媽!我再也不想要和媽媽在一起了!」

「明明是你笨才對,你就不能夠按老師教的步驟一點一點的寫嗎?快點給我改正!」小雲說的就是要拿過孩子的作業本進行擦除他剛剛寫過都錯誤的步驟。

這個時候孩子的爸爸看到母子兩個人正在爭執,小雲還有一些強逼著孩子的模樣。小袁的爸爸向小雲表示「你先去準備一下其他的,孩子這邊我來進行照顧!」說的還對小雲使了一下眼色,讓她看孩子現在的情況。

小雲轉頭仔細看孩子,只見孩子眼淚汪汪的,眼中還有不服輸。小雲想想自己還在氣頭上,擔心一會兒母子兩個產生更大的衝突,於是就將孩子交給孩子的爸爸,自己去準備做飯了。

生活當中很多家庭情況都容易見到這樣的情形,家長在吵孩子的時候,孩子總是不服輸的想要據理力爭。也就是大人們常說的「孩子頂嘴」,這樣的情況讓很多家長感到頭疼。

而關於孩子頂嘴的情況,有關調查顯示,孩子頂嘴並不是個別的現象,約有70%的孩子都會向家長進行頂嘴,而有75%的家長認為頂嘴是孩子慢慢長大之後,最令家長感到討厭的行為。

另外有關大資料顯示,面對孩子的頂嘴,不少家長採取的措施就是壓制孩子,最後搞的家長和孩子之間隔閡更大。

那麼,孩子會頂嘴的具體原因是什麼呢?

爸爸媽媽的言而無信

這是很多家長都會犯的一個錯,大多數家長認為,孩子就是孩子,有時候糊弄一下就可以了。

可是當孩子開始有自己的想法時,家長再糊弄,他們就會懷疑爸爸媽媽的威信。

就比如有些家長經常言而無信,這時候孩子就會對家長有意見,隨後就會出現「不服爸爸媽媽管教」的想法。

孩子感到委屈

大部分小朋友都很懂事,他們只有在感到委屈的時候才會頂嘴。

就比如有些小朋友明明是希望幫媽媽做家務,在過程中如果碰壞什麼東西,家長多半會說「誰讓你瞎搗亂了!」

面對這樣的職責,孩子都會感到委屈「我明明是想幫你,你還這樣說我」,不頂嘴才怪。

家長沒有「威信」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總是很雙標。

比如有些家長會說「我這輩子就這樣了,你可得好好學習,好好表現」,或者「你可不能像你爸一樣,你得會xxx」,這難道不是大型雙標現場?

如果家長不能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他們很難理解什麼是「變得更好」,跟家長只會有樣學樣,如果被無端指責,試問誰能服氣?

這時,孩子們很容易就出現頂嘴行為,這主要還是因為家長沒有威信,「為什麼爸爸媽媽可以,我就不行?」這種也是孩子們常見的想法。

通過這些原因,相信家長們已經發現,家長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最大,有時候還會傷害他們,影響他們的性格形成。

李玫瑾教授就曾說過,如果孩子喜歡頂嘴,家長最好找到合適的方法教育,孩子長大後會非常感激你的。

01「我知道你想表達的意思……」

當家長和孩子產生衝突,孩子想要頂嘴的時候,很多時候是孩子認為家長沒有理解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想要表達出自己真實的想法讓家長知道,繼而出現了孩子想要「頂嘴」,事實上這只是孩子想要表達自己意願的做法。

這個時候如果家長說出「我知道你想表達的意思……」,就會讓孩子知道,家長是理解自己的。這個時候家長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會更加容易一些,也能夠更好地解決矛盾。

02「我想我們需要冷靜一下……」

當家長和孩子出現爭執,孩子想要頂嘴的時候,這個時候家長也處在氣頭上,雙方都是情緒比較不穩定的時候。

當家長意識到自己和孩子的情緒起伏不定時,及時地打斷,讓彼此能夠冷靜下來是最好的做法。

所以當家長向孩子說出「我想我們需要冷靜一下……」的時候,能夠更好地給孩子和自己一個緩衝的時間,等到雙方都彼此冷靜的時候,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時機。

03「不喜歡要說出來,爸爸媽媽不會強迫你」

孩子大部分時間頂嘴都不是主動的,他們一定是遇到了自己不喜歡的事,如果此時家長沒有發覺,孩子很容易留下陰影。

比如有些媽媽喜歡給孩子穿粉紅色的裙子,但並不是每個女生都喜歡粉紅色,如果孩子不穿,和媽媽頂嘴,媽媽自己多半會生氣,而不是考慮孩子的感受。

如果是這種情況,對孩子的影響一定很大。所以,家長要告訴孩子,遇到不喜歡的事一定要告訴爸爸媽媽,讓他們知道寶貝們的想法,也要讓孩子們知道「爸爸媽媽不會強迫你的」。

Wendy媽有話說:

一個真正愛孩子的父母,絕對不會把孩子當成溫室裡的小花一樣看護,而是放在室外讓他體驗風吹雨打,體會苦盡甘來的含義,獨自體驗探索與人交往相處的正確方式,理解奮鬥的意義和價值。

孩子愛頂嘴並不完全是他一個人的問題。父母的生活經驗多,也不代表說什麼都是正確的,可能也有失誤和錯誤,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人。

因此,父母要多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想法,與孩子保持良好的互動關係,這樣才能化解孩子的敵意,讓他在不知不覺中順利的接受父母的批評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