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一杯「醬香拿鐵」揭開多少家庭的遮羞布?你以為的富養,可能是害
2023/09/13

執筆:彩蛋爸爸

秋天的第一杯「醬香拿鐵」,你喝了嗎?

彩蛋爸爸是一個只愛喝白開水的人,最近都被「醬香拿鐵」的風,吹得七葷八素的。不是想買買不到,而是看到周圍人的那股勁兒,有點無法理解。

而且,周圍的一些同事、朋友,還不是為了自己去排隊買醬香拿鐵,而是為了孩子。

01 一杯「醬香拿鐵」揭開多少家庭的遮羞布

說一個同事小柯家的例子。

小柯有一個正在讀國中的女兒,在醬香拿鐵這股風剛刮起來的時候,就讓爸爸去給自己買。而且,當時下完晚自習回來,已經差不多9點了。

女兒說:「爸爸,我同學都喝到醬香拿鐵了,我也想喝。」

小柯查了一下最近的店,差不多8公里多,便拒絕了:「你還要寫作業,媽媽要給你準備明早的早飯,爸爸要打掃衛生,實在沒時間去買啊,這麼遠呢!」

女兒不依不饒:「我同學也喝到了啊,他們離咖啡店也不近,為什麼他們能喝我喝不到?這樣弄得我一點面子都沒有!

小柯想了一下,女兒麼,就多寵著點,所以大半夜還是開車去了,幸運的是,買到了最后一杯醬香拿鐵。

在買的時候,隊伍很長,問了其他排隊的人,小柯才知道,原來這里面有飛天茅台,所以才這麼火。小柯越想越不對,這不就是白酒+拿鐵麼,至于這麼火爆嗎?

到家的時候,已經十點半了,女兒開開心心地拿過醬香拿鐵,立即拍了照片發在了同學群里,然后喝了兩口,不太喜歡,就扔在一邊兒。

沒過幾天,女兒又要讓爸爸給買,小柯很疑惑:「上次買了不是只喝了兩口麼,不喜歡喝為什麼還要買?」

女兒生氣地說:「我同學一下子買了3杯呢!據說馬上要斷貨了,再不買沒了!爸爸快去嗎!」

為了女兒的「面子」,小柯有一次踏上了「征途」,只是這一次沒有買到,因為斷貨了。而女兒為此大發雷霆,怪爸爸去晚了沒買到

小柯也是無奈不已,他不知道,自己的女兒為何變成這般模樣。雖然一杯醬香拿鐵38塊錢,也不是消費不起,但是僅僅為了面子、攀比而消費,真的合適嗎?

一杯「醬香拿鐵」而已,揭開了多少家庭的遮羞布?

你以為你富養著孩子,是對孩子的一種寵愛,但是,卻因為一杯「醬香拿鐵」,發現自己養的不過是一個「白眼狼」。

02 你以為的富養,可能是「害」

有一次出門旅游,彩蛋想要買玩具跳蛙,我和彩蛋媽媽拒絕了。

還沒來得及說拒絕理由的時候,旁邊就有一位家長說:「孩子出來玩,就別舍不得買了,又沒幾個錢……」

那位家長給我一種價值觀:滿足孩子,便是富養,反正也沒幾個錢。

我們不給彩蛋買的理由很簡單,那就是我們馬上要結束旅行,要坐區間車,且不說行李多,就說帶著這麼大的跳蛙,都不一定能上動車,而且這也不是非常有意義的東西。

如果這就定義為「不富養」,那麼彩蛋爸爸只能說:「你以為的富養,可能是害。」

百依百順,不是富養,只會讓孩子「不懂感恩、缺乏共情能力、不孝」

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從表面上,似乎孩子沒有什麼「遺憾」,想要獲得的,都得到了。

但是,孩子現在小,想要獲得是一個玩具,等孩子長大了,想要獲得一個名牌包呢?

百依百順的背后,是「理所當然」。

孩子無法感受到家長對自己的愛,無法知道家長的不容易,所以,他們不懂得共情,不會去感恩,長大了,更不會主動想著孝順。

百依百順長大的他們,骨子里,已經只剩下「自私」。

就像小柯對女兒的寵愛,也幾近百依百順。

來回接近20公里,排隊很久買了醬香拿鐵,女兒根本不體諒父親的不容易,也沒感受到爸爸對自己的愛,只有在爸爸沒滿足自己的時候,才會產生不愉快的負面情緒。

所以,這樣的「白眼狼」,也是小柯自己慣出來的。

如果是「富養」,該如何養?

父母在滿足的同時,也會讓孩子去滿足自己的需求,讓孩子感受到相互付出的不容易。

父母在滿足的同時,也會對一些不合理的要求,進行否決,并告訴孩子為什麼。得到孩子體諒的同時,其實也是孩子理解父母、共情父母的時刻。

就比如這麼一份醬香拿鐵,如果是彩蛋想喝,彩蛋爸爸也會滿足,但是,我會帶著彩蛋一起去買,或者和彩蛋協商一下,換個合適的時間去買。

奢侈浪費,不是富養,所謂「面子」其實是「缺乏金錢觀、價值觀、人生觀」

其實第一杯醬香拿鐵,小柯的女兒喝完覺得不好喝,然后這麼一杯飲料就浪費了,也能夠理解。

但是,在明知不喜歡喝卻還要繼續買的情況下,家長有必要給孩子進行一定的「金錢觀、價值觀」等教育。

否則,孩子便容易養成奢侈浪費的壞習慣。

這麼明顯的浪費,家長必須制止,當然,有些「隱藏」的浪費,家長也有必要進行教育。

比如,經常給孩子買不符合家庭經濟實力的物品;

比如,為了讓孩子完成「攀比心態」而去買一些貴的物品、沒有價值的物品等等。

這些「縱容」,會讓孩子的金錢觀、價值觀、人生觀等,出現問題。

03 寫在文末

一杯「醬香拿鐵」,本身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其背后,卻也暗藏了很多教育的意義。

作為父母,一定要明白,所謂的「富養」,從來都不在物質上,而是在「精神上」。

我們寧可在物質上一時虧欠孩子,也不能在精神上頻頻虧欠孩子。前者需要根據自身的經濟條件,而后者,卻是每一位家長都能夠實現的養育。

不要錯誤「富養」,這樣被毀掉的,只能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