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脆皮大學生」走紅:有遠見的父母,都在狠抓「這3件事」
2023/10/30

明明是生活中常見的小事,他們卻意外受傷:

有人伸個懶腰,脖子斷了;有人看短視訊笑得太厲害,結果鼻動脈裂了,血流不止;有人因遲到罰寫,氣到心臟病……

在本該是強壯結實的年紀,他們卻活成了「瓷娃娃」:不僅身體一碰就碎,心理承受能力也很有限。

漫漫人生之旅,還有很多經歷等待孩子解鎖。很難想象,未來若是遇到稍大的挑戰,他們能拿什麼來應對?

《孩子的成長比成績更重要》一書中寫道:「過于功利的教育目的只會讓教育失衡,扭曲孩子的心靈,損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即便最后孩子的學習成績很好,但依然得不償失。」

我們教育孩子的目的,是希望孩子憑借自己的能力創造更幸福的生活,安心享受生活。

如何幫助孩子擺脫脆弱,過著有質量、有價值的人生,成了我們父母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流行的脆弱,成了青少年的硬傷

作家穆尼爾·納素夫曾說:

「青春與健康往往是形影不離的,美好的青春是要由健康來保證的,而青春期的健康鍛煉正是健康的基礎。」

青少年本是朝氣美好、活力四射的代名詞,可身體「一碰就壞」的大學生,讓我們見識了青春的脆弱。

更令人擔憂的是:「脆皮」并不是大學生的「專屬標簽」。

曾有一份針對孩子體質健康問題的調查,據115萬余份數據顯示:

截至2020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不及格率基本呈現隨年齡升高下降的趨勢,小學生為6.5%,國中生為14.5%,高中生為11.8%,而大學生為30%。

曾有一位高中校長在演講中說道:

「去年高一新生報道,男生平均身高1.80米,孩子們發育很好,長勢喜人。

但在引體向上測試中,平均每個男生只能做3個(7個及格),有132個男生,一個也拉不上去。高一893個學生中,就有774個戴眼鏡。」

孩子體質健康的下降,帶來的不僅是體育測驗不及格的問題:

2020年,一位中考765分(滿分810)的學霸,在高一開學前的軍訓中,因體力不支導致熱射病,搶救無效死亡;

國中生在體育課中因長跑猝死頻頻發生……

孱弱的體質,使得強度稍大的運動,都會成為壓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除此之外,心理承受差、情緒管理弱也成了青少年繞不開的硬傷。

2020年我國國民心理健康藍皮書顯示:24.6%青少年抑郁,重度抑郁率為7.4%。

一場考試沒發揮好,孩子就陷入自我懷疑,從此一蹶不振;同學之間的調侃玩笑,能成為孩子跨不過去的心坎;家長的叮囑,能讓孩子火冒三丈,甚至離家出走……

曾經,河南平頂山的大學聯考理綜考場,一位女生貌似很多題不會做,心態崩潰,站起來大喊大叫。看到別人好像都會做,她情緒更加不穩定了,沖過去便將前后桌的答題卡撕掉,邊撕邊說:「我不會做的題,你們也別想做……」

《不可思議的青春期大腦》一書中寫道:

「青少年大腦的變化是一把雙刃劍——會有好的事情發生,也會在發生潛在持續傷害性的變化時脆弱得不堪一擊,包括心理健康問題。」

青春期孩子,看似生理逐漸發育成熟,卻在我們察覺不到的壓力和傷害中,身心疲憊且傷痕累累。

「外脆里酥」,非一日之功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

「不能把孩子的精神世界變成單純學習知識。如果我們力求使孩子的全部精神力量都專注到功課上去,他的生活就會變得不堪忍受。」

我們盡力呵護的孩子,從小就沉浸在學習的世界中:

早教班、興趣班、幼小銜接班、補課班、小升初銜接班、初升高銜接課……

曾看到這樣真實的畫面:

學校運動會上,參賽學生在跑道上沖刺,旁邊看台上的孩子卻埋頭于「沖刺卷」中「沖刺」。

公交車上、捷運上、甚至電動車后座上,都能看到孩子打開資料,努力奮斗的身影。

對于學習,孩子沒有最努力,只有更努力。

社會學中有個名詞叫「劇場效應」。

它指的是一群人在劇場看戲,突然有人站起來,擋住了周圍觀眾的視線,導致其他觀眾也站起來,隨后站起來的人越來越多,最后全場都站著觀看。

教育中的「劇場效應」亦是如此:各種各樣的輔導班,不斷延長的學習時間,越來越難的習題……

孩子越卷越累,競爭越來越激烈。

心理學家安娜·弗洛伊德說:

