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當孩子不尊重你時,不要憤怒、也不要講道理,做好4件事就夠了
2024/03/21

經濟學界的傳奇人物稻盛和夫,曾說過:

當你不被一個人尊重時溝通未必就能解決問題。

這句話也適應于對孩子的教育。

有一個比較貪玩的男孩,邀請同學到家里玩。

幾個孩子在家里開心地嬉戲打鬧,絲毫沒注意已經到深夜11點多。

媽媽只是敲門提醒說:「已經很晚了,我們要早點休息,明天再玩吧」。

男孩不耐煩地回答一句:「要你管,煩不煩」。

旁邊的爸爸聽完后氣不打一處來,隔著房門說了一句:「還不得了了」。

這個時候,房間里的幾個同學也聽到了爭吵,他們道完歉就要離開。

男孩不愿意,把同學往屋子里推,隨后就對爸爸、和媽媽拳打腳踢。

嘴里還堅定地說:「要走我們一起走,以后我都不愿意再踏進這個家了」。

媽媽聽聞解釋說:「不是的,我們只是提醒你已經太晚了,擔心睡太晚對身體不好」。

男孩「切」了一聲,回到房間準備繼續跟同學一起玩。

看到如此一幕,房門外的爸爸又跟媽媽爭吵。

爸爸責怪媽媽把孩子慣壞了,媽媽責怪爸爸平時都不管孩子

寫完這個真實事件,我突然想到一個比較受歡迎的話題:

「為什麼孩子長大后就開始變得不尊重父母了?」

事實上,一個孩子敢對父母不尊重,經常出言不遜、或者動手發脾氣,這說明一個家庭的秩序感早就被破壞了。

這個時候想要孩子從不尊重變得足夠尊重,那修補秩序感就是最關鍵的一點。

比如,以下幾件事就是和孩子情感上的轉折點。

01

賞罰分明

建立意志上的秩序感

有一位媽媽在網上發布了這樣一個咨詢帖。

和朋友聊天時,只是隨口說了幾句:

