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三胞胎被富人中產窮人家庭分別收養:改變孩子命運的,從來不是錢
2024/04/29

週末沒事兒,我重新刷了一遍紀錄片《孿生陌生人》,還是特別感慨。

這個紀錄片說的是英國有位媽媽生了三胞胎男孩,但無力撫養。3個孩子出生後不久,就被送到了領養機構。

而這家機構,為了進行一個養育實驗,分別把這三個男孩,給了藍領、中產、富裕三個家庭領養。

三個孩子,在不同的家庭裡成長,每隔一段時間,他們都會接受「成長回訪」,進行智商、個性、手眼協調測試等。

十幾年後,三個孩子迥異的性格慢慢顯露;幾十年後,三個孩子的人生和命運,也拉開了分水嶺。

雖然這個只有領養機構知道「秘密實驗」十分不人道,可三個男孩性格命運的不同,也為我們判斷一個孩子的命運,到底是先天養成還是後天決定,側面提供了參考。

決定孩子命運的,並不是基因

在這個秘密實驗中,三個「受試」男孩的很多資料,都被經過了精密計算。

比如:三個男孩家裡,都是父母雙全,家裡分別有一個大他們2歲的姐姐。

也就是說,三個男孩,基因相同,領養家庭成員結構類似。

最明顯的區別,就是父母職業和家庭條件的不同。

三個男孩中,鮑比被富裕家庭領養,他的父親是醫生,母親是律師,父母都受過良好而正統的教育,他們也生活在英國最負盛名的地區之一。

艾迪被一個中產家庭領養,他的父親是一名教師,一家人生活在一個中產階級社區。

大衛被一個藍領家庭領養,他的父母都是移民,經營著一家小商店,英語是他們的第二語言,家庭受教育程度最低。

19歲那年,鮑比因考入艾迪所在的大學,找到了自己的孿生兄弟,他們的事情得以見報,另一個兄弟大衛也被找到了。

三胞胎在19年後以離奇的方式團聚,真是讓人激動又興奮。

最令人驚訝的是,雖然沒有任何共同生活經歷,三兄弟卻表現了出奇一致的興趣和生活習慣。

比如,他們坐姿神態相同,抽同樣牌子的香煙,都曾練過摔跤,甚至喜歡同一類型的女孩。

這似乎印證了:基因對於一個孩子的影響,要遠大於後天環境。

可隨著時間流逝,拋開這些淺顯的表面,人們又發現,三兄弟在深層次上,其實非常的不同:

鮑比個性保守,最有主見,後來也生活得最好;

艾迪很可愛,可也特別情緒化,他後來患了躁鬱症,開槍自殺了……

而個性居中的大衛,生活的也不錯,最關鍵的是,無論何時,他都保有樂觀的氣質。

站在三胞胎56歲的人生節點回看,人們終於發現:

先天性的基因因素,只是孩子人格和命運的起點,而真正決定人生的,是家庭環境以及教養方式。

家庭條件,對孩子的人生

並沒有決定性作用

我們常說,家庭決定命運。

可影響孩子最深的,並不是家庭條件,而是父母的養育方式。

在記錄片中,家庭最富裕的鮑比,父親是醫生,母親做律師,父母都非常忙。

雖然沒那麼多時間陪伴孩子,他們卻很重視孩子教育,並用正向、溫暖的方式,教育指導孩子成長。

在父母溫暖的關愛下,加上家庭無形的經濟及社會資源,鮑比無論是個性發展,還是日後生活,都很好。

而家庭條件最差的大衛,雖然父母受教育程度最低。可成年後的他,憑著良好的個性品質,也一直生活的不錯。

這還要歸功於大衛的父親,他的父親慷慨又溫暖,非常有魅力。被人們稱為「巴布拉」,那表示愛、擁抱和親吻。

「巴布拉」十分喜歡孩子,無論大衛做什麼,他都會感到非常驕傲,他身上洋溢著一股無形的溫暖,孩子們都十分願意親近他。

在這樣的家庭裡成長起來的大衛,雖然家庭條件並不是很好,資源也沒那麼多,但他天性樂觀開朗,周身散發著和父親一樣的親和魅力,人生似乎也沒什麼能難倒他。

相比之下,比較不幸的,是艾迪。

艾迪雖然被中產家庭抱養,家庭條件居中,他的父親也是老師,可他接受的教育,卻很傳統。

艾迪的父親很嚴格,他總是制定軍事化的規矩,嚴格要求孩子遵守。

在嚴苛殘酷的家庭教育下,本性活潑的艾迪變得特別情緒化。

父親的高壓教育,又讓艾迪養成了低自尊的個性。遇到事情找到不到歸因,他就會自責。

艾迪後來得了躁鬱症,最後開槍自殺,人生在中年戛然而止。

三個孩子,同樣的基因,愛好也相同,可不同的養育環境,讓他們有了截然不同的性格和命運。

這讓我們很清晰地看到:孩子是家庭的產物。

一個孩子,將來是否出色,生活的是否幸福快樂,跟家庭條件沒有必然聯繫

父母的教育方式

決定孩子未來的路

這部紀錄片中,有個細節讓我印象特別深刻。

三胞胎相聚之後,曾經一起開過一家餐廳。

當時他們三個的故事,被很多媒體報導,人們對三胞胎很好奇,自然也願意光顧,餐廳生意一度爆滿。

可是在不同環境下成長的三兄弟,性格迥異,又缺少成長中的磨合,一起合作開餐廳,產生了很多理念分歧。

一次激烈爭吵之後,鮑比退出了生意,決定重新尋找方向。

大衛認為,理念不同分開是正常的,繼續自己的生活。

而艾迪卻自責很久,認為是他和大衛擠走了鮑比,情緒漸漸走向崩潰。

從這件事,其實側面反映了,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深遠影響。

一個孩子,如果能在家庭中得到足夠的溫暖和快樂,他就會學會樂觀的面對生活,哪怕遇到困境,也會理性看待。

而如果他成長過程中背負了太多嚴厲的指責,缺少家庭的溫暖,他會很容易把自己逼到一個小角落。面對困境,也不容易走出來。

想起之前看過鄭淵潔寫一本書,裡面有個故事是一個小女孩被同學栽贓,冤枉她偷東西。

小女孩很委屈,大聲說自己沒有偷東西,並且對逼她認錯的老師和同學說:「我要告訴我媽媽」

當時老師很吃驚,本來老師的想法是,如果女孩不承認偷東西,就用告訴她父母的方式來威脅她「招供」的。

後來女孩父母聽到消息,急忙忙來到學校,兩個人都無條件的選擇相信自己的女兒,因為他們瞭解女兒的品行,願意做女兒的後盾。

無用多說,成長在這樣家庭環境下的孩子,即使遇到再多的風雨,也知道家就是自己的港灣,有底氣面對一切困難。

我們要承認,孩子之間的差距,跟基因、跟金錢、跟所接觸的教育資源和環境有關。

但是回望過去,也會發現:

孩子是什麼樣的性格、有什麼樣的個性品質,這些都是在家庭裡養成的,而正是這些,決定了孩子能力大小和命運好壞。

每個孩子的未來,都有跡可循的。父母的關注點和目標在哪裡,孩子的未來,就在哪裡。

在自己能力范圍內,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讓我們成為了最好的父母,而我們的孩子,也終將成為最讓我們自豪的那個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