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從小「被禁止玩手機」的孩子與「被允許玩手機」的孩子,長大后有什麼區別?
2023/10/18

如果不是那天遇到的那群孩子,我還堅持認為,讓孩子偶爾玩玩手機,沒什麼大不了的。

但我沒想到的是,從來不玩手機的孩子,和經常玩手機的孩子,看起來區別會有那麼大。

在此之前,我見到的孩子,幾乎沒有不碰手機的,即使被父母嚴格控制玩手機的孩子,周末在家只要做完作業,也是拿著手機玩游戲、刷視訊。

而每天玩手機超過兩個小時的孩子,也比比皆是。這些孩子,每天到家做完作業,就是攤在床上或者沙發上,拿起手機,刷到十點十一點。

到放假的時候,他們甚至可以為了玩手機而熬夜。

我見過的重度玩手機的孩子,他們都有很多共性:

比如眼神渙散,當然玩游戲的時候眼神卻很熱烈;

比如對于你的呼喚他反應奇慢,當然不是他耳朵出了毛病,因為玩游戲的時候,他聽得見手機里傳出的任何細微的聲音;

比如他們的語言遵循著簡單、刺激、信息量大的規律,因為他們的話語里充滿了各種游戲里、短視訊里的「梗」,如果你不玩手機,都聽不懂他們說了啥。有些孩子還會通過這些「梗」,傳遞很多陰暗、躁動的情緒;

比如他們的身材大多虛或者胖,甚至又虛又胖,因為缺乏鍛煉,他們身上缺乏力量,又因為很少戶外玩耍,他們皮膚缺乏健康的光澤;

比如他們的思想成熟,讓我們不由得感嘆,現在的孩子比當年同齡的我們懂得太多了。然而,這些思想有哪個是他們自己思考的結果?那些觀點,是直接被灌輸的還是他們認真了解了事實而獲得的呢?這樣的早熟,不是智慧的結果,而是童心被染污的證據。

這些對比,是我通過那群從小不碰任何電子設備的孩子,得到的結論:

我看到的這群孩子,眼神清澈,充滿孩子應該有的靈動和狡黠;

他們感官發達,對于自然界真實的事物,有著非常好的應變反應;

他們的語言表達,與同齡人相比,更加的簡單準確,很少有無意義的詞語和嘩眾取寵的「梗」;

他們身材靈活,很多就像山里的「猴子」,一不小心就爬到了樹上,一些土墻、大坑、對他們來說,簡直如履平地;

他們思想簡單,無論從外觀還是語言,我們都能感覺到,這是一個孩子。他們說的話,簡單純真,大多數都是自己的思考和想象,跟他們聊天,你不會感嘆孩子的早熟,只會感嘆孩子的想象力簡直太豐富了。

這些簡單的對比,讓我產生了讓孩子徹底禁止玩手機的想法,後來我才知道,比爾蓋茨,也同樣禁止自己的孩子,14歲以前使用手機。

而蘋果的CEO庫克,同樣禁止他的侄子使用手機。

為什麼連這些靠電腦和手機成功的人,都禁止自己的孩子使用這些電子設備呢?為什麼從小不玩手機的孩子,和愛玩手機的孩子,差距會有這麼大呢?

從小被禁止玩手機的孩子與被允許玩手機的孩子,長大后有啥區別?

一:追求短時低質量的快樂,長大后,缺乏自控力、耐心和責任感

在我們的大腦里,有著一架「天平」,我們可以在天平的兩端,分別放置「快樂」和「痛苦」。

如果我們追求短期快樂,一遍遍地讓手機刺激我們的大腦,那麼等我們離開手機,「天平」為了達到平衡,痛苦一端會制造相應多的痛苦。

玩手機,讓孩子不斷在「天平」的一端放置「快樂」。

玩手機游戲,快樂來自于孩子能夠輕松達成的各種成就,他有成為一局游戲里「英雄」的機會,在現實世界里越有挫敗感,就會對游戲越上癮,因為游戲世界要比現實世界更容易成功。

短視訊對大腦的獎勵機制更加簡單直接。看完一個視訊快樂一下,我們還有一份期待,因為我們知道,還有下一個快樂的視訊等著我們。

大腦不斷釋放「多巴胺」,讓我們一遍遍地感受到快樂。

大腦對多巴胺的渴求,會希望有更短暫、更強烈的刺激,像潮水一般,一波波地沖擊腦海中的快樂區域。所以,我們看的視訊越來越短,刷手機的時間,卻越來越長。

快樂和痛苦,分別就在天平的兩端。短暫的快樂,期待被滿足,造成大腦只能接受短時刺激,一旦終止,痛苦和無聊就在天平的另一端施加壓力。

如果沒有及時給手機增加「快樂」的重量,那麼孩子就會越來越感覺到痛苦,從而暴躁、易怒、情緒激動,這就是「戒斷反應」。

戒斷反應實在是太痛苦了,以孩子的自控力,根本跟它無法對抗。所以為了追逐快樂、逃避痛苦,孩子就會一直舍不得放下產生「快樂」的手機。

從小被這種短時快樂支配的孩子,長大后一般意志力比較,而且他們自控能力差。

一旦離開手機去做事情,他們就會煩躁不安,因為大部分工作是不會讓人短時間一遍遍地體會到快樂的。這樣的孩子,做事也不會有耐心。

適當的痛苦和壓力,可以讓人的心靈得到成長。而逃避痛苦的人,就自動放棄了成長的機會。

這樣的人,在現實中缺乏成就感,失敗的痛苦會更加讓他轉向虛擬世界,在手機癮中徹底無法自拔。

二:手機限制孩子感官發展,長大后,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相對較差

我們一般提到的感官,指的是眼、耳、鼻、舌、身。他們所對應的是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

人是通過感官來認知世界的,我們認識一件事物的時候,發動的感官越多,對事物認識地就越深刻,而且很難遺忘。

比如,我們身處大自然中,可以用眼睛看見樹木、河流、飛鳥;用耳朵可以聽到鳥聲、水聲、風聲;用鼻子可以聞到花香、潮濕的味道、臭味;用手可以觸摸到動物光滑的皮毛,感受到水的溫度;我們可以嘗到蜂蜜的甜、野果的酸。

我們還要保持身體平衡、控制各個部位的肌肉,判斷方位。這些經歷,不僅讓我們感受到快樂,而且會很長時間都難以忘記。

這樣的經歷,不僅身體釋放了精力,心靈也更加地平和。

但我們想象一下,在使用手機的時候,我們運用的都是哪些感官呢?

我們用眼睛看那些虛假的畫面,即使視訊是拍的真實自然,那也是數碼對真實的描摹,歸根結底也是虛假。這些虛假的東西,只發動了我們的視覺和聽覺。

而且,短暫快捷的短視訊,往往信息不完整,甚至故意隱瞞部分事實,他們只是為了煽動情緒,獲得流量,但卻讓我們欲罷不能。

我們在虛假的感官刺激和虛假的情緒刺激里遨游,錯誤地以為認知到了事實真相。但這一切,卻讓我們離真實越來越遠。

而孩子受到的傷害更大,因為童年期是通過真實來發展感官的關鍵時期。視覺、味覺、觸覺、聽覺、嗅覺的發展,直接影響到了孩子的大腦發育。

因為每個感官對應的大腦神經反射區,需要不斷的感官刺激,讓大腦神經回路發育良好。

而感官發展會積累更多的經驗,在孩子未來的學習上,能夠更好地理解學習對象。這樣孩子才會表現得更聰明。

禁止玩手機的孩子,與常玩手機的孩子長大后還有很多區別,但限于篇幅,我們只能講到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