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未來孩子之間的「差距」,將是家庭和父母的「較量」
2023/10/16

一位博主說:

「朋友的孩子之前報的是一對一,但是最近老師突然打電話來說,10月15日后就不來了,因為害怕。這還是一對一家教,而那些小機構、團課的,人多嘴雜,老師們只會更怕。」

雙減新規落地后,校外補習的路幾乎全被堵死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將愈加凸顯。

正如蔡元培先生曾說,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學校也。

孩子的未來,全靠父母托舉了。

孩子之間的差距,其實是家庭和父母的較量

同樣的班級,同樣的老師,為什麼教出來的孩子截然不同?

密歇根大學曾做過一項調查,結果讓人吃驚:

真正決定一個孩子成績和言行的關鍵,竟然是家庭一起吃飯的頻率和時長。

這也恰恰說明,父母對孩子的付出和陪伴越多,孩子表現就會越出色。

一次期末考試后,有老師曬出了兩張試卷:

第一張是班里一位學霸的,99分,父母看到卷子之后,不僅按要求簽了字,還認認真真寫了一段評語:

「感謝老師的辛勤教導,孩子的基礎知識還可以,還望老師嚴加管教,讓孩子再有所進步。」

試卷上還有孩子自己的反思,「因為馬虎丟了分,下次會改正」。

而第二張試卷來自班里的后進生,只有65分,才剛剛及格。

可試卷上壓根沒有父母字跡,只有孩子自己寫了一行字,「爸爸說已經看過了」。

家長簽名看似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卻足以反映出父母對待孩子教育的態度,是負責還是敷衍,答案一目了然。

就像網上有段話說的:

「你澆還是不澆,莊稼都會長大,但收成絕對不一樣;你教還是不教,孩子都會長大,但前景絕對不一樣。」

你不培養孩子習慣,別的父母培養,你不重視孩子教育,別的父母重視。

日復一日,你的孩子也就和別家孩子拉開了巨大差距。

說到底,孩子的成長考驗的不僅僅是孩子,更是父母。

父母是否敬畏知識、重視學習,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態度;

父母是否嚴格督促、及時糾正,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習慣;

父母是否自律上進、追求進步,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動力。

習慣始于父母,養成始于家庭,孩子的差距實際上是父母教育方式和付出心力的差距。

你在教育上偷的懶,都會變成孩子身上苦澀的果

李玫瑾教授曾分享過一個案例:

有一位父親,很有本事,打拼幾年就存了百萬家財。

可當他回到家才發現,兒子早已經廢了,天天逃學不說,還在外面惹是生非。父親想管,可是根本管不了。

這時候他聽說,有個專家可以挽救這樣的問題孩子,他立馬領著孩子過去了。

剛見到專家,這位父親「啪」甩給專家10萬塊錢,「這孩子就交給你了,你負責把他教育好。」

李玫瑾說,想要救兒子,父親得親自陪伴和教育,而不是花錢把他交給別人。

有多少父母和這位父親抱著一樣的心態,舍得花錢給孩子報班、請家教、買學區房,卻不舍得犧牲一點自己的時間,好好陪陪孩子。

一位教師朋友說:

「孩子小時候,父母總嫌麻煩想偷懶,兩手一攤把孩子丟給老人,把教育的責任甩給學校和老師,什麼也不管。

結果呢,孩子長大了,成績不行,品性壞了,父母才知道急了。

說到底,悲劇的源頭還是父母。」

孩子的習慣,需要父母的監督;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陪伴;孩子的人生,更要有父母的指引。

父母若是用心,孩子自然受教,父母撒手不管,孩子必然墮落。

任何的機構,都代替不了父母的責任,再好的老師,也取代不了父母的角色。

特別是現在,培訓班被整頓了,老師也開始輪崗了,課外補習和學區房都指望不上了,家庭教育的占比只會越來越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責任人」,想要孩子出類拔萃,就得從小開始苦心栽培。

你在孩子身上花了多少時間和心思,孩子就會回饋給你多少成果。

沒有一個孩子,能在放養中成才

一位叫于巾幗的全職媽媽,將自己的一雙兒女都送進了哈佛。

當有人向她請教育兒經驗時,她感慨地說:

