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培養一個「不磨蹭」的孩子,你要學會用「這4個心理學法則」
2023/08/31

俗話說,「十個孩子九個磨」。

今年才5歲的女兒磨蹭起來簡直分分鐘讓老母親崩潰。

早上叫她起床刷牙,她非說等會兒,我把早飯做好后,她還不緊不慢地在床上穿衣服。

好不容易坐下來吃飯了,還拿著小勺子倒騰來倒騰去,我都恨不得兩三下幫她吃完。

尤其是學校布置的幼小銜接任務,本來20分鐘可以完成的描紅練習,女兒竟然要磨蹭一個晚上。

因為女兒的這個壞習慣,我沒少沖她發火,吼也吼了,該說的也說了。

誰知她根本不為所動,反而更加磨蹭、拖拉了。

為了解決女兒的磨蹭拖拉問題,無奈之下,我只能開始學習大量的育兒書籍和專家課程。

別說,還真管用!

經過多次的學習-實踐-總結,女兒身上開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我就知道,這主要歸功于我所學到的這四個心理學效應。

登樓梯效應:

給孩子看得見的目標,由易到難,步步登高

有位語文老師是這樣進行作文教學的:

第一次作文,他只要求學生把字寫在方格里,書寫較認真的,可得90分以上;

第二次作文,只要不一逗(號)到底、一段到底,可得90分以上;

第三次作文,只要無錯別字,就可得90分以上……

如此循序漸進,學生的作文水平也得到了大幅提高。

這位老師利用的正是「登樓梯效應」這種心理技巧。

即從簡單的要求開始,給孩子看得見、夠得著的目標,像登樓梯一樣,由小到大、由易到難,步步登高。

很多孩子磨蹭都是因為將要做的事,對他們來說太多、太難。

所以故意磨蹭,遲遲不肯行動。

于是,我就試著給女兒設定一個個清晰可見的登樓梯任務,由易到難,使她在面對多而難的任務時,減少畏難情緒,克服拖拉磨蹭。

女兒每次玩玩具總是把家里弄得亂七八糟,讓她收拾又磨蹭不肯收。

我就告訴她只需要整理好她的積木就可以,過了幾天我再引導她如果能把客廳里其他玩具都收拾好就更棒了,之后我又鼓勵她收拾房間的玩偶和繪本。

女兒每次做幼小銜接練習總是磨蹭,我就告訴她只要完成描紅練習就可以,過幾天我再鼓勵她識字練習也很容易掌握。

而每天的學習任務,我也會分成容易、中、難,讓女兒先做容易的學習任務,這樣女兒基本不會遲遲不肯動筆。

女兒每登上一個「小樓梯」時,我都會給到及時反饋。

幾個月下來,在我的引導下,女兒磨蹭的習慣慢慢改掉了,再也不畏難、不故意拖拉。

吊胃口效應:

喚醒孩子興趣,做事不拖延、更高效

家庭教育指導師楊斌曾分享過這麼一個故事:

男孩從小不愛寫作文,每次都是拖到最后一刻才完成,父親便和他說,他們兩人一起讀一本書,然后寫讀后感,比比看誰寫的讀后感更好。

聽到父親主動提出和自己比賽,男孩瞬間來了興趣。

父親看兒子文章寫得還不錯,就把文章拿去給雜志投稿,結果還真被一個少年雜志給發表了。

學校老師看見以后,當著全校師生的面讀了出來,還大大表揚男孩的寫作能力。

那一刻,男孩感覺特別驕傲,仿佛打開了寫作的任督二脈。

父親趁熱打鐵,也跟著男孩一起寫文章,還和他比賽投稿,看誰上稿的速度更快,發表的文章更多。

從那以后,男孩寫起作文,也更有興趣和干勁了。

原來,喚醒孩子興趣,還能把「不喜歡」變得「喜歡」,甚至是做得更好啊。

這說的不正是「吊胃口效應」嗎?

即用好吃的東西引起別人的食欲,從而使人胃口大開。

也就是說,讓人產生欲望或興趣后,人們也有動力把事情做得更好、更有效率了。

想來女兒玩游戲、看動畫片格外專注,而完成學校布置的幼小銜接任務,還有刷牙、收拾玩具就經常拖拉散漫,很大程度就是因為對這些任務不感興趣。

都說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我決定陪女兒一起,將她的學習、生活經歷變得更有趣些。

首先,結合有趣的游戲,感受到完成任務的樂趣。

帶女兒刷牙時,我刷出滿嘴泡泡,和她說自己成了圣誕老人,長了好多白胡子。

她會因為疑問自己為什麼沒有那麼多泡泡,也跟著我一起努力刷出更多泡泡了。

吐水時,我故意抬頭咕嚕咕嚕好一會兒才吐,我表演得越夸張,女兒越是表現出興趣,也學著我大口吐水了。

其次 ,通過比賽激勵,充分調動積極性。

和女兒一起比賽背唐詩,誰背得快背得多,就可以在任務墻貼上一顆小星星,積累到一定數量星星,就可以向對方提出一個要求。

在周末的某一天,約定一個「全家大比拼」的活動,家庭成員一起比賽脫襪子、穿襪子、穿鞋子等,給予一定獎勵。

羅森塔爾效應:

