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孩子一哭,家長的腦袋就像要炸了一樣。
在寶寶不會說話之前,他們只能用哭聲發洩自己的情緒,甚至是提出相關需求。開心會哭,悲傷也哭。雖然家長們很無奈,但幻想著等到孩子會說話就好了。
可是,等到孩子學會說話了之後,情感需求也會直線上升,不只是簡單地吃飽睡飽,還需要開心的情緒體驗。當他們感到悲傷的時候,孩子就會哭鬧不止。
小小在一歲之前,就像是一個小天使一般的存在,不哭不鬧,就算是自己尿濕了,也會安靜地等著媽媽來發現。
媽媽總是逢人就誇,我家孩子非常好帶,從出生之後不需要自己多操什麼心,好像自己上輩子修來了什麼福氣。
但好景不長,等到小小1歲開始學會說話了之後,動不動就哭唧唧,明明是可以用語言表達出來,她非要用哭聲代替。
如此大的反差讓媽媽非常不適應,每次聽見小小哭鬧,媽媽第一時間就會抱怨,你要是永遠長不大該多好,怎麼就不能像小時候那麼乖!
媽媽越是這樣抱怨,小小越是哭鬧得激烈,有好幾次小小都哭吐了。雖然媽媽也能夠按照小小的意願來,但強硬的態度讓小小變得越來越自閉。
孩子的世界其實非常簡單,受到他們思維方式的制約,他們只能根據事物的表面現象去思考問題,也就是非黑即白。
另外,他們會把哭鬧當成是求愛的一種方式。就像是孩子遇到委屈時,如果父母在場,他們就會哭鬧不止,如果父母不在場,他們就會很堅強地挺過來。
遇到這種情況,就算是父母知道孩子的本意,也不應該拆穿孩子,畢竟孩子缺乏安全感是父母親手造成的!
肯定孩子的情緒:媽媽知道你很難過,大膽地哭出來吧!
在處理寶寶哭鬧的行為之前,我們首先要明白他們如此行為的目的是什麼。80%的孩子就是想要得到媽媽的關心。剩下的20%就是屬于無理取鬧的范疇了。
如果是前者,媽媽第一時間該做的就是肯定孩子的情緒,告訴他們可以自由地發洩,讓他們有安全感,覺得自己被完全尊重了。
畢竟在孩子哭鬧的時候,是會有意識地遮罩外界的一些刺激,比如爸爸媽媽的說教。先不說孩子能不能聽懂道理,就連聽媽媽說話的能力他們貌似都喪失了。
但如果是屬于後者,媽媽就不需要說這句話了,只是安靜地看著他「表演」就好了,不要有任何反應,一如常態即可,不然他們就會覺得自己的招數應驗了,從而變本加厲。
引導他們振作起來:你已經是大孩子了,哭夠了就要馬上堅強起來。
在2歲孩子的心中,正經歷著第一次的心理逆反,他們想要和外界產生聯繫,他們覺得自己已經足夠成熟,可以獨自完成很多事情。
並且,這種心理暗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得強烈。所以,家長可以利用孩子的這個心理,承認他們已經長大的事實,產生更好的情緒體驗。
緊接著,就要引導他們從悲傷情緒中抽離出來,也算是乘勝追擊。既然把自己定義為了打孩子,那麼就要像大孩子一樣,勇敢地解決問題。
讓他們明白,哭泣並不能解決任何辦法,就算是父母也不會因為你的哭鬧而妥協。千萬不能形成這樣的不良習慣。
孩子把哭鬧當成自己的武器,錯誤既在孩子也在父母。如果父母能夠多一些理解和引導的時候,孩子怎麼會上演這麼幼稚的把戲?
並且,如果父母能在寶寶做出這種反應的第一時間進行疏導和制止的話,她也不至于三番五次地故技重施。
教會孩子心平氣和地解決問題,要比訓斥孩子,威逼利誘更加有成效一些。雖然前者耗費的心血和時間會稍長一些,但未來的影響是極大的!
你家孩子哭鬧得頻繁嗎?每次遇到他哭鬧你都是怎麼解決的?歡迎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