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媽媽我想和你一起睡」,孩子的狀態藏著家庭的影子
2024/04/29

01、

「媽媽快來,我準備好睡覺了」。

看著孩子又乖又親的樣子,我非常努力地壓制著自己的無名火。可依然沒法控制自己的語氣。

「我和你一起睡覺,你不喜歡嗎?」

「沒有,你睡覺占空太大了,每次睡覺到第二天都橫過來了」

她沒有察覺到我的不快,還是嘻嘻地笑著,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她看我看書,讓我幫她找了本作文書,讀了一篇就睡著了。

似睡非睡的時候,還迷糊著「媽媽快睡覺」。

昨晚先生接到緊急任務需要出差。

晚上,偌大的房子只剩下我和女兒兩個人。

女兒非常高興,因為這樣就可以和媽媽一起睡覺了。她很認真的做好作業,洗臉洗腳,連平時討厭的刷牙,也沒用我催,很自覺的做好睡前工作,乖乖地躺床上,喊我睡覺。

02、

我給她掖了掖被角,聽著她均勻地呼吸,看著她稚嫩的臉龐,想起來她剛一歲的時候……那時候我們還沒買房子,我和女兒住在媽媽家。

每晚睡前,她都會做些嬰兒常做的小動作,手腳四肢和頭抵在床上,撅著穿紙尿褲的小屁股,扭來扭去。

那時候她還不會說話,我卻經常問她,

「你在干什麼呀?」

她總是嘿嘿,哼哼的回答我……

那時候的我,一點也不討厭和她一起睡覺。

03、

五周歲,在她正式成為一名小學生前,我們分床了。她表現得很棒,從來沒有哭鬧,也沒有抵抗過,很輕松的,分床這個大事就完成了。

幾個月后,她偶爾也會提要求,要和爸媽一起睡,我們都以各種理由駁回了。每次爸爸出差,她有了可乘之機,駁回無效,我只能勉強自己,接受和孩子一起睡覺。

我曾經很多次問自己,為什麼不喜歡和孩子一起睡了呢?我愧疚地看著女兒,為自己剛才的語氣懊悔不已。

04、

小時候,和爸媽聚少離多,短暫的相聚就是在假期。

記得一個很炎熱的暑假,拗不過我的央求,跟著媽媽睡了一晚,那晚我睡得特別香,一覺到天亮,從來沒睡過這麼踏實的覺,我醒后,發現媽媽躺在沙發上瞇著。

「你怎麼不在床上睡,在這里睡?」我很不解地問。

「你睡覺一直貼在我身上,我被你擠下來了」媽媽不耐煩的回答著。

自此,我再也沒有和媽媽一起睡過覺。

即使那時,心里依然非常渴望和媽媽親近一下。

05、

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中說「沒有歸還的,便會轉移。如果你不想辦法解決自己的對父母的恐懼,愧疚和憤怒,你將會把它轉移到自己的配偶和子女身上。」

對于這件事,我更愿意歸于,孩子大了,睡覺不老實影響我睡眠,這個客觀原因。

最近,原生家庭這個概念,影響了很大一部分人的思想,大家都對自己小時候受到的不好的事情一吐為快,把責任歸到原生家庭上。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有自己的環境和條件,沒有盡善盡美的。相信絕大部分的爸媽都在傾盡全力養育我們,為了給我們提供更好的生活拼盡全力。

他們有做的不夠完美的地方,成年后的我們要努力去撫平它,這是成長的代價,是生活給成年人的磨練。我們要做的,就是意識到這些后,努力改變,讓自己不再重復這個錯誤。

從小我們就被各種聽話,乖巧的教育灌輸,所以我們學會了理解父母,理解朋友,理解親人,唯獨不能理解自己。

當我們把父母的感受,把朋友的感受當作大部分人生決定的基礎時,我們就放棄了自己的自由選擇權。如果在我們心中,外人的感受永遠占首位,那麼我們的人生也將由他們駕馭。

台灣心靈作家張德芬在《遇見未知的自己》一書中說:「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選擇怎麼做,事情是什麼結果,都是自己內心的投射,教育孩子亦是如此。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具備改變子女命運的力量。當我們終止了原有的家庭模式并打破循環時,這不僅是解脫了自己,也是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

所以說當孩子請求和媽媽一起睡覺的時候,媽媽如何回應才是最關鍵的。

1. 對于剛開始分房睡的孩子,提出這樣的要求并不奇怪,所以媽媽不應該馬上的拒絕。可以先選擇陪孩子去他自己的房間,等孩子睡著之后再走,給孩子一個過渡期去適應,如果強硬的拒絕的話,會讓孩子內心受到傷害,并且影響到母子之間的感情,也會讓孩子的內心變得孤獨寂寞,這樣的獨立其實是不健康的獨立。

2. 學會用正確的方式去擺脫孩子的請求。當孩子有個過渡期之后還要去和媽媽一起睡的話,媽媽可以選擇一周抽出1~2天時間去陪伴孩子,讓孩子能夠有被陪伴的感覺,滿足孩子的內心。然后逐漸的就可以開始正面拒絕孩子的請求,讓孩子自己獨立睡覺。

其實孩子分房睡是他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過程,也是孩子逐漸走向獨立的一個標志,作為父母我們能夠做的就是要學會考慮孩子的內心想法的同時也要學會狠心,適當的拒絕孩子,讓孩子能夠去獨自成長,這樣才有利于培養出一個獨立性高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