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老人帶娃,帶到多大最合適?過來人:最好到孩子「這個年齡段」要退出
2023/10/15

在一般家庭三世同堂,還在為教育孩子的問題而鬧得「雞飛狗跳」的時候,發小的明智之舉讓我們為之喝彩稱贊。

孩子剛出生時,出于家庭壓力和自身發展的考慮,發小并沒有辭職回家當全職媽媽,而是把婆婆請過來幫忙帶孩子,并約法三章:

第一,婆婆只管孩子的基本喂養,不管孩子的教育問題;

第二,婆婆幫忙帶娃到三歲,答應以后時間由自己帶;

第三,老人也有休息時間,下班和周末不帶娃。

就這樣平安相處了三年,孩子上幼兒園后,征求后婆婆的意見,發小給婆婆在小區周圍租了個房子,她們全權承擔起育兒的全部責任。

而婆婆也能卸下重擔,平日跳跳舞、旅旅游,干點自己想做的事情,非常愜意。

為什麼隔代教育沒有想象中那般美好?

因為老人閱歷深、經驗豐富,加上時間相對比較充裕,在孩子早期喂養過程中,老人的參與非常重要而且有必要。

據調查數據顯示,我國近70%的老人在幫子女照顧孩子。在養育過程中,老人參與帶娃,不僅減輕了孩子的經濟壓力,而且對孫輩也有積極作用:例如身體更健康,情緒更穩定、學習更優秀等。

然而,「隔代親」并沒有想象中的那般美好,如果一個家庭中,老人一直不退出孩子的教育,帶來的危害不止一兩點,對孩子的成長也是極大不利。

① 造成「角色混淆」,老人容易越位

在一個家庭中,父母是孩子教育的主要承擔者。一些老人,出于心疼子女的考慮,全權包攬了孩子的事宜,想著讓父母在前方「沖鋒打仗」,自己管好大后方,不讓孩子的事讓其分心擔憂。

老人付出越多,對自己的認知就越不清晰,用「愛」的名義去主導一切,認為自己每天帶孩子,很有話語權。

其實,這就是「角色混淆」,沒有保持界限感,總是插手子女的教育問題,而且這類強勢的老人,很容易造成年輕家庭矛盾,讓孩子也無形中充當了甩手掌柜。

② 老人帶出來的孩子,規則意識差

心理學上解釋,規則意識是遵循以既定要求為行為準繩且發自內心去遵守的意識。

規則意識從幼兒時期培養,逐漸形成一種規范的行為模式,包括且不限于作息習慣、飲食習慣、衛生習慣、親子互動習慣的等等。

老人帶娃,因為隔代親,很容易寵溺孩子,對孩子要求少,或者要求不到位,很容易缺乏規則意識。

讓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規則意識,要讓孩子知道哪些行為是對的,哪些是錯的。在孩子做正確事情的時候,及時肯定并強化這種行為認知;在做錯的時候,要引導批評,找出正確的改造方法。

而且大人有以身作則、展現良好的行為和榜樣,為孩子樹立正確的規則意識。

對于活了大半輩子的老人,從心所欲不逾矩,其實他們追求的更多是一種自由和隨心,這對孩子規則意識的培養非常不利。

③ 無法滿足孩子成長多樣化需求

老人帶孩子,越到最后之所以「吃力不討好」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孩子作為一個生命個體,在不斷發展和成長,而老人的生命狀態其實是相對停滯的。

不同于小時候的吃喝拉撒玩,一堆玩具和吃的,就會哄住一個孩子。隨著孩子長大,社交的需求、心理疏導的需求、需要被理解和渴望得到尊重的尋求都在與日俱增。

老人體力跟不上、對孩子心理需求了解甚少,對孩子的關心還僅僅停留在「餓了?渴了?作業做完了嗎」等等問題上,孩子挺多了很容易厭煩。

老人幫忙帶娃,到孩子這個年齡段要適時退出

隨著孩子長大,老人要逐步退出孩子的主要養育舞台,讓正常的親子關系回歸家庭,逐步建立孩子獨立的規則意識、鼓勵其社交互動等。

第一,三歲之前,起主導作用

嬰幼兒時期,老人幫忙帶娃,主要是全程參與孩子的照顧和看護。這時候的老人經驗比較豐富,拉扯大的孩子多,對孫輩也有十足的愛。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三歲前的孩子相對比較好帶,老人照顧起來也心有余力,如果老人再思想開明、與時俱進,學習些科學的育兒方式,就更好了。

第二,三到六歲,重在參與

3—6歲,一般是孩子上幼兒園的時期,這時候很多老人還得接孩子上下學,老人并不能完全退出孩子的生活。

很多老人帶娃的家庭,老人習慣性寵溺孩子,導致孩子自理能力差。

朋友說她家的閨女,6歲了,早上起床姥姥還得給穿衣服,在家上完廁所,還得給她擦屁股。朋友問她為啥不自己做,閨女振振有詞的說「我會做,但是不想做」。

3歲看大,7歲看老。3—6歲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期,也是孩子社會化培養的重要時期。

這個時候,在學校里,老師會給孩子講各種規范行為;在家里,老人不能太干涉子女的教育,父母要及時給孩子「立規矩」,說到做到,言行一致,在學校和家里一樣。

第三,小學階段,要退出生活

如果說6歲之前,孩子的教育,父母是主導,爺爺奶奶等看管老人是輔助的作用。那麼到了小學之后,老人就不要再插手孩子的起居生活和學習事宜了。

現在鮮少有三世、四世同堂的和諧家庭情況,很多原因就出在對孩子的教育理念不同和管教上。

老人有固有的思維模式,喜歡用過往的經驗去判斷和指導生活,而現在的年輕父母,接受更多先進的育兒理念和科學養育知識。

孩子上小學之后,主要就是學為主,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兩代人很容易產生歧義和矛盾。

同事很苦惱,自己用了九牛二虎之力,和孩子斗智斗勇讓她彈鋼琴,不希望她能以后成為一個音樂家,主要就是為了讓她在學習的過程中,習得堅持的好品質,體驗到努力學習帶來的成就感。

但是,在家練習彈琴的時候,孩子只要一哭、有點情緒,婆婆就在一旁潑冷水:這麼小的娃,讓她學這麼多干啥,不想練就不練嘛。

同事說,好不容易給孩子建立起來的信心,輕易就被婆婆幾句話給「攻破」了。一個家庭里有太多的教育聲音,觀念不一,無法辨別是非的孩子也會心生困惑,不知道到底聽誰的好。

教育孩子時,老人總在一旁拉「偏架」,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缺乏正確的管教,也會越來越難管、越來越調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