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一位媽媽含淚傾訴:我最后悔的事,就是小時候把孩子養的「太聽話」
2023/10/15

小時候越沉默,長大可能越叛逆

看了一檔心理調解節目,一名從小聽話,懂事,學習成績好,讓人省心的女孩,成年之后動輒辱罵父母,幾乎每天都打電話吼叫謾罵父母長達一、兩個小時,父母接受不了,于是前來進行心理調解。

對于女兒的突變,父母無法理解,但女兒卻淚流滿面,她說自己的童年備受父母的虐待和傷害,只是自己不懂也不敢反抗。

去讀大學后,她才發現自己跟他人有很大的不同。別人活得輕松快樂,而自己活得戰戰兢兢,緊張而又卑微,這一切都緣于父母在童年時對自己的傷害。她對父母的怨根和憤怒隨之蜂擁而出,甚至讓自己難受、氣憤到不得不休學,嚴重時獨自一人在房間還渾身顫抖。

在她的記憶中,從七八歲開始,家里所有的家務都要她干,煮飯、洗碗、洗衣、伺候一家人的生活。一旦做不好,還會惹來父親的暴力。她一直默默忍受著,學習也很努力,給父母一種乖巧的感覺。

父母并沒有覺得自己犯下多大的錯,表示只是對她照顧不周而已,畢竟他們也為謀生而奔波,非常辛苦。

其實,女兒從小學到高中所承受的苦和痛,已深深烙印在心。負能量的積聚,讓女兒如同一座待噴的火山,只等待一個出口。當她自我意識覺醒,她就成了父母眼中的陌生人,乃至仇人。

在那個節目里,媽媽含淚傾訴:我最后悔的事,就是小時候把孩子養的太聽話。

看過一篇求助文章,一位母親稱自己的女兒原本很聽話,對他們從沒說過一個"不"字,日常話語也很少,從未流露任何不滿情緒,但那天因為一件小事,突然對他們大喊大叫,說恨死他們,并哭著出走。後來雖然找回來,但女兒從此跟他們形同陌路,稍微不合她的心意,輕則懟他們,重則砸東西,甚至對他們有暴力傾向。母親無法理解,曾經那麼老實的女兒,突然變得如此無情兇狠,自己不知如何是好?

心理學有個緘默效應,人在強大的壓力面前,往往選擇沉默,表現出服從,但內心其實積聚了負能量。

不管是節目中的女兒,還是求助母親口中的女兒,都不是突變,而是長期緘默,長期積聚負能量后的爆發。

身為家長,千萬別把孩子的緘默當成聽話和老實,不管不顧地繼續原來的教育方式。一旦孩子忍無可忍爆發,也許一切都來不及,后悔晚矣。

孩子緘默,有四大原因。

一是恐懼家長。

有些家長特別在乎自己的威嚴,總是居高臨下發號施令,孩子稍有自己的想法,立即予以打壓。長此以往,孩子對家長產生懼怕心理,不管家長如何責罵自己,如何委屈自己,都是緘默,哪怕是暴力,也默默忍受身心的疼痛。

二是跟家長溝通不通暢。

有的家長簡單粗暴,不會講道理也聽不進道理,跟孩子每一次矛盾或沖突,不是強勢壓制,就是用謊言、胡言亂語,乃至欺騙去應對。有的家長只會重復嘮叨,不管孩子錯誤大小,都不斷翻舊賬,令孩子煩不勝煩。久而久之,孩子以緘默和漠視應對。

三是家庭環境不好。

家長整天互相指責,吵架,鬧失婚,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家長在孩子眼里,只是一個稱謂,在與不在,都給不了愛的感受。或者家長"形同虛設",整天忙自己的事情,孩子靠近不了他們,偶爾相對,孩子也無話可說,只有緘默。

四是家長不顧實際,強勢操控。

最普遍的是緊盯孩子的學習成績,一味要求孩子名列前茅;或者以自己的執念,不顧孩子的愛好,強勢培養孩子的興趣;或者要求過于嚴苛,不給孩子任何自我空間,總是否定批評孩子。孩子漸漸以緘默進行無聲的反抗。

不管哪一種原因引發孩子緘默,孩子的心中一定潛存不滿和怨限,如果家長沒有及時覺察,并自我調整,隨著時間的推移,終會釀成不良后果。

家長該如何防止孩子出現"緘默效應",累積負能量。

首先,家長要加以重視。

孩子緘默、不反駁、不反抗未必是好事,一旦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家長反而要予以關注,思索孩子緘默的原因,不能從孩子的表面反應自以為孩子已認錯,自己的教育方式正確無誤。

看過這樣一個場景,一個孩子正埋頭寫作業。一只貓跳過去,碰倒孩子的水杯,把孩子的作業本弄濕。媽媽走過去,指著孩子的頭大聲責罵,說他考試沒考好,寫個作業還這麼讓人不省心,并生氣推了孩子一把。

孩子一直保持緘默,一句申辯的話都沒有。

其實孩子剛才在認真寫作業,水杯是貓碰倒的,考試考不好也是幾天前的事,可媽媽全都拿來責怪他。

孩子明顯受了委屈,但孩子這樣的默默承受,有可能只是表面現象,內心其實滿是憤怒。

只有家長關注到孩子的反應,從孩子的緘默中看到問題,并反思、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孩子才可能放下不滿和怨恨。

其次,家長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孩子對于家長,心理本來就弱勢,如果家長教育孩子帶著情緒,孩子接收到的只是家長的情緒。

聽過兩個孩子的對話,一個說:"我們的事不能告訴父母。"另一個回應:"我知道,他們只會否定、責罵,討厭死了,真想快點長大,遠遠離開他們。"

當家長不能跟孩子平等對話,沒有共情,不能就事論事,孩子自然會逃避家長,關閉自己的心窗。

現實中能夠跟家長敞開心扉的孩子不多,不少孩子都是迫于壓力,逼于無奈將對家長的不滿藏進心里。

「緘默效應」在家庭教育中很常見,然而又很容易被家長忽視。

家長只有在孩子犯錯誤或做出跟自己的意愿相違背的情況下,依然能平靜對待孩子,不帶情緒去跟孩子溝通,對孩子進行教育,孩子才不至于滋生怨恨,累積負面情緒,才有可能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