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從小「缺愛」的孩子,長大後會怎麼樣?這幾個表現根本藏不住
2024/04/29

某乎曾經有網友提問:「從小一直缺愛的女生會有哪些特徵?」

有心理諮詢師回答:「極其反差的人設、討好他人的傾向、永遠把別人放在第一位、很難接受別人的饋贈、滿足于情緒價值、患得患失、不自信、感情情緒化、容易滿足。」

這條回答獲得了2000多個贊、400多條評論,有很多人表示自己被戳中了。

@當下的力量:「缺愛的女生反映出了千千萬萬個不合格的父母,長大後很難擁有經營幸福的勇氣和智慧。」

@重度失眠患者:「缺愛,沒有安全感;自卑,沒有朋友;孤獨,傷痕累累。」

@一個貧民窟女孩:「有時候會自卑與自負集于一身,在兩個極端徘徊。」

@茶語微涼:「我也缺愛,所以我很抗拒別人靠近我,會害怕,而且我也不懂得愛別人。」

@靜守己心吧:「每一條都中了,不敢戀愛,不敢接受別人的好意和幫助,總是跟人刻意保持距離。」

父母愛孩子是本能,如何愛是智慧

我看完覺得有一定的教育意義,于是把相關的截圖發到了群裡,想不到引起了家長的爭議。

有家長說:「現在當父母累死累活的,就是為了給孩子好一點的生活,吃的穿的用的哪樣不是父母能力范圍內最好的?哪裡還會缺愛?缺愛的孩子都是矯情,自己作的!」

有的家長看法卻不一樣:「愛不僅僅是物質的滿足,還有心靈的呵護。如果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再多的物質,也無法培養出一個人格健全的孩子。

是啊,愛是每個人前進的內在驅動力,如果缺乏愛,就會失去方向,止步不前。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對父母的關心、陪伴和回應都有很高的需求。一個積極、樂觀、向上的孩子,一定是不缺愛的孩子,長大後也可以更加自信、勇敢地迎接學業、事業、戀愛等各方面的挑戰。相反,如果孩子的情感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就會形成一生難以彌補的創傷,對于將來的心理健康、人格發展、人際交往等都會產生消極影響,即使小時候不愁吃不愁穿,因為沒有得到足夠的心理關愛,也會缺乏自信,做事畏手畏腳,沒有安全感。

很多父母都想不明白,自己傾盡所有培養孩子,為什麼到最後孩子還是「不知滿足」,陷入缺愛的沼澤呢?

其實,天底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愛孩子是每一個父母的本能,但是,如何正確地表達愛,讓孩子真切地感受到愛,卻需要一定的智慧。

那些「缺愛」的孩子,長大後會怎麼樣?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說過著名的「恒河猴實驗」?

1959年,美國心理學家亨利·哈洛為了求證「有奶便是娘」還是「有愛才是娘」,將剛出生的小猴子與母猴分離,與另外兩隻「母猴」——一只用鐵絲做的「鐵絲媽媽」、一只用布料做的「布料媽媽」生活了165天。

鐵絲媽媽和布料媽媽身上都掛著奶瓶,小猴子可以從它們身上獲取乳汁。但是,研究人員卻發現,小猴子更喜歡布料媽媽的奶,平時更多的時間也是跟布料媽媽待在一起,遇到危險的事情時,更是毫不猶豫地躲到布料媽媽的懷裡。後來,研究人員把布料媽媽身上掛著的奶瓶拿走了,小猴子依然願意抱著布料媽媽,把頭遠遠地伸到鐵絲媽媽身上喝奶。

經過反復的觀察,亨利·哈洛最終得出結論:與母乳餵養相比,接觸安慰可能對于動物幼崽更有「吸引力」。也就是說,愛和親密接觸,是與饑餓和乾渴等物質需求一樣強烈的存在,有的時候甚至會超越饑餓和乾渴。

那麼,缺愛的孩子,長大後都會有哪些表現呢?說實話,有些特徵藏都藏不住。

1、患得患失

想要擁有,又害怕失去,無法真正地信任與依賴他人,缺乏愛人的能力。渴望別人對自己好,當別人對自己好時,又懷疑別人不是真心的,潛意識裡會認為沒有人真正關心自己,對自己好一定是另有所圖,總是對人充滿懷疑和敵意,很難收穫真正的快樂和幸福。

2、獨來獨往

社恐,不喜歡與人交流,總是獨來獨往,顯得很不合群。因為小時候沒有得到父母的關注和關心,常常感到自己被忽視,長大後就會變成「透明人」,沒有安全感,認為自己可有可無,甚至不配被愛,與人交往時總是感到無形的壓力,容易緊張、焦慮,久而久之,就變得膽小、孤僻,沒有正常的交際圈。

3、自卑敏感

小時候父母很少肯定自己,不是批評就是責駡,永遠不滿意,永遠嫌棄,長期缺少認可,就會在心裡埋下自卑的種子,產生消極的自我評價,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做什麼都沒有自信。而且十分敏感脆弱,別人一個眼神、一句語氣,都會十分在意,在心裡反復揣摩:是不是自己又做錯了?是不是自己惹人討厭了?習慣自我否定,一步步跌落黑暗的深淵。

4、習慣性討好

缺愛的孩子很善于察言觀色,因為他們也渴望愛,所以小時候對于父母會百般討好,十分乖巧懂事,對父母言聽計從,從不反抗,以此獲得父母的關注,長大後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常常以別人的情緒和需求為先,壓抑自己真實感受,不敢大膽地表達內心的想法。對于別人的請求,即使不願意做,但也不會拒絕,而是硬著頭皮上,事後內心又十分後悔、痛苦。

真正的愛,是父母給的安全感

缺少愛的孩子,一生都會過得很艱難。童年帶來的內心匱乏感,會在他們的人生中時不時製造障礙,造成慘痛的代價。

作為父母,誰不想自己的孩子一片坦途,一生無憂?要讓孩子不缺愛,父母首先要理解什麼才是真正的愛。

愛,是高質量的陪伴。父母對孩子的關心不僅限于吃喝拉撒和學習成績,還要學會接納孩子好的壞的情緒,認真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尊重孩子的思想,多花時間陪伴孩子,增進相互之間的了解。

愛,是堅定不移的肯定。面對孩子的錯誤和不足,不要氣急敗壞,覺得沒有達到自己內心的期望就指責和打罵孩子。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點和發展特徵,父母要主動發掘孩子的閃光點,發自內心地讚揚孩子,在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時,首先安慰和鼓勵他們,然後和他們共同應對,找到優化和解決的辦法。

寫在最後:

父母口口聲聲說著「為了孩子好」,卻忽視孩子的內心需求,不顧實際地要求、限制孩子,經常挑剔、否定孩子,這樣做不是真正的愛,只會把愛變成傷害,讓孩子的內心變得貧瘠,終其一生都在渴求愛、尋找愛。

希望每一個父母,都能學會如何去愛自己。也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被愛澆灌,健康、快樂地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