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本該是一座讓孩子們遠離成人社會、無憂無慮學習的象牙塔,裡面本該只有孩子們的歡聲笑語跟朗朗讀書聲。但事實上,這座象牙塔就是一個「小型社會」,裡面被欺負的孩子比比皆是。
據公眾認知調查資料包告顯示:在36000多名參與調查的人中,有50%以上的人,都遭遇過校園欺負。
其實是這3種家庭的孩子,我們好在日常生活中,多引導幫助孩子。
一個班主任朋友說道,綜合分析幾乎都出自于這幾類家庭:
①孩子被欺負,家長總說「沒關係」
在班主任朋友的啟發下,文文爸想起自己讀書那會兒,由于長得矮,經常被同學欺負。
有次,同桌想抄作業,我不肯,結果同桌直接搶,沒搶到就打了起來。
最後老師知道了,通知了雙方家長來學校,看到媽媽後,我先是大哭,隨後挽起衣袖,露出被同桌抓傷的手臂,期待媽媽能幫我討回公道。
可誰知,媽媽看了一眼後,聽到對方說要賠償醫藥費後,連忙說道:「一點小傷,沒關係」。
看到媽媽的態度,我頓時委屈至極,對媽媽很是失望,她的一句「沒關係」就像一盆冷水,徹底澆滅了我的期待與渴望。從那以後,我對父母只報喜,從不報憂。
一個對父母只報喜不報憂的孩子,在學校就容易成為霸淩者的目標。
②「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家長總從自家娃身上找原因
當孩子被欺負後,有些家長總覺得是自家孩子的不對,面對孩子的哭訴,他們習慣性的反應是:
「你是不是做錯什麼了?要不然人家怎麼不打別人就打你,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再說了,你又沒受傷,打幾下就打幾下吧,哭哭啼啼地幹啥」
孩子被欺負,本就是他最無力、最無助的時候,此時向父母求助,沒有得到幫助不說,還反被羞辱了一番。此後,不論他們受了多大的委屈,多半也會獨自忍受,當忍受成了習慣,孩子被欺負也在意料之中。
③面對孩子的求助,家長習慣性地忽視
當紅演員馬思純,在節目中坦言:自己讀書時,在學校經常被欺負、被擠兌,可樂杯中時常被同學加抹布水、粉筆灰、拖把水......更是被同學嘲笑是「胖子」,導致她性格變得非常敏感。
當她多次向父母訴說這些事時,父母卻說:「不要理會他們,你要努力去證明自己,你要過得比他好」。
父母的話很輕,但對當時的馬思純來說,就如同一把枷鎖,讓她深深地陷入自我懷疑中,很長時間都走不出來。
當孩子被欺負,向父母求助無果時,就只會忍氣吞聲,成為同學們們欺負的對象。
在學校,孩子免不了與同學發生矛盾,當孩子被欺負時,父母要做的是去當孩子的避風港,告訴孩子具體的解決辦法,而不是差評師。比如:
當孩子被欺負時,是該勇敢反擊,還是默默忍受?
當孩子被排擠時,是積極融入,還是百般討好?
當孩子被造謠時,是該保持沉默,還是證明清白?
畢竟,在這個世上,孩子除了父母,再沒有誰可以安心依賴了,父母也要盡可能地當好孩子的避風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