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孩子「學東西慢」是腦子笨嗎?BBC的一部紀錄片,揭示「殘酷」原因
2023/11/06

有個媽媽最近問我:「孩子兩歲多了,想教他學英語。一句good morning,居然昨天教今天忘。早上一起來又不記得了。無論教了他多少次,就是記不住,是不是我孩子腦子笨啊?」眼看這位媽媽愁得頭髮都要揪禿了,我問了她一個問題:你教了多少次,用了多少次?平時孩子和英語見面多嗎?還是只是偶爾學一學。這位媽媽說:確實不怎麼多……

我說,對了,在試圖懷疑孩子智商前,我們有必要認識下嬰兒的腦部是怎麼發育的、怎麼學習知識的,BBC有一部很好的紀錄片,其中的《思想培訓》視訊,就是一個特別好的學習大腦工作的科普視訊。

我們的大腦到底是如何成長起來的?先天的基因到底影響幾何?主持人說——腦部的差異,在于大腦的經歷。每個人的經歷不同,因此大腦是經驗的積累,腦部通過不斷適應我們經歷的生活因此得以成長。

原本有一些人認為,人類的腦部功能是與生俱來的。

但英國倫敦伯貝克大學的一位博士做了一項腦部實驗,在這項針對嬰兒腦部是如何學習的實驗中,實驗者發現,也許腦部功能并不見得是「與生俱來」。

實驗室這樣進行的,實驗人員通過比較嬰兒看到人臉照片的正臉跟反臉時候表情情況,研究嬰兒微妙的變化有哪些。

圖片上這個可愛的小女孩叫杰西敏,她3個月大了,實驗者對她的臉部識別能力進行追蹤。他們給這個小嬰兒看各種各樣的人臉照片。剛開始照片都是正常擺放的,接著再把照片倒立過來。

他們觀察到,小女孩的腦部電波沒有什麼波動。她只是目不轉睛的盯著屏幕中間的兩幅照片。

杰西敏會特別聚精會神地看照片,尤其是被臉部形狀的吸引,注意力也都在人的臉部。

當杰西敏小朋友8個月大的時候,研究員對她進行了第二次試驗。這次實驗,杰西敏有了變化,尤其是腦部似乎起了變化。研究人員很驚訝的是,從數據上看,杰西敏開始對照片有不同的腦部活動,正臉的時候,會出現高峰,波動起伏比較大。

研究人員認為,杰西敏對正臉和反臉產生了不同模式的腦部分析。她開始意識到這兩張照片有著相同的特征,甚至是一個人。比如都是媽媽的樣子,只是轉了個方向,但是媽媽的臉部特征,杰西敏都能記住。

要是杰西敏只對特征有反應的話,這就說明腦部活動就會相同。

根據腦電波的比對,研究員告訴我們:在意識初期,嬰兒很小的時候,視力和主觀意識都相對薄弱,無法進行人臉的識別。隨著他們漸漸長大,8個月的寶寶主觀能動性增加,意識也隨之增強。

是什麼在引導杰西敏的腦電波產生這樣起伏較大的變化?研究人員認為,大腦的這些技能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自動發展出來的。

只有讓嬰兒不斷看到、接觸到人臉面孔的時候,腦部才會形成反映。所以,就算基因提供給孩子心智的潛力,但是后天的努力更為重要。經驗決定了你的大腦能不能變得更好。

那麼,對于世界的經驗,如何塑造兒童腦部的發展呢?

腦部是一張由不斷變化的數十億細胞織就的網絡,每個細胞成長時,會跟臨近細胞形成數千種連結,我們都知道,孩子大概在3歲左右,腦部細胞就發育完成了,通過前3年的自我構建,拼命連結。

回到文章開頭,為什麼特別年幼的孩子對一個新知識學習得特別慢?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蒙特梭利回答了:兒童的智力并不是天生注定的,而是必須通過環境中多方面、多要素的綜合影響,才會得到發展。而早期的經驗,建構了孩子的大腦。

何為經驗?經驗就是我們剛才說到的體驗,在上述實驗中,孩子通過眼睛看進行學習、辨識。在生活中,「聽覺、視覺、觸覺、味覺」等多通道的刺激,都是一種體驗。我們聽到了夏季的蟬鳴、看到了冬季的雪花、聞到了春天的泥土芬芳、品嘗了秋天的碩果,這些體驗幫助一個人提高認知能力,促進智力發展。

孩子只是剛接觸一樣新鮮事物,肯定學得慢。因為他的大腦正在嘗試積累「經驗」,要給孩子反復學習、多接觸的機會,幫助他們鞏固這種「經驗」。讓學習多聽、多看、多使用。

我們想要教會孩子學英語,不能光告訴她讀音,我們要指著給他看。比如教孩子認識單詞red(紅色),我們要指著紅色的毛衣、紅色小車、紅色的電話告訴他,這是red。

再比如,我們想教孩子認識一個單詞:cup(杯子)。最快的學習秘訣時,那一個cup讓他握在手里,那麼經驗就會把孩子觸感到的cup和杯子的形狀聯系在一起,他的大腦就記憶下了cup。同時,聽覺上,你要讀出來,cup。

正因為大腦的學習來自于經驗的積累,所以我們無論想讓孩子學習什麼,都要靈活運用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手段,讓孩子對所感知的東西進行組織、分類、歸納,然后產生一個概念。

因此,在做啟蒙教育的時候,爸爸媽媽要從現實出發,從生活出發,多反復不厭其煩,哪怕一次不行多接觸幾次,你會發現,孩子學東西變得又快又好!!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