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網上看到一位媽媽說的自身經歷,既生氣又害怕。
說是很多年前,媽媽一個人帶著孩子逛街,走到路邊時,突然有個男的沖上來要搶她孩子,還有個大媽跟著喊:「你既然跟了別的男人,就把孩子留下。你走可以,把孫子還給我!」
媽媽一邊死死抱住孩子一邊喊:「我不認識你們,你們是誰啊?」
雙方拉扯不斷,那場面一度很混亂,旁邊的人還以為就是夫妻倆吵架呢。看熱鬧的人有,但卻沒有人上千幫忙。
那男的趁亂想把孩子搶過去,一邊喊,你不好好照顧孩子,還帶孩子去找別的男人,要不要臉?
這時候,圍觀的人還以為是家庭糾紛,勸那女的別鬧了,把孩子給他爸爸。
但那女的堅持說那男的和大媽都是人販子!
情況一下子就緊張起來。那男的還想要打那位媽媽,幸好周圍的人勸阻了。
就在這時,一個大哥看不下去了,攔在兩人中間說,就算吵架,也好好說,孩子還在呢,影響多不好。
媽媽看見大哥手里還拿著手機,靈機一動,搶過手機就摔在地上,并對大哥說:「大哥,別讓他抱走我孩子,他真的是人販子,手機我一定賠你!」
大哥不樂意了,抓住那男的就要他說清楚。這時候,男的和大媽眼看情況不對,找個機會就溜了。
後來那位媽媽的老公趕過來了,兩口子對大哥千恩萬謝。
周圍的人都嚇壞了,紛紛說現在的人販子太猖狂了,都敢明目張膽地來搶孩子。
作為父母,聽到這樣的話,真的汗毛都立起來了。如果媽媽或者老人獨自帶娃出門,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
若碰上人販子,千萬別喊「我不認識他」,這樣做,路人更愿意幫你。
當我們遇到緊急情況,尤其是寶媽或者老人帶孩子出門時,真的得知道怎麼求助更有效。
你知道嗎,直接喊「大家幫幫我」這種方式其實不太管用。
為什麼呢?
因為「大家」太模糊了,每個人都可能覺得別人會去幫,結果可能就是沒有一個人來幫忙。
心理學有個效應,叫做「旁觀者效應」。就是說在群體中,個人感覺不到直接的責任,所以可能都不會采取行動。
所以,要是真的遇到了危險,你得指定具體的人來求助。
比如說,你可以直接指著一個特定的人喊:「戴眼鏡的這位大哥,請幫幫我!」或者是「穿紅衣服的那位姐姐,請幫我報警好嗎?」
這樣的話,那個被指定的人就會覺得有責任去介入,這樣求助的效果會好很多。
舉個例子,有一次在公園里,一位媽媽帶著小孩,突然有個怪人靠近他們,情況看起來很不對勁。
這位媽媽沒有向四周隨便喊救命,而是直接對一個正在慢跑的男士喊:「戴藍帽子的先生,請幫幫我!」
那位男士馬上意識到發生了什麼,跑過來幫忙,其他人看到也跟著過來幫忙。這樣一來,那個怪人就沒得逞。
遇到危險時,如果有人過來幫忙,千萬別只顧著大喊大叫,這樣就算別人想幫你也無從下手。
這時候,一定要冷靜下來。
像上文提到那位媽媽,在公園喊住慢跑男士后,她說出了直接的請求:「這個人看起來很怪,你可以把我送到那邊保安亭嗎?」
告訴幫助者具體要做什麼,這樣做的好處是,你把請求具體化了,幫忙的那個人就更可能采取行動。
當你明確地指出需要什麼幫助時,像「請你幫我拍下這一幕,我懷疑這個人有問題」,不僅減少了情況的模棱兩可性,還能讓對方清楚地知道該做什麼。
一旦有人開始介入幫助,這種行為往往會感染周圍的人,打破原本的群體壓力,其他人看到有人幫忙,也會跟著幫忙,從而形成一種正向的從眾效應。
如果情況實在緊急,還有一種方法,做出更直接的行為來吸引注意。比如像文章開頭那位媽媽一樣,故意打破路人的東西。
雖然這種方法可能會引來糾紛,但有時候在緊急的情況下,確實能迫使周圍的人停下來,直接參與進來。
所以說,遇到危險的時候,記得指定特定的人求助,告訴他具體需要怎麼做,又或者直接損壞路人財物引人參與進來。
通過這些方式,不僅寶媽和老人在外帶娃時會感到更安全,就連任何一個人在遇到突發情況時,都能有效地提高得到幫助的機率。
這些方法真的很實用,希望你記住了,但也希望你永遠都用不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