「如果一段時間內個體處于緊張、磨折或不能滿足其需要的情況下,則會出現某些自衛反應……若這些反應在形式上變成一種習慣,它們會影響到個體的性格組成和人際關系,也常導致疾病發生。」

大家水平的共同提升,孩子的努力成了白卷。孩子更加焦慮不安,也逼著自己更卷。

孩子陷入惡性循環中。

長期重壓下,缺乏鍛煉的孩子身體素質越來越低,心理承受能力也越來越弱,可謂「外脆里酥」。

我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對全國2400多名高中生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有76.2%的中學生因為考試而心情不好,甚至有9.1%的孩子因為考試或者學業壓力而感到絕望。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即便是渡過獨木橋的幸運兒,其中一部分光榮成為「脆皮大學生」。

有遠見的父母,堅持狠抓3件事

美國作家托馬斯·布朗曾說:「教育是幫助一個孩子在未來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尋求自己的幸福。」

我們養育孩子的終極目的, 是希望孩子能自由、幸福地活出有價值的一生。

若孩子到達「進入象牙塔」這個里程碑,就耗盡了自己的心理能量、犧牲了身體健康,這無疑與我們的目的背道而馳。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深思遠慮的父母,會從更長久的時間維度、更優質的生命質量為孩子謀劃。

為幫助孩子擁有持久的后勁力,他們會從這3件事做起。

(1)保持適度運動

芝加哥一所中學實施了「零時體育」的計劃:學生們每天早到校一小時,然后佩戴心率監測儀開始運動,當心跳達到最高值或達到最大攝氧量的70%后,他們才開始上課。

一個月后,該計劃顯現效果:上課打瞌睡的學生明顯減少,發言更踴躍,成績普遍得到提高。

這給我們啟發:父母可以帶著孩子晨練,可安排孩子感興趣的體育項目,每周三到四次30分鐘運動。

或在孩子上完一天課,孩子覺得很疲憊時,讓他運動半小時左右。

人運動時產生多巴胺、血清素和正腎上腺素,能提升專注力與記憶力,促進學習效率。

適度的運動,表面占用了學習時間,卻保證了孩子的健康、提升了學習效果,一舉兩得。

(2)保證充足睡眠

Nature子刊分析了3萬多名大學生睡眠行為和學習成績的關聯,發現睡眠時間減少1小時的學生,整體課程成績比平均睡眠時間僅多1小時的其他學生降低了50%。

當我們睡覺時,海馬體會整理、提取信息,并鞏固、記憶知識點。若不睡覺,大腦會將海馬體來不及整理而雜亂無章的信息全部拋棄。

因此,用犧牲睡眠時間來提升成績,實際是南轅北轍。

青少年每天至少需要8 小時睡眠,父母需幫助孩子保障時間充足、優質的睡眠。

例如:創造良好的睡眠環境,和孩子聊聊天,讓孩子放松思維,有助于孩子快速入睡。

每天中午,孩子午睡半小時左右,有利于他們保持充沛的精力。

白天適度的體育運動,也能幫助孩子緩解疲勞,促進深度睡眠。

(3)做好情緒管理

青春期孩子,身體和心理都在極速發展,為適應生理的變化、學業的重擔、人際關系的處理等,他們很容易陷入緊張易怒、焦慮沮喪等負面情緒中。

若一味消沉,孩子的抗挫力下降,還會出現抑郁和破壞[性.行.為]。

他們尤其需要父母的關注和引導,以管理好情緒。

心理學有個名詞叫「鏡映」,即父母像鏡子一樣,看見孩子的行為、映照出孩子內心感受,并把事實和孩子的真實感受表達出來反饋給孩子。

當孩子的真實感覺得到確認,孩子感受到了理解和支持,這有助于孩子調節自己的負面情緒。

首先,父母需全身心地陪伴孩子,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和感受。

其次,父母多用鏡映「喂飽」孩子,肯定孩子的感受并安撫好孩子。

最后,父母可引導孩子用積極情緒抵消負面情緒,多從正面積極的角度思考問題,養成積極思維的習慣。

寫在最后

耶魯大學的教授威廉·德雷謝維奇在《優秀的綿羊》一書中寫道:

「我看到過我身邊不少朋友,為了成績和簡歷,不惜犧牲自己的健康、友情、愛情、個人探索、課余活動等等,而這些犧牲恰恰又是構建一個人內心和靈魂的基石。」

一個人若只盯緊著眼前可見的目標,便使出全部的資源,那麼,即便成功實現這個目標,也很難走得長遠。

人生如同一場馬拉松長跑,進入大學只是第一階段的其中一個目標。

有遠見的父母,會站在更高處,幫助孩子建立更全面、更深遠的人生攻略。

愿我們的孩子在父母的點撥下,既擁有健康的體魄,又具備有趣的靈魂,在厚重的心靈能量中,走出燦爛的人生。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