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放學后,智慧的家長,都這樣和孩子聊天(值得一看)
2023/10/18

上學的日子里,通常只有孩子放學后,才有難得的親子相處時間,應該充分利用起來。

家長可以在接孩子回家的路上、晚飯后、睡覺前,花個二、三十分鐘,和孩子聊聊天。不但有助于了解孩子的學校生活,幫助孩子及時解決現實中和心理上的困難,還能夠增進親子關系。

親子關系好了,教育也會事半功倍。但是,聊些什麼?怎麼聊?也是有講究的。有些家長,不知道該如何關心孩子,和孩子聊天幾乎都圍繞著學習,很快就」把天聊死」了。

掌握下面這些方法,可以讓聊天發揮出最好的效果——

1

「今天發生了什麼

開心/有趣的事嗎?」

有些幼兒園和低年級孩子的家長,常常對孩子充滿著擔憂,怕孩子在學校調皮闖禍,或是和同學相處得不好,于是喜歡問孩子:

「班上有人欺負你嗎?」

「老師有沒有批評你?」

「今天沒闖禍吧?」

這些問題帶著一種指向性,讓孩子去回想一天中不愉快的經歷,會給孩子造成負面暗示,對學校產生不好的印象。

尤其是對于幼兒園階段的孩子,正是需要對學校建立感情的時候,以便更好地適應幼兒園以及小學的生活。

家長這些無意間的負面暗示,容易讓孩子覺得在學校里不安全、不快樂,甚至引發厭學情緒。

因此,家長應當多從正面的角度關心孩子,比如可以問他:「今天在學校發生了什麼開心/有趣的事嗎?」

引導孩子關注學校生活中好的一面,也會調動起孩子積極的情緒,培養樂觀的思維方式。

2

避免大而空的問題

多問問具體的問題

有家長曾反映:每次和孩子聊天,聊不上兩句就話題終結了,打不開孩子的話匣子。

這多半是因為家長問孩子的問題過于寬泛、抽象,孩子只能給出一個模糊、籠統的回答,無法引發孩子的傾訴欲。

比如:

「今天過得開心嗎?」

「開心/還行」

「今天學得怎麼樣?」

「還可以。」

「和同學相處得好嗎?」

「好。」

······

家長如果想更多的了解孩子的學校生活、學習,最好問一些小而具體的問題,孩子更有表達的空間。

比如:

「今天在學校玩了哪些游戲?」

「你在班上和哪個同學玩得最好?」

「為什麼喜歡和他玩?」

「你最喜歡上哪個老師的課?(為什麼?)」

這些具體的問題,讓孩子有話可說,話題也能繼續下去,聊得更加深入,促進家長對孩子的了解。

3

「有什麼需要爸爸

媽媽幫忙的嗎?」

不管哪個階段的孩子,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會遇到對他來說難以解決的問題、煩心事。不善表達的孩子,可能就會一直埋藏在心里,不利于他的成長發展。

記得曾看過一個很溫暖的故事:有個小男孩和爸爸在沙灘上玩耍,小男孩想要搬起一塊石頭,可不論怎麼使勁都沒能讓石頭的位置有任何改變。

小男孩的爸爸提醒他:「你要動腦筋嘗試所有的方法。」在爸爸的提醒之下,小男孩又借用了棍子,但仍是沒有作用,小男孩終于抵不住哭了。

爸爸問道:「你用了所有方法嗎?」小男孩眼里噙著淚花,點了點頭。爸爸再次問道:「你確定你用了所有方法嗎?」小男孩仍然堅定地點了點頭。

爸爸摸著小男孩的頭,笑道:「你沒有,你沒有叫爸爸幫忙。」

家長時常問問孩子這句話:「有什麼需要爸爸媽媽幫忙的嗎?」就會給孩子一個契機,說出自己面對的難題和煩惱。

也是向孩子傳達這樣的信息:遇到困難不必一個人扛著,爸爸媽媽是你最堅強的后盾。這份無條件愛和支持,會賦予孩子無限的勇氣和自信。

共同面對生活中的難題,也會極大地促進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感情,孩子更加信任父母。

當孩子說出自己的困難和煩惱時,家長幫他梳理清楚,給予建議和引導,也有助于孩子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這個過程中,家長需要注意的是,不管孩子說的是什麼事,家長不要過于關于孩子的錯誤,責怪、批評他。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了,重點是和孩子站在一起,共同面對和解決問題。

