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和好朋友秋蘭見面,坐下來一起吃吃喝喝,感覺又回到了以前。
聊著聊著免不了聊到孩子,秋蘭表示,她兒子波仔現在個子比她都高,脾氣很壞,她根本不敢說他了,怕忍不住要打他。如果真的要動手,她已經不是兒子的對手了。
秋蘭平時工作挺忙的,每天早出晚歸。但是她對孩子要求比較嚴,要求孩子每次考試必須90分以上。沒有達到,可能就要面臨一頓批評了。
她老公平時不怎麼陪孩子,尤其是最近一年,她老公去外地上班了,只是周末和節假日回來,就更加沒有時間陪孩子了。
秋蘭的兒子波仔我也是見過的,瘦瘦小小的,戴副眼鏡,平時不怎麼說話,看起來很斯文的一個孩子。
但秋蘭說波仔脾氣一點都不好,有一次在學校里和同學鬧著玩,打傷了同學,還被叫家長。
這真的是我沒想到的。
其實,在親子教育的長河中,父母的角色和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深遠的影響。很難說,波仔現在不是因為受秋蘭的影響。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的教育方式,并不都是積極有效的。
有些父母的特定行為和態度,不僅沒有幫助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反而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培養出與自己關系疏遠,甚至敵對的后代。
下面是那些可能把孩子養成「仇人」的家長類型,特別是第三種,值得所有家長警惕和反思。
第一類:「過度溺愛」型
這類家長對孩子的愛缺乏邊界,他們常常無條件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不論是物質還是情感上。這種教育方式容易讓孩子形成自我中心、缺乏同理心和責任感的性格特點。
一旦遇到挫折或無法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這些孩子可能會變得憤怒、指責父母,甚至產生仇恨情緒。
我覺得那些隔代養育的孩子,大部分是這種「溺愛型」的。無論孩子提出什麼要求,爺爺奶奶都會盡力滿足。孩子長大后因為一點不如意就可能對爺爺奶奶大發脾氣,完全忽視了爺爺奶奶多年來的辛勤付出。
第二類:「嚴厲控制」型
與溺愛相對的另一端是過分嚴格的控制。這類家長往往對孩子有過高的期望,并用嚴格甚至苛刻的方式去規范孩子的一舉一動。
在這種高壓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可能會在內心積累大量的不滿和反叛情緒。
我覺得秋蘭對他兒子的教育方式,就是這種「嚴厲」型的,波仔長期處于壓力之下,最終在青春期爆發了強烈的叛逆行為,現在與秋蘭的關系變得緊張且充滿敵意。
第三類:「忽視冷漠」型
在所有類型的家長中,最為嚴重的就是那些忽視和冷漠孩子情感需求的家長。
這類父母或許因為個人的壓力、性格原因或是對育兒知識的無知,對孩子的成長幾乎沒有任何積極的參與和支持。
孩子感受不到來自父母的關愛和重視,很容易覺得自己被遺棄,從而對父母產生深深的恨意。
很多被父母忽視的孩子,可能被祖輩(爺爺奶奶)溺愛,所以,這類孩子在父母這里感受不到關愛,爺爺奶奶卻又過度溺愛孩子,讓孩子變得任性、自私自利。
那麼,如何避免將孩子養成「仇人」呢?
要避免這樣的悲劇發生,我們首先需要意識到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我們應當學會傾聽孩子的聲音,尊重他們的想法和選擇,并在關鍵時刻給予適當的指導和支持。
同時,我們也應該不斷學習和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和孩子的成長需求。
這一點婷媽深有體會,在婷婷成長的過程中,我也是遇到過很多的挑戰,所以我不斷在學習:在孩子小的時候,為了陪伴孩子閱讀,我學習了繪本講師、兒童閱讀指導師的課程;當婷婷上小學后,我又去學習了正面管教的課程……當然,這不是我們今天要聊的重點哈。
言歸正傳,除了不斷學習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平衡的教育態度也是非常關鍵的。
我們既不能溺愛放任,也不能嚴苛控制,更不能忽視孩子的情感需求,這其實就是《正面管教》了,強烈建議家長們買一本《正面管教》的書來學習一下,里面有很多案例,同時提供了解決方案,是非常好的一本育兒類書籍。
我們通過建立一個溫暖、開放、支持的家庭環境,鼓勵孩子獨立思考和承擔適當的責任,可以幫助孩子形成健康的自尊心、自信心以及與人交往的能力。
總結:
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正確的教育方式可以培養出健康心理和良好人格的孩子,而錯誤的教育方式則可能導致嚴重的后果。
因此,我們應該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確保不會無意中把孩子推向自己的對立面,成為彼此的「仇人」。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