「教育孩子不能太開明,孩子對讀書、學習沒興趣有時候只是借口,父母若是放任不管,最后反而會害了孩子。」

她的女兒乖巧懂事,可兒子卻截然不同,從小愛哭愛鬧、偷懶耍滑,不把聰明用在「正道」上。

讓他去練琴,他總能找到各種借口,讓他去學習,他經常隨便糊弄過關……

于巾幗只能耐著性子,堅定立場,和兒子「斗智斗勇」。

為了督促兒子,她把餐桌當書桌,一邊做飯一邊盯著兒子學習。

在她看來,孩子都會有逃避、畏難心理,父母若是一味退讓,將尊重興趣和半途而廢劃上等號,那才是對孩子最大的耽誤。

天生自律、天賦異稟的孩子是極少數,大多數孩子都是趨樂避苦的。

他們只能看到眼前刷手機、睡懶覺的快樂,卻看不到未來生活的苦和生存的難。

所以在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定力不強,難免想要放棄,但父母不能聽之任之。

身邊有位媽媽,一直認為孩子有為自己負責的意識。

所以女兒的生活作息、讀書學習,她幾乎從不插手。對于成績和興趣班,她也很少過問,一切都尊重孩子意愿。

可結果,才一年多的時間,女兒的學習成績已經退步成為倒數,興趣班自然也什麼都沒學到。

這期間女兒還偷偷迷上了網游,晚上熬夜打游戲,白天課堂上睡覺,甚至背著她往里充了好幾千塊錢。

教育最大的謊言,是什麼都指望孩子自覺。

因為孩子并不是天生就什麼都懂什麼都會,沒有父母的嚴格督促,就很難有孩子的自律上進。

優秀的孩子,一定是費心費力「管」出來的。每一個迷失在舒適區的孩子,都需要父母及時將他點醒。

每個金光閃閃的孩子,都離不開父母的奮力托舉

教育專家尹建莉曾說:

「父母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主角、配角還是客串,最初或許只是形式和數量上的差異,最終卻是一個孩子生命質量的差異。」

一個孩子能走多遠,看的是父母的付出和修行。

那些金光閃閃的孩子背后,都站著默默鋪路的父母。

1. 發掘孩子天賦,幫他找到人生方向。

亞運會期間,15歲小將陳燁摘得滑板男子碗池冠軍,一戰成名。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父親為了呵護他的這份天賦和興趣,幾乎付出了所有。

從小,父親就想發掘兒子的興趣愛好,帶著兒子不斷地嘗試,當他發現兒子真的喜歡滑板時,便傾盡全力支持。

帶兒子觀看教學視訊、逐步分解動作,手把手指導兒子;

辭掉自己的工作,為兒子開了一家滑板店;

為了給兒子訓練創造條件,耗費半年,花費10萬,自建了一個碗池……

孩子的潛力,需要父母發掘,有天賦的孩子,更需要父母在背后推一把。

林清玄曾說,最好的教育,是喚醒孩子內心的種子。

時代已經變了,千萬別再用統一的模板去捏造孩子,那些只會刷題、空有成績的「學習機器」,終將會被淘汰。

挖掘孩子的天賦,激發孩子的興趣,才是父母最好的支持和托舉。

2. 學會規劃,提升孩子的人生上限。

「大學聯考戰神」王金戰,曾帶過一個55人的班級,班上有37人考上了清北,還有10人考進了劍橋、牛津等世界名校。

在他看來,孩子與孩子間差的其實不是成績,而是父母對于孩子未來的規劃和認知。

一開始,他也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夠進入名校,但很快他就發現,女兒的智力非常平庸,想要考取北大幾乎是癡人說夢。

他費盡心思,研究了清北當時的招生政策,最終決定讓女兒走特長生的道路,并為女兒選擇了一項冷門樂器:中阮。

就這樣,女兒靠著這門特長順利考進了北大。

雙減是考驗也是機會,提高自身認知,學習教育規劃,孩子才能少走彎路。

若是沒有這樣的能力和條件,那便多帶著孩子出去走走,見識世界廣闊,體會人間百態,如此也能提升孩子的視野和格局。

3. 自我提升,做孩子成長的教科書。

知乎上曾有這樣一條高贊回答,一針見血地道出了許多父母教育孩子的誤區:

當我們羨慕別人家孩子的時候,也該反省反省自己。

很多父母,自己消極擺爛,卻逼著孩子讀書自律,自己愚昧無知,卻對著孩子的人生指手畫腳。

托爾斯泰有句名言:

「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榜樣往往比訓斥更有效,與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

真正懂教育的父母,會用自己的言傳身教,托起孩子的人生。

網上有這樣一個比喻:

養孩子就像裝修房子,若你全部外包給他人,日后注定會麻煩不斷。

雙減,減的不是父母的責任和擔當,違法補習被明令禁止,也不意味著父母可以撒手不管放養孩子。

教養的責任,父母的身份,不能被任何人或者機構替代。

教育要拼爹拼媽,但拼的不是金錢和背景,而是格局和眼界,是對孩子的用心程度和負責程度。

父母和家庭,才是孩子最好的「補習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