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孩子6歲前,父母在這3個方面「使勁管」,娃大腦聰明、智商更高
2023/10/16

李玫瑾教授曾在一檔節目中公開表示:中國父母教育孩子的一些弊端,就是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

這也是很多父母在育兒過程中越來越焦慮的原因,小時候愛的不行,在建立規則的時候沒建立,在性格塑造的時候缺席,在大腦發育的黃金期讓孩子自由散漫,在小學建立好的學習習慣沒把握住;

等到國中高中,孩子青春期,叛逆了,大腦發育定型了,大人這才開始慌了,覺得自己無能為力、對孩子使不上勁。

其實,家長最應該把握的就是孩子出生后的前六年,尤其是2—6歲,更是性格培養、大腦發育、好習慣養成的關鍵期。

孩子6歲前,父母在以下三個方面使勁管,孩子可塑性強,更積極樂觀、大腦發育更好、智商更高。

第一方面:「情緒力」使勁管

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社會關系決定一個人的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

一個孩子如果情緒管理的好,擁有高情商,就會在社會中交很多朋友,社會關系也會維護很好,覺得很快樂。

情緒管理好的孩子,身心一般都很健康。會積極樂觀的看待問題,保持陽光的心態,在青少年時期,也不會用極端方式處理負面情緒,養成不良嗜好,成為問題少年。

兒童情緒管理能力,簡稱情緒力,就是讓孩子能夠成為自己情緒的小主人,不為一些外在的憤怒、悲傷、生氣等等不好的情緒所左右。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內在的需求和外在的能力發展不匹配,想畫畫卻畫不好,穿衣服很費勁,想干某事總是很費勁、事與愿違,于是內心就會很強的挫敗感,表現出哭鬧、無理取鬧等等表現。

培養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大人一要幫助孩子正確識別自己的各種情緒,什麼是自豪、失望、孤獨等等,幫助他們不斷豐富情緒詞匯庫,會表達出來;

二是不要壓制孩子的情緒表達,讓他們有時間去消化、吸收、處理,不要說「男子漢不能哭」、「女孩子不能瘋玩」等貼上行為的標簽,讓孩子宣泄,幫助孩子接受識別;

三要和孩子一起面對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難題,幫助孩子找到解決的辦法,讓孩子習得好的行為習慣,塑造良好品格,成為更好的自己。

第二方面,「專注力」使勁管

注意力是智力的主要組成部分。

法國生物學家喬治居維葉說過:天才,首先是專注力。

專注力,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注意力,是將聽覺、視覺、觸覺等所有知覺作用到一個事物上的能力。

孩子到一年級的時候,就需要在課堂上端端正正坐著聽講,為什麼有的孩子能坐得住,全神貫注,上課效率非常高,為什麼有的孩子小動作不斷,總是被外面的風吹草動所干擾。

其實就是孩子在早期成長環境中對孩子專注力沒有進行專門訓練,甚至破壞了孩子的專注力,例如孩子在玩的時候,時不時的干擾打算他,沒有相對安靜的環境,一次給玩具太多等等。

保護孩子的專注力非常重要,讓他們積極的去探索、保持好奇,鼓勵孩子興趣培養,給孩子創建一個簡單安靜的環境,拿走干擾物,專心探索眼前的事物。

第三方面,「大腦開發」使勁管

孩子六歲前,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期。孩子大腦里面的神經元,會經過外部刺激不斷修剪,進行優勝劣汰。

一般,寶寶大腦發育,其腦容量在2歲時已達到成人的80%;6歲左右,基本發育完成,已達到90%。

到了六歲之后,孩子大腦的發育就十分有限了。因此,6歲前,父母注重孩子的左右腦連接和開發,抓住大腦發育關鍵期,孩子就會更聰明、智商更高。

3歲前讓孩子多接受肢體刺激,多吃手多看多聽;6歲前,多帶孩子參加一些戶外活動,看一些益智游戲書,讓孩子的左右腦不斷受到正向的刺激訓練。

希望寶寶可以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進行全腦開發,擁有更敏捷、更靈活、更多元的思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