用表揚代替催促,使孩子從被動變為主動

曾刷到這樣一個視訊:

一個簡單的讀英語、背5個單詞的學習任務,女兒硬是從早上拖到了下午。

任務還沒完成,又得繼續開始上網課。

看著女兒磨洋工學不動的樣子,媽媽對女兒開始了歇斯底里地說教:

「一個點讀筆,你跟在后面讀有那麼難嗎?」

「我不管你,你自己自覺嗎?」

「你自己不自覺,那你不是逼著我管你嗎?」

面對媽媽的發飆怒吼,女兒全程低著頭,一言不發。

想來,女兒因為一點兒小事而磨蹭的時候,我也追在后面不停地嘮叨、批評、責罵。

可女兒不僅沒有半點改觀,甚至干脆故意拖延時間來表示對我的反抗。

自從學會「羅森塔爾效應」,我開始用表揚代替催促,用鼓勵取代說教。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一個實驗:

在班級隨機列出一份「有前途者」名單,告訴他們老師說,這幾個學生智商很高,特別聰明。

老師信以為真,就不自覺地更關注這幾個學生,而且還經常表揚和鼓勵他們,不久后,那些被選出的學生,真的成為了班上的佼佼者。

「羅森塔爾效應」告訴我們:

人的本質是希望被肯定、被表揚,哪怕是只有一個眼神、一個動作的肯定,都能令人備受鼓舞。

于是,我開始放下說教與責備,關注女兒每一點滴的進步,抓住機會就給予正面肯定和鼓勵。

比如,給女兒布置3-5分鐘內拼完一張拼圖的任務,如果她在這個時間段完成了。

我故作驚訝地說:

「天哪,你比以前快多了,媽媽都還沒拼完呢,你怎麼這麼厲害呀。」

再如,當女兒能夠比上一次更快的獨立完成穿衣、刷牙和吃飯時。

我趕緊彩虹屁一番:

「你看你做得多快,真棒啊,下次繼續加油哦。」

接收到表揚后,女兒做起事情來更有動力,效率也更高了。

肯定和夸獎會給孩子信任感和自驅力,使他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當孩子真正發自內心地想去做一件事情,自然就不需要家長的催促和逼迫了。

自然懲罰法則:

讓孩子為自己的磨蹭「買單」

「別動,這個危險!」

「別撿,這個太臟!」

「快點,來不及了!」

為什麼說危險?

什麼是臟?

來不及了又會怎麼樣?

其實幼小的孩子是沒有這些概念的,是父母像守護神一般,不讓孩子有不好的體驗,不允許一點點對孩子不利的事情發生。

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孩子逐漸養成依賴的個性,他覺得反正有父母兜著,自己不用著急,從而變得越來越拖拉磨蹭。

想來,我也曾陷入過類似的誤區。

每次送女兒上學時,她在那里不急不慢,我卻風風火火,仿佛遲到要挨批評的是我一樣。

《父母這樣教,孩子不貪玩、不磨蹭、不依賴》一書中就指出:

「要想幫孩子快起來,家長就要克制搭把手的沖動,讓孩子放棄對家長依賴的幻想,品嘗一下為拖拉付出代價的滋味。」

明白這點之后,我一直在思考,怎樣放手,讓女兒減少對我的依賴呢?

著名教育家盧梭提出「自然懲罰法則」:

即兒童所受到的懲罰,只應是他的過失所招來的自然結果。

意思是說,當孩子犯了錯,不應該對孩子進行過多指責或抱怨,而應讓孩子自己直接承受錯誤造成的后果,如此孩子才能自我反省,糾正錯誤。

女兒吃飯特別慢,不僅邊玩邊吃,有時候還得邊看電視邊喂,總是要耽誤很長時間。

我便不再跟她軟磨硬泡,十五分鐘準時收碗,這頓吃不完就沒得吃,中途也不會再給零食了。

餓過幾頓之后,女兒果然在吃飯上更有自主意識,用餐習慣也更好了。

上學也是,女兒起床向來慢慢悠悠,我也懶得催她,陪著她一起「慢」。

磨蹭的后果就是遲到,不僅要面對老師的嚴肅,還有學校的記遲到,這種滋味讓一向臉皮薄的女兒實在不好受。

女兒親身體會到磨蹭帶來的后果,開始加快自己的起床速度,有時候反倒還催促著我更快一點了。

用「自然懲罰」來強化孩子的磨蹭體驗,孩子就會牢記教訓,告訴自己下次要加快速度。

看到女兒近一年的成長與變化,我愈發覺得:

沒有天生磨蹭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和引導孩子的父母。

就像網上所說:「養育孩子長大,就像牽著一只蝸牛去散步。」

父母要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慢性子,少點催促與責備,多給孩子一點時間和鼓勵。

孩子才能找到屬于自己的節奏,走得穩一點、快一點。

愿每個父母都能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用愛和耐心澆灌孩子 ,讓這只磨蹭的小蝸牛,幸福安穩地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