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學里有兩個性格習慣特別鮮明的舍友。
一個舍友無論什麼時候起床,總是第一時間把自己的被子疊好,把床鋪收拾的整整齊齊;無論什麼時候脫下來的衣服,要麼就疊好放在一邊,要麼就立刻去水房清洗晾曬;她書桌的東西從哪里拿的,用完后總是第一時間放回哪里,所以她的書桌也總是很干凈整潔——她是我們宿舍最干凈整潔、做事效率最高、學習最好的人。她總是特別感恩她的媽媽,很小的時候她的媽媽就不斷的要求她養成各種習慣,長大后她感覺特別受益。
而另外一個舍友,無論什麼時候起床,從來不疊被子,只有學校檢查宿舍的時候,才馬馬虎虎的把被子疊上;平時很少見她洗襪子,臟襪子總是塞到床鋪下,攢到沒襪子穿了才一口氣洗一盆;衣服也是,她的柜子衣服就像雜貨鋪,時常見她冬天洗夏天的衣服,夏天洗冬天的衣服;她的書桌更是一攤亂哄哄,經常找不到這找不到那,借別人的用!每次找不到東西后,她都生氣怪自己的媽媽:都怪我媽沒給我從小養成好習慣,害得我天天抓瞎!
這是現實生活中,習慣影響生活質量最真實的例子,有的習慣甚至會影響人的一生!
看一個孩子的習性,折射的一定是這個家庭的背景。太多的媽媽一開始沒有經驗,沒有注意培養孩子的好習慣,甚至直接把孩子扔給了老人,以至于孩子小時候的很多應該慢慢培養的習慣,父母或老人代勞了,結果孩子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長大后,獨立了,卻發現很多事情自己做不好。
教育學家指出:教育應該是越來越輕松的過程,3歲之前用百分之百正確的力,6歲就用百分之六十,6到9歲用百分之三十,9歲以后百分之十就足夠了,這樣孩子在早起養成了正確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后面就很簡單。但很多家長覺得孩子還小,不著急,等他長大了再要求也不遲,結果錯過了黃金良好習慣養成期,接下來就是越來越艱難的養育過程。
我們很多媽媽是3歲之前只用了10%的正確力養孩子,主要養育任務交給了老人。然后到了6歲,重視度增加了到了60%。到了七八歲,因為學校的要求,才變成了百分之百,這個時候就會發現孩子毛病一大堆,以前沒有養成好習慣,現在只能一個一個改,用的是建立習慣的十倍以上的時間。
這一點我的體會特別深刻,大孩子小時候我忙于工作,他是由老人幫忙帶大,很多習慣沒有養好。孩子的專注力不好,無論他正在做什麼事情,只要旁邊有個風吹草動,他都會被吸引過去。上小學后,老師跟我講,本來全班都在讀書,可教室門口走過一個人,孩子都會去看半天;別人都在專心寫字,他卻經常看著教室窗外走神;在家寫作業也如此,只要在書房里聽到客廳的電視聲,他就根本無心寫作業,總要找機會去看幾眼電視。孩子學習效率高很低,成績很差!
後來我不得不辭職,每天接他放學回家后,坐在桌旁陪他一起寫作業,并且告訴家人,在他寫完作業之前,誰也不要看電視。前一個月,他根本受不了,總找各種理由上廁所、喝水、甚至是偷偷去陽台看樓下小朋友玩耍,後來我就讓他在寫作業前把上廁所、喝水都完成,并告知他,在寫完一科作業之前,不允許離開位置,就這樣折騰了快兩個月,才慢慢的開始專心寫作業了。我整整陪伴了他一年的時間,他才養成了專心寫作業的習慣。
國際有個21天習慣養成法則,是說一個好習慣的養成主要至少堅持21天。因為研究發現,大腦構筑一條新的神經通道需要21天時間,所以人的行為暗示經過21天以上的重復,則會形成習慣,而90天以上的重復,會形成穩定的習慣。所以如果您發現孩子有一些不良習慣,建議您與孩子溝通,找原因想辦法改變,然后陪孩子咬牙堅持21天至90天進行調整改變,才有可能真正的改善壞習慣變為好習慣。
其實所謂優秀的人,就是指這個人有很多良好的習慣,這些習慣讓自己變成人生贏家。大部分人的行為缺點,常常是因為最初的習慣沒有養好,以后就一直在改習慣,卻一直改不過來。所以,如果您想將來輕松,也想讓孩子更快樂,那我們家長就莫要錯過孩子好習慣養成黃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