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朋友家做客,差點被嚇出心臟病!
快開飯時,兒子窩在屋里玩,叫了幾次都沒動靜。
閨蜜惱了,直接大聲咆哮:
「快出來吃飯!再玩就餓著吧!」
沒想到,兒子的聲音更大:
「就知道吼吼吼!我又餓不死,知道了!」
或許因為有客人在,母子之間的戰爭才沒爆發,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有的家庭真的就像戰場。
父母習慣通過吼罵教育孩子,但壓根不覺得方法有問題。
畢竟,自己從小也是這麼被吼過來的!
然而,隨著孩子長大,這種方式就失效了。
父母越來越無奈,越來越拿孩子沒辦法。
蒙台梭利博士說:每種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
研究表明,吼罵對孩子的傷害,不僅僅是傷自尊那麼簡單。
「經常被吼」和「沒被吼」的孩子,20年后,過的完全是兩種人生。
01
被吼罵的孩子,智商嚴重受損
哈佛醫學院馬丁·泰徹博士做過一項研究:
長期被父母吼罵的孩子,大腦會發生顯著變化。
這并不是空口無憑,給大家看張圖就明白了:
長期被吼罵,海馬體(記憶形成的關鍵腦區)和胼胝體體積縮減,導致記憶力和反應速度明顯下降。
這張圖表明,孩子智商受到了直接影響。
被吼罵的時候,大腦處于緊張狀態,理解能力大大下降。
吼罵會刺激孩子的杏仁核,而杏仁核是負責情緒反應的腦區,它會讓孩子的思維變得混亂和狹窄。
澳大利亞的一所中學里,有個老師做了一個實驗。
他把一群孩子隨機分在兩個教室,讓他們玩快問快答的游戲。
不同的是,在其中一間教室,采取吼罵、催促的方式。
孩子們一旦慢了、錯了,他就會大吼。
結果,孩子們頻頻出丑,連簡單的計算都出錯。
而在另一間教室,他耐心給每個孩子復述題目,哪怕錯了也不著急。
沒有被吼的孩子,答題準確率要遠遠高于被吼的孩子。
吼罵是對思維的打斷,一旦孩子習慣了被打斷,學習上也會沿用這種思維。
在學校背誦、閱讀時,會出現反應遲鈍、卡殼的現象。
這些和平時家長的吼罵不無關系。
02
被吼罵的孩子,患抑郁機率增加
除了大腦受損,長期被吼罵的孩子,心理也會受到嚴重傷害。
這種傷害,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
一是長期被吼罵,孩子會喪失安全感。
對于孩子來說,父母無疑是孩子最親近的接觸對象。
這種血緣帶來的親近感,會讓孩子天然對父母產生信任。
可一旦經常遭受吼罵,這種信任感會持續崩塌。
知乎上有個話題:
為什麼你和父母親近不起來?
有個網友說,即便已經上大學,父母還是讓他覺得害怕。
從小到大,他一直活在父母的吼罵聲里,成績不好被罵,飯吃少了被罵,穿錯衣服也要被罵。
他不懂,為什麼別人家里和和滿滿,而他家就像一個火藥廠。
直到現在,偶爾還會做噩夢,睡醒后驚出一身冷汗。
特別缺乏安全感,也不敢相信他人,覺得全世界都把自己拋棄了。
二是長期被吼罵,孩子的自卑感增強。
心理學上說,長期吼罵,會導致孩子對自己形成負面評價系統。
自我評價的扭曲,使得孩子認為自己無論做什麼,都無法達到要求。
久而久之,便會喪失自信,越來越自卑。
有一次,和叮當一起做手工,結果他墨跡半天,愣是拼不好一張圖。
我有點著急,沒忍住吼了一聲:
「哎呀,能不能快點!」
他有些害怕地抬起頭說:
「媽媽,我是不是很差勁?」
我才意識到自己做了什麼,趕忙和兒子道歉,并鼓勵他特別棒,不著急。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清楚吼罵會讓孩子很自卑,還影響學習能力。
自卑、安全感低,易造成孩子自我價值感低,情緒壓抑;
吼叫式的親子交流,也會帶來緊張感和壓迫感。
孩子長時間浸泡在負面情緒里,同樣會增加抑郁風險。
03
停止吼罵,從覺察到關注
有個詞語,叫追本溯源。
想要減少吼罵對孩子的傷害,家長還需找到根本源頭。
習慣吼罵的家長,大多數沿襲了原生家庭的狀態。
長期生活在被吼罵、壓抑的環境里,不自覺養成了同樣的風格。
因此,想要改掉吼罵的壞習慣:
第一步,必須先自我覺察壞情緒。
想一想:
為什麼你總是控制不住壞情緒?你真的有認真思考過,壞情緒來自哪里嗎?你的壞情緒,真的是孩子帶來的嗎?
解決了這些,再去討論如何治愈孩子的問題。
重建親子關系的第一步,一定是先完成自我療愈。
第二步,發現并看見孩子的「傷疤」。
原生家庭可能無法選擇,但是請記得:
你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
家長完全有機會,給孩子提供一個平和健康、充滿愛意的原生家庭。
看看因為我們的吼罵,孩子受過哪些傷害,一個個剖開,不要刻意回避。
只有直面疤痕,才有機會在自我療愈的同時,想辦法療愈孩子。
最后一步,用共情療愈疤痕。
所謂共情,意味著放下你的高高在上。
真正以平等的身份,設身處地站在孩子角度想想:
爸爸媽媽這麼罵我,我是什麼感受?
通過感受孩子的情緒變化,感知壞情緒的傷害,從而給孩子愛與理解。
當你真正理解了覺察—發現傷疤—共情,就會解開親子關系的謎團,重新找回自己和孩子之間的美好情感。
這才是一個家庭最好的狀態。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