4

做一個好的傾聽者

有些孩子是小話癆,會拉著家長講學校發生的事情、自己的心里話,這個時候,家長的態度很重要,影響著孩子日后和家長溝通的意愿。

有的家長,一邊玩手機,或者做手頭上的事,一邊和孩子漫不經心地聊天,沒有認真專注地聽孩子說。孩子是很聰明、敏感的,家長有沒有認真聽他講話,他能夠清楚地分辨出來。

當孩子經常感覺到家長沒有和自己在同一個頻率,不在意他說了什麼、有什麼感受,就會漸漸失去和父母交流的欲望,降低對父母的信任。到時候,家長再想追著孩子聊天,就為時已晚了,破壞信任很容易,重建卻很難。

還有的家長,孩子還沒說幾句,就開始發表自己的意見,審問孩子、講大道理,導致孩子興致全無。比如,孩子說「今天班上有兩個人打架了,特別搞笑。」家長急忙教育孩子:「怎麼能打架呢?你可不能學他們,在學校要聽話,知道嗎?」

說教,是親子溝通中最忌諱的一點。家長單方面說爽了,實際上幾乎起不到什麼效果,反而容易引起孩子的厭煩,不愿再和父母聊天。

而且,家長總是站在「絕對正確」的高位,對孩子輸出道理,孩子慢慢會隱藏起真實的自己,不對父母說真話。

在和孩子聊天過程中,家長做一個好的傾聽者,少說,多聽孩子說,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首先,家長要做到對孩子的話題保持高度的興趣,看著孩子,認真傾聽,不要三心二意,不隨意打斷孩子。

其次,家長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體會孩子的感受,接納和理解他的情緒,減少評判、說教。當孩子分享搞笑、開心的事時,和他一起笑和開心;當孩子感到憤怒和沮喪時,努力去體會他的感受,幫助他表達出來。

比如:孩子說:「今天老師批評我了,氣死我了!」家長可以說:「看出來,被老師批評了,你很生氣。」「能理解,那滋味一定不好受。」接下來,孩子可能會給家長講講具體發生了什麼。

自己的感受得到接納和理解,孩子的傾訴意愿會更強,對父母敞開真實的內心世界。有人說,最好的陪伴,就是情緒的陪伴。

我很認同,被接納和理解的感覺是很溫暖的,能夠拉近雙方心與心的距離,這也是親子溝通最理想的狀態。在這個基礎上,家長再適當引導孩子,教育效果才會更好。

5

和孩子說說「廢話」

經常在網上看到有孩子這樣吐槽家長:「一跟我說話話題就只有學習,好像學習就是我的人生全部」。

的確,許多家長不知道跟孩子聊什麼,張口閉口只有作業、學習、考試這些事。尤其是每天放學后,如果家長只知道詢問孩子的學習情況,催孩子寫作業,孩子自然會不開心,覺得父母關心學習和作業,勝過關心他。

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等機構曾發布《青少年藍皮書》,根據各個城市學生的調研,整理出孩子最不喜歡家長說的話,其中排名第一的就是:去學習/快寫作業!

一項心理學研究顯示,一個人說的話假如有90%以上是廢話,這個人就容易感到快樂。假如廢話不足50%,這個人就不容易體驗到快樂的感覺。

如果孩子愿意和你說許多「廢話」,說明他跟你相處是放松且愉快的,對你充滿了信任,因此愿意和你分享各種事情。

「食堂的飯菜好吃嗎?」

「今天路上看到一個特別搞笑的人。」

「周末想去哪兒玩?」

「你知道人工降雨是怎麼做的嗎?」

「今天拍到了一個恐龍形狀的云,你看看。」

······

有時候,愛,就藏在生活中那些平淡瑣碎的「廢話」中。親子溝通中,家長多和孩子說說「廢話」,聊聊「無用的事」,會讓親子關系變得更加緊密,給生活增添更多的樂趣和幸福感。

教育界流傳著一句話:「做父母,是有有效期的。」是啊,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國中之前,他們對父母的依戀是最深的,親子相處時間也是最多的。

慢慢地,孩子就會漸漸走向同學、學校,走向一個更廣闊的世界,和父母相處時間也越來越少。

趁還有機會,希望家長們能好好珍惜,利用孩子放學后的這段時間,多和孩子聊天、互動,建立起融洽的親子關系,陪伴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