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青春期孩子,沒有「反叛」和「攻擊性」,就無法獨立和成長!
2024/02/28

孩子到了青春期,最大的特征就是:「反叛」、和「攻擊性」!

沒有「反叛「和」攻擊性「的孩子,無法完成獨立和成長!

但是,面對渾身是刺、倔強的青春期,父母如同與野獸共舞。

既要保護自己,也要保全孩子,因為我們看過太多的新聞,太多的悲劇直指青春期孩子。

這太考驗父母智慧,也最讓父母頭疼。

孩子青春期,是場「奪權」的攻擊戰

李玫瑾老師曾在《心理撫養》書中指出:

12歲之前,弱小的孩子無法獨立面對有風險的環境、陌生人。 

這個時期的孩子,生活上依賴養育者,心理上依戀養育者。

隨著青春期到來,孩子性功能開始發育,隨之而來的是心理變化,他從依賴走向獨立。 

12歲之后,孩子不再依戀父母,反而攻擊父母。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形象地比喻:孩子的成年之路,是踩著父母的尸體長大的。

成長的真相,滿是殘酷。

央視紀錄片《鏡子》曾跟蹤過3個青春期少年。 

其中17歲男孩張釗,即將大學聯考,但卻因早戀,輟學在家4個月。 

在高二時,他已成為問題少年,帶手機,打架,早戀。

父母和學校越禁止什麼,孩子越挑戰什麼。 

這正是青春期最關鍵問題所在。

孩子想要創建自己的權威,就要打破父母的權威。

如何打破呢?用父母最在意的事,去挫傷父母的銳氣。

你讓我好好學習,我就不學習。你不讓我有秘密,我什麼都不告訴你。你越禁止早戀,我越將女友帶回家。

這些激烈的對抗,都在傳遞一個信號:我要造反,我要自己說了算。 

青春期父母與孩子的戰爭,就是自我權利的戰爭。

雖然是爭奪的姿態,但這些憤怒和對峙,并非全是消極意義。

因為,一個人充分的社會化,就是從否定家庭情感開始。

這種漫長與痛苦的爭奪過程,能不能順利度過,需要父母理性對待。

青春期孩子,被情緒牽引

和青春期孩子相處,本質上講,是和孩子的情緒相處。

因為,一個人的情緒反應,才是他行為的動機。

《青春期的挑戰》書中指出:青少年情緒體驗種類,是兒童情緒體驗無數倍。 

挫折、憂郁、沮喪、嫉妒、自卑、掩飾,還有很多情緒,孩子自己都不理解。 

如果父母看不見,孩子就容易被情緒控制。

知乎上一位網友,講述自己真實經歷。

初三時,她喜歡上一個男生,日記里寫的都是他。 

父母知道后,扔掉她的日記本。 

就是這麼一件事,她感受到生命無光,忍不住想哭,自憐自愛,甚至自殘。 

若不是她手臂傷疤暴露一切,父母還未意識到孩子病了。 

網友并不見得多喜歡那個男生,她只是在體驗愛情的懵懂。 

父母能告訴孩子,好感是青春期正常現象,孩子就不會有羞恥心。 

父母扔掉她的日記,踐踏了她的自尊,這又是一種情感的忽視。 

孩子負面情緒無法外流,只好向內,傷害自己。

從心理學上說,情緒本身并沒好壞之分,但處理情緒的方式,卻能讓孩子變好或變壞。 

因此,父母要做的不是打壓青春期孩子爆裂的情緒,而是教會孩子去體驗、識別、釋放、管理情緒。

只有抱持這個信念,我們才能平穩接住孩子的情緒,也教會孩子正確應對情緒。

孩子最終會走向獨立,但在他們需要幫助時時,請永遠和孩子站在一起。

唯有這樣,孩子才能有力量支撐自己,順利走過青春期,迎接成年。

危險的青春期,父母要做好3件事

(1)懂點青春期孩子溝通「暗語」

心理學家約翰·杜威曾說:人類本質里最深遠的驅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希望被贊美。 

成人如此,孩子亦如此。 

和青春期孩子打交道,父母要學會先夸后問。

如:你的想法很不錯,你是怎麼想到的?有沒有具體計劃,我們能為你做些什麼。

當孩子看見自己被肯定、尊重、關心時,他更愿意暢所欲言,我們也能知曉他的經歷。

這個時期,孩子爭取的不是權利,而是父母的態度。

父母沒給孩子說不的機會,孩子的逆反心自然偃旗息鼓。 

(2)讀懂孩子一些小事

一位咨詢師曾講過一個故事。 

母親吐槽16歲的女兒,天天照鏡子,穿衣服挑三揀四。

咨詢師反問:現在不會美,將來哪有審美。

身為父母,很容易忽視孩子的日常細節。

比如,當孩子開始要打扮,我們不能直接定論:小小年紀就變壞。 

或許,愛打扮的背后是孩子不滿意外表,又或者是渴望融入群體

青春期的孩子除了轟轟烈烈的抗爭,更多時候,他們會把自己的困惑精心包裝,試探著通過一句話,一件小事,向父母求助。

想要幫助孩子,就要學會看見,我們的態度是打開孩子心扉的鑰匙。

(3)孩子犯錯,父母如何引導

青春期孩子所有的錯誤,都是成長的禮物。

但如何引導孩子認識到錯誤,錯誤才有正向的意義。 

父母可以用「三明治」溝通法,即:表揚+批評+表揚。

打個比方,孩子和同學打架被處分。 

我們可以這樣說:

媽媽相信你一直都不是沖動、好斗的人,你對同學一直都很友善。(肯定)但是今天的事情,你的處理方式不太對,是不是有什麼誤會?我想聽聽你的想法?(指出不足)如果下次和同學有沖突,我相信你一定會搞清楚,再和同學淡定溝通,處理好。(給予期待)

也就是:肯定過去、指出不足、給予期待。

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的肯定,父母對他的理解,會更容易接受批評。

心理學家李子勛曾說:青春期時,孩子的真實和成年人的真實不一樣。 

孩子的真實,是感覺的真實,并非客觀的真實。 

就比如說,孩子叛逆,父母會打罵他,但不會剝奪愛。

但孩子感覺到的,不是父母的良苦用心,而是父母打罵他情緒的決絕。

所以說,理解孩子的思維方式,才是愛的前提。

我們只有理解青春期不是洪水猛獸,才不會用威武的方式對待孩子。

我們只有理解青春期是成長的必經之路,才能安心接納孩子暫時的困頓。

父母理解越多,孩子叛逆就越少。

唯有這樣,我們才能陪孩子,熬過去,長大成人!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