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如何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父母要「少說3句話」,「多做4件事」
2023/09/04

樓下孩子有點厭學了,馬上初二的熊孩子,突然表示下學期不去學校了。經過多次和老師、同學溝通,家長才知這孩子應該是被打擊到了。

原來前段時間,這孩子班里和隔壁班要組織一場籃球賽,中二年齡的小男生,不知怎的就將一場友誼賽變成了打賭。他們約定「輸的一方以后占到好場地,都要無條件讓給贏的那方」。血氣方剛的小男生,誰受得了這刺激,于是兩個班就叫嚷著來了一場籃球賽。

鄰居家孩子從小學籃球,被班里同學委以重任。熊孩子也想在同學面前好好長長臉,便大包大攬地表示一定不讓對方好過。

誰知上場后,隔壁班有個人高馬大的同學死盯著他。這導致鄰居家孩子不僅沒進幾個球,還莫名其妙地被斷了幾個。他們班同學的士氣更是大減,最后灰頭土臉地輸了比賽。熊孩子事后越想越覺得丟臉,就決定不去上學了。

這鴕鳥心態直接把爹媽給氣笑了,鄰居吐槽:就這麼輸不起嗎?一場比賽就能讓他逃避到拒絕去學校?以后碰到其他事要咋辦?這也太玻璃心了!

確實,這幾年經常聽到家長們談論「玻璃心」。有人說現在的孩子太矯情,經歷的挫折太少;也有人質疑生活已經傷痕累累了,父母為何還要給孩子增加所謂的挫折?不管結論如何,但都改變不了,現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在下降的事實。

于是大家怪社會環境、怪電子設備、怪學習壓力。殊不知,孩子其實深受父母影響,我們怎麼做,孩子就是什麼樣!想要孩子不玻璃心還得看父母平時的一言一行。

身為父母,我們最大的愿望是無非養育一個健康、開朗、內心強大的孩子,那我們要怎麼做呢?

少說3句話

父母的語言里,描述的是孩子的未來。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教授曾說過:孩子總愿意相信父母說的關于自己的話,并習慣將這些話內化為自己的觀念。

所以,父母的每一句話,其實都是在潛移默化地塑造孩子的性格。因此越是親近的人,對孩子來說言語就應該越有分寸。

結合兒童心理發展來看,想要培養一個內心強大的孩子,有3句話要少說:

第一句:「你做不到」

前幾天帶優米去玩輪滑,碰到一位父親帶著6歲的女兒學滑板,小姑娘上了8、9次板都沒上去,但孩子一直沒放棄。看得我都忍不住想給她點個贊,誰知那位爸爸卻在一旁說:「上不去吧?我就說不行,你上不去的,還是得找老師」。

一聽爸爸說完,孩子就悶悶不樂地去一旁坐著了。雖然知道這位父親是出于好心,想給孩子找個專業的指導,但這種「否定式」教育的方式,多少還是有些傷人。

我們中國的父母更擅長「打壓式」教育。但你知道嗎?否定性的語言會對孩子的自信心造成傷害,給孩子一種「我不行」的心理暗示,時間一長,孩子遇到問題的第一反應會變成「我做不到」,長此以往便會習得性無助,一遇到困難就退縮。

第二句:「這很簡單」

身為成年人,當孩子遇到問題時,我們會不由自主帶入成人視角。比如:在孩子看來「好朋友不理我了」,這是一件非常郁悶的事,但身為成人我們會覺得「這事解決起來還不簡單?她不理你,你就不理他唄!」。

父母常常傾向于輕描淡寫地說事情很容易,因為在我們看來「孩子的那點事,算個什麼事?」。

但心理學上有個成就動機理論(achievement motivation theory),它認為孩子在面對挑戰時需要有足夠的動機和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因此,如果父母給孩子的感覺是「事事簡單」,就會讓孩子認為做事不需要努力,失去積極的動力

所以,如果孩子碰到難題,千萬不要高高在上地告訴他「這很簡單」。和他一起尋求解決辦法,比直白地告訴他怎麼做更容易激發斗志。

第三句:「別哭了」

當孩子哭鬧時,我們會習慣性要求他不要哭或不要難過。然而,心理學家對孩子情緒的研究顯示:有效管理和表達情緒,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比強制要求孩子「不哭」重要得多。

如果碰到孩子哭泣,父母只是一味地要求別哭了或簡單粗暴地無視,會讓孩子感覺自己的情緒不應該被接受,長期以往,就會出現情緒問題。

我們要做的不是簡單地告訴孩子「別哭了」,而是要幫助他們學會處理情緒,比如委屈了哭可以,但事后要與父母交流內心真正的感受;或者要學會孩子轉移情緒,尋求他人幫助。

多做4件事

想讓孩子內心強大,不僅僅要父母管住嘴,還要多做事。以下4件事,建議多做:

首先,父母要學會傾聽和表達關心

心理學的親密關系理論(attachment theory)認為,良好的家庭溝通是培養孩子內心強大的關鍵因素之一。

想讓孩子內心強大,就要給他們提供一個內心宣泄的出口,父母的傾聽是孩子傾訴困擾、發泄情緒的有效方式之一。

傾聽的同時,展示身為長輩對他們的關心和理解,也會讓孩子感覺到安全和被尊重。當孩子碰到困難時,這份底氣也會成為他們直面困難的勇氣。

其次,及時提供積極反饋

和孩子的關系中最忌諱無動于衷,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認為,積極的反饋和鼓勵可以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和動力。

父母是孩子最堅實的后盾,無論碰到任何事,你的反饋都會直接影響孩子的關注點,從而影響他的行為。

比如,同樣參加比賽或考試,當父母的反饋都集中在成績上時,孩子的關注點就很難移到享受比賽上。只有父母的反饋是「成績固然重要,但這種參加比賽的經歷同樣讓人記憶猶新」時,孩子才會更加享受比賽。

再次,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解決問題,無論學習、還是未來的工作中,都是需要孩子學會的基本能力,它對于培養內心強大的孩子至關重要。

我們會建議平時當孩子面臨難題時,父母可以鼓勵他們提出多個解決方案,并一起評估每個方案的優缺點。

比如,可以通過提供情境、引導思考、討論可能的解決方案等方式,幫助孩子建立解決難題的技巧和策略。

最后,給孩子樹立榜樣

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孩子都是通過觀察和模仿他們身邊的成年人來成長的。父母作為孩子接觸最多的成年人,作為孩子的榜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所以,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展示正面的行為和價值觀,比如,講講公司里和同事一起努力共渡難關的故事;或者給孩子分享一些自己的經驗和故事,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和人生觀。

你看,養孩子對父母而言也像一場修行,只有我們和孩子一起努力,才能成長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