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青春期的孩子總出現問題?記住「這3個帶娃思維」,比吼娃更有用
2023/11/02

總有人說,青春期的孩子就像定時炸藥,陰晴不定。

不知道哪一點,就能把他/她點爆。

曾經那個說風是風說雨是雨的好孩子,仿佛一夜間變成燙手的山芋。

大多數父母的應對方法呢,也都是「罵得更狠、打得更重」。

但當我自己經歷這個階段,才發現很多父母都誤解了青春期的孩子。

他們雖然敏感、多變、也開始逐漸有自己的想法,

這些并不證明他們只想和父母對著干,相反,會比以往更需要父母。

獨立的「青春期」

「青春期」這個詞,足以讓很多父母聞風喪膽。

童年的成長是緩慢而穩定的,但是青春期的變化卻是迅速而熱烈的。

在青春期階段的孩子,有三大基本需求:

自我認知,渴望被尊重;社交,渴望伙伴的認同;性的認知,渴望了解異性;

與此對應的,是孩子的行為越來越接近成年人:

有自己的秘密和心事,有崇拜的人物,希望擺脫父母的束縛去解決問題...

在這一系列的轉變里,孩子將會面對很多事情和選擇。

在這個時期,如果孩子處理不好自己的迷茫或困難,就會出現焦躁、自暴自棄、對抗等極端表現。

但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沒有明確的教孩子如何正確應對。

他/她們模仿電視上的情節、模仿周圍的同學甚至模仿父母老師。

絕大多數孩子的青春期,都是在自己的摸索中度過的。

盡管有些孩子惹出事端,還是可以總結出一個規律:

青春期的孩子不是不可理喻的、難以控制的,相反,他/她們是敏感的、缺愛的。

青春期的孩子也需要父母

青春期的孩子已經開始在意自己的面子了,他們往往不好意思把自己真實的情感需求表達出來。

而是通過頂嘴、不好好學習、沾染壞習慣...這種與平時不同的行為舉止來引起父母的注意。

朋友的弟弟,父母工作忙,白天基本不在家。

國中時期學習成績一直不錯,幾次考試發揮失利后,開始有變化了。

放假就把屋門一關,在屋里玩手機、看小說、打游戲。

媽媽看見他這樣,很慌,就嘮叨他為什麼不知道好好學習。

弟弟非常不耐煩:

「我學不學習和你們沒有關系,是我自己的事。」

媽媽聽完這話又氣又傷心,一晚上都沒睡好覺。

第二天本想和弟弟好好談一下,結果又是失望而歸:

「跟你說了,不用管我。」

這次,媽媽的怒火也被激發:

「為什麼不能管?我是你的監護人!」

弟弟依然保持對抗態度:

「你們監護我什麼了?你們誰天天在家?」「以后只給我錢就可以,其它都和你們沒關系。」

這下媽媽才知道 ,弟弟和她爭吵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平常對他的關心和照顧太少。

在他處于迷茫期時,也沒有及時給他有建設性的意見,而是不了解情況直接批評。

由此激發孩子心里壓抑許久的不滿。

如果在平常這位媽媽及時和孩子溝通,了解他內心的動態,或許孩子會把她當作同一條戰線上的「自己人」。

各種叛逆行為的背后之意,其實都是不敢說出口的:

「爸爸媽媽,請關注我多一些吧」。

用好3個思維模式

作家麥家形容過青春期的雙面性:

青春期是一種危險,可以上天也可以入地,可以是一把刀也可以是一朵鮮花。

決定它的重要要素,是父母。

美國作家喬西西普在《解碼青春期》這本書里提到過,

如果想跟青春期的孩子好好相處,有3種思維模式很好用

一、青春期的孩子比小時候更需要你

尋找自我,是孩子需要面對的人生課題。

青春期,是孩子在「自我完善」這條路上的開始。

當他/她們不知道如何應對和抉擇,甚至是做錯決定時,請父母能有耐心的和他們一起探討,給他們正確的建議。

不要站在他/她們的對立面。

二、家長需要變成教練 而不是繼續做保姆

不要幫孩子收拾他/她造成的爛攤子。

適當的困難和挫折,可以讓孩子從中獲得成長。父母為孩子包辦所有時,往往也扼殺了他/她日后面對失敗的勇氣。

鍛煉孩子的弱點,而不是跳過去。

三、父母也要變得謙遜,承認自己也是需要幫助的

李玫瑾教授說:「孩子12歲以后,父母要懂得示弱。」

其實不必等到12歲,越早在孩子面前學會「謙虛」,就能越早鍛煉孩子的獨立性。

高高在上的父母,只會拉遠自己和孩子的距離。

每一個孩子,都值得過好人生第一個重要節點。

不要把「青春期」,變成打擊孩子的負面形容詞,

它本是象征著無限可能的新階段,它是美好的。

如果父母能在孩子青春期逆反心理嚴重時,給予充足的理解與陪伴,

你會發現,那個正處于青春期的孩子,也能很懂事!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