「學習好什麼好,每天回家不催就不寫作業」

「這次考試又比上一次低了幾分,還一副無所謂的樣子,真是愁死人了」

「昨天還跟我嚷嚷呢,一點都不知道尊重人」

結果,孩子聽到后就開始鬧,一連好幾天都鬧絕食不肯吃飯。

關心孩子為什麼不吃飯,他不理你。

你把食物給他送到臥室,被嫌棄:「煩不煩呀」。

如此吃力不討好,任哪個家長也不能心平氣靜。

于是,又批評了幾句:「怎麼那麼脆弱,以后長大到社會上該怎麼辦」。

女孩聽后冷冰冰地跑回房間,然后閉門不出

和孩子還沒說幾句就生氣發脾氣,或者直接選擇無視你。

看起來好像是孩子太不尊重父母了。

但反過來想,我們當著外人的面去隨便吐槽、揭短,這就是尊重嗎。

而孩子之所以越來越不尊重父母,很多時候也是在于秩序感不夠。

正如例子中的媽媽,當著外人面去抱怨自己的孩子,就是在破壞秩序感。

一旦孩子形成「媽媽總是說我壞話」時,他們潛意識就認為「媽媽只會說我壞話」。

于是,在今后的溝通里但凡媽媽張口說話,孩子就會不知覺地產生被揭短的心理陰影。

你說他們是玻璃心,倒不如說成意志上的秩序感破壞。

因為,在孩子的心中早就形成:「媽媽一開口就是為了找我麻煩的」。

這個時候,想要從根本上改變孩子的心態,那做好賞罰分明就是第一步。

當孩子知道犯錯需要接受承擔、做好事情又可以得到贊美時,明確的秩序感就會讓孩子的內心漸漸強大,不會因為一丁點事情就開始鬧情緒地玻璃心。

02

平起平坐

從家庭地位建立意志

好的教育是在于體面的地位感。

你體面了孩子,孩子也懂得珍惜這份感情。

有一個男孩,放學回家只知道看電視不寫作業。

等到晚上快要睡覺時才想起來「作業沒寫完」。

媽媽知道后當著一屋人的面把人揍了一頓,還罰男孩站墻角面壁思過半小時。

男孩被罰站后,雖然沒什麼反應,也乖乖地照做了。

可低著頭不言語地悶悶不樂時,眼淚還是止不住地往下流。

當時,家里的弟弟比較調皮,跑到廚房就端起一個大盆,放在哥哥的下巴開始接眼淚。

隨著「滴答滴答」聲不斷,家里其他人跟著哄堂大笑。

我不知道當時家里其他人是怎麼想的,但男孩心中一定是難受極了。

當眾被罰站批評,本身就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

而這件事情,如果又被拿出來嘲笑了,那心中一定是極為難受的。

還有這樣一個女孩。

從小到大,她一直被爸爸媽媽當成公主一樣寵愛著。

女孩喜歡鋼琴,爸爸每天打雙份工給她買了一台鋼琴。

可沒彈幾天就把鋼琴扔一邊。

省吃儉用給女孩報的鋼琴課,沒學幾天也哭著鬧著不愿意再去了。

在這種極為任性的情況下,家里的爸爸媽媽都從未批評過一句話。

可最近一次,女孩想要買一雙1298元的鞋子被拒絕了。

剛開始女孩大哭大鬧地接受不了,一向溺愛的爸爸也沒有再繼續去哄著。

氣急敗壞之下,女孩不僅把爸爸的手機扔在地上,還拿剪刀把很多衣服給剪成碎片。

爸爸也很無奈地說:「今天一生氣就拿剪刀剪衣服,不敢想象,以后又拿剪刀干什麼」。

為什麼孩子長大后和父母就漸行漸遠了?這就是家庭地位上的懸差。

當一個家庭存在強弱之分的地位感時,孩子的意志就很難平靜。

正如,被罰站男孩背后是媽媽的強勢態度。

而拿剪刀剪衣服、亂扔東西的女孩背后,又是溺愛的無底線滿足。

這兩者之間都存在一個比較明顯的跡象:地位之分。

強勢的媽媽認為:「孩子不聽話就是叛逆」,溺愛的父母認為:「孩子不聽話就是索取」。

這種單方面站在高處俯視的角度,是不健康的。

想要孩子從根本上意識到人與人之間的尊重,那平起平坐的家庭地位就顯得尤為重要。

比如,刻意營造公平公正的家庭視角,讓孩子參與家庭的每一份大小事。

又或者,有意識地向孩子尋求一些幫助,讓他們感受到被需求感。

這就是地位感的體面。

你需求孩子、孩子感受到需求,在有秩序感、又有地位感的家庭氛圍下,孩子才能真正因尊重而尊重他人。

03

改變溝通

讓孩子愿意跟你溝通

孩子為什麼不夠尊重你?

我們在回答這個問題時,不妨回憶一下和孩子的溝通方式。

有一個女孩,今年都已經23歲了,還整天宅在家里打游戲。

她每天不上班、不出門、也不與人社交。

大概是宅在家里很少運動的原因,有一次翻出衣柜里的舊衣服穿不上了。

看著女兒費盡力氣還依然拉不上拉鏈的一幕,媽媽覺得很好笑。

她順手拍下這一幕并上傳到朋友圈。

而第二天一早,好不容易出門一趟的女孩,就受到街坊鄰居的議論紛紛。

等到了解情況后才知道,原來周圍人的異樣眼光都是源自于媽媽的朋友圈。

氣急敗壞之下,女孩一腳把房門踹開,然后奪過媽媽的手機就狠砸了幾次。

直到手機沒個看相之后,才肯罷休。

看到女孩如此激動,媽媽覺得這根本就是大驚小怪。

她還不理解地質疑:「這有什麼,你知道朋友圈有多少人給你的視訊點贊嗎?大家是喜歡你才點贊評論,別不知道好歹」。

媽媽的話并沒有讓女孩平靜,她反過來質問:「這份喜歡給你要不要,被那麼多人看到這件糗事,你讓我怎麼出去見人」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