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媽媽留言,說自己的孩子甯甯6歲了,最近變得膽小、怕事。
前幾天孩子開學,老師讓孩子們逐個上臺做一個簡單的自我介紹,其他輪小朋友都踴躍地做了自我介紹,就算是有害羞怕生的,也都在老師的鼓勵下說完了。
但輪到甯寧的時候,她怎麼也不肯上臺,老師一再的鼓勵,最後也還是沒介紹成,反倒是急的哭了起來。
看完這位媽媽的留言,Wendy媽認為這是孩子典型的安全感缺失的表現。
父母常常感到疑惑,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膽子大,而我們家孩子這麼膽小呢?這是性格使然嗎?
其實,大部分的孩子成長中都會經歷恐懼、害怕這樣的心理現象,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塞爾瑪·弗雷伯格曾說:
「沒有任何養育方法可以讓孩子完全體驗不到焦慮。人類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會面臨各式各樣的傷害和危險。許多恐懼都無法避免,而且,也無須避免。」
出現這種心理,不僅是本能反應,也受父母的影響。
01嚇唬孩子
記得我們小時候,特別流行大灰狼夜裡來吃不聽話小孩的故事,用來嚇唬那些晚上不肯乖乖睡覺的孩子。
軒外公也這樣嚇過軒軒一次,被我及時制止了。
「再不聽話叫員警叔叔把你抓走。」「天黑了妖怪就來了,快點睡覺。」軒媽要提醒各位家長,這可不是給孩子立規矩,這是赤裸裸的「恐嚇」孩子。
孩子可能因為被嚇壞了而暫時順從,但恐懼也同時形成了,慢慢就會越來越膽小。
02
拿孩子的行為、特徵開玩笑
看過不少父母,喜歡當著許多人的面前拿孩子開玩笑。
前陣子去表妹家拜訪。侄子樂樂剛上小學的時候,穿的褲子非常不好脫,每次大小便都要忍到放學回家。
而有一次沒忍住尿在褲子裡,被班裡的同學笑了一學期。這還不算主要是到家後,表妹老拿這件事在親戚面前調侃。
大人們覺得好玩,但是對於孩子而言卻並非如此,每一次的調侃都是在一遍一遍的揭開他們的傷疤,這會讓他感覺很受傷、傷自尊。
有些玩笑真的不能隨便開,有可能泯滅一個希望的。
03
過度關注孩子,孩子越來越退縮
父母的過度擔心,也有可能造成孩子的膽小、退縮。
比如:
「別玩泥,髒死了,小心有蟲子!」
「你這樣太危險了,媽媽抱著你玩!」
「你別碰,我幫你倒,一會再燙到了!」
很多家長擔心孩子受傷或弄髒衣服,孩子的每個動作在他們眼裡都暗藏危險,會過度限制孩子的活動,嚴肅大聲地制止孩子。
孩子在呵斥聲中停下來,不是因為他害怕的不是眼前的事物,而是害怕媽媽的吼聲,這種聲音阻礙了孩子的探索,讓他們變得束手束腳,膽小懦弱,覺得就像媽媽說得那樣,身邊的一切都是有危險的,增加了主觀的恐懼。
04
總是拿「不要你了」來嚇唬孩子
我的閨蜜,她家寶寶大部分時間是由婆婆來照顧。
婆婆經常會拿「寶寶不聽話,奶奶不要你了」或者「奶奶不喜歡你了」這些話來嚇唬孩子。
有一次我帶著我家寶寶去他們家玩,小姑娘玩著玩著可憐兮兮的說「奶奶不要嘟嘟了」。眼淚汪汪的看的人特別心疼,但是就感覺孩子特別的沒有安全感,好像害怕隨時被拋棄一樣。
閨蜜說她家的寶寶特別的粘她,她去個廁所孩子都在外面哭著喊媽媽出來抱抱我。只要媽媽在家就不讓奶奶靠近身邊。
閨蜜家的情況只是特例,但是特別心疼孩子,這種不安全感對於她性格的發展是由很大的不良影響的。
在孩子的世界裡,他覺得大人說的就是真的,他還分不清哪些是現實,哪些是父母的氣話,只是說說而已。孩子聽到這句話會恐懼,會信以為真。
所以,這種看似是管教孩子,實則是威脅、恐嚇的話,別再對孩子說了。
05貼負面標籤
這一點應該不需要多說了,大人隨口給孩子貼上標籤,可能把孩子從一頭威風凜凜的獅子,變成HelloKitty。
Wendy媽自己就是個典型的反面教材。我小時候也比較害羞,見到陌生人不好意思打招呼,每次Wendy外婆都忙著解釋:「這孩子太內向,不愛說話。」
長時間反復「洗腦」後,我打心底裡相信自己是個內向的小孩,更不愛說話了。
以至於現在過了而立之年,也有了自己的娃,還是有社交恐懼症。
Wendy媽有話說:
父母是孩子最親的人,最重要的人,他們需要我們無條件的接納,以此來驗證自己是否安全。所以,我們對待孩子,要無條件地去愛,但該講的原則卻要堅定地執行。這就是所謂的「溫和而堅持」。
安全感關係著孩子一生的幸福,關係著孩子是否有強大的內心,來面對人生一個又一個的未知,讓我們一起來幫孩子儲備充足的安全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