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剛一周,就接到班主任的電話:
「最近好幾科老師都反映,安安上課很不認真,經常走神發呆,弄出各種小動靜,影響其他同學,你們家長要多配合教育。」
哎,又是老問題……
上個學期,老師就三天兩頭告狀,說安安自控力差。
我也不是不想管,而是根本不知道怎麼管。
安安放學回家,總要三催四請才肯寫作業,坐下來也不專心。
一會兒喝水,一會兒上廁所,一會兒摳橡皮,一會兒玩指甲。
撥一下才動一下,不知不覺就耗到晚上10點多。
講過道理,罵過吼過,也撕過作業本,但孩子從來都不聽。
我甚至懷疑孩子是多動癥,專門去醫院做檢查,顯示沒有任何問題。
付出了所有努力,卻看不到一點孩子變好的跡象。
問題到底出在哪?這樣下去孩子成績怎麼提高?
焦慮不能解決問題,我只能主動去找方法。
找資料、看書、聽課程。
教育專家李嘉樹老師的一句話,給了我一個提醒。
他指出——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根本原因,在于有意注意不足。
人的注意力主要分為兩種類型: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
前者需要排除干擾,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有意識地去關注。
后者則相反,不需要付出努力,不由自主就能對一些事物產生注意。
舉個例子。
課堂上,有學生的課本掉地上了。
有的孩子,就會不由自主尋找聲音的來源,中斷學習任務。
但有的孩子,則不受干擾,能夠持續把注意力放在課本上。
有意注意不足的孩子,很容易被無意注意打斷,結果就導致不專心。
為什麼同一個年齡段的孩子,有意注意會出現明顯的差距?
答案,與家庭內部的教育方式有關。
父母與孩子不良的互動模式,是孩子注意力差的根源。
一種是命令式。
這類家長,在孩子的學習上非常強勢,要求孩子按自己的要求做。
經常說的話就是:
「快去寫作業!」
「把課本拿出來,動作快點!」
「又在發呆,給我專心點!」
「這麼基礎的題都錯,能不能用點心!」
被動接受指令的孩子,沒有機會培養自己的有意注意。
可能剛準備在思考,就被父母的訓斥打斷了,從而注意力變得渙散。
專制之下,還會強化孩子心中「學習=討厭的事」這一觀點。
對學習產生厭惡,自然不會把注意力放在學習上。
反思了一下,我就犯了這種錯誤。
安安其實挺喜歡學習,升到三年級才出現越來越多的問題。
那時我焦慮他的未來,在學習上非常嚴格苛刻。
每天全程盯著他寫作業,筆順不對,坐姿不端正,都會立即發火。
在打罵、催吼之下,孩子帶著恐懼學習,大腦停止思考,注意力難以集中。
一種是寵溺式。
這類型的家長,對孩子要求低,沒規則,無限縱容。
比如玩游戲,規定只能玩30分鐘。
到了時間還沒結束,孩子回答說:「再給我5分鐘,把這局打完。」
到了時間點,孩子繼續央求,再玩10分鐘,家長也會縱容。
或者是答應孩子,只要寫完作業,就會給予物質上個獎勵。
這種做法,剝奪了孩子鍛煉有意注意的機會,破壞孩子內在的學習動機。
父母錯誤的養育方式,會讓孩子的注意力落后同齡人一大截。
了解原因后,我開始有意識培養孩子的注意力。
第一步,適當閉上嘴,給孩子自主的空間。
以前我一問作業孩子就炸毛,一提學習就反感。
現在我知道,我的不斷提醒,是一種變相打擾,大大破壞孩子注意力。
這段時間,我逐漸調整。
孩子放學后,根據他當天的作業量,預估需要花費的時間。
征詢孩子意見后,確定時長,比如半小時、1小時。
在這個時間段,我都不會打擾孩子,給他充分的自主權。
之前還擔心,孩子會不會一直玩。
觀察了幾天,發現沒有我在旁邊干擾,他的小動作都少了。
教育學者尹建莉說:
「一個沒有機會進行自我掌控的孩子,不可能學會自我控制。」
當孩子意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更能集中注意力努力完成。
第二步,定好規矩,適度進行干預。
給孩子空間,并不意味著放任。
那些無比專注的孩子,都是需要父母的引導,從而鍛煉出來的。
家長可以適度進行干預,幫孩子建立好習慣。
比如寫作業。
孩子一直在發呆,或者是小動作不斷,注意力無法集中。
這個時候就要進行引導,記住控制好情緒,不要訓斥,而是詢問:
「怎麼啦?是不是遇到什麼不會做的題,需要幫忙嗎?」
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到學習上,同時給予鼓勵:
「媽媽看你已經寫了這麼多了,相信你很快就能完成的!」
對學習任務有信心,孩子才會更投入。
第三步,營造一個有利于集中注意力的家庭環境。
孩子是環境的產物。
如果家庭環境凌亂、嘈雜,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
所以,在安安學習的時候,我和安安爸也會在旁邊安靜讀書。
一方面,做到了以身作則,另一方面,也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同時,也要保證孩子有足夠的睡眠和運動時間。
高級注意力訓練師劉慧提到「睡眠法」和「運動法」,對培養孩子注意力很有幫助。
蒙台梭利曾經說過:
「給孩子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讓孩子聚精會神地去學習。」
幫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教育才會變得輕松省力。
任何習慣都不可能在一天養成,專注力更是這樣,需要我們父母調整錯誤的養育方式,更需要學習正確的培養方法。
點個「在看」,一起做孩子學習上的引領者!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