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開學了,你家寶貝去幼兒園哭了嗎?
早上送優米去上幼兒園,校門口此起彼伏都是孩子們的哭聲。
有個小男孩為了不進校門,直接躺在地上打滾,最后還是保安叔叔給抱進去的。
家長生氣地表示,熊娃前一天答應的好好的今天不哭,結果還是掉鏈子。而且最關鍵的是,他都已經上中班了,還哭!
正好幼兒園的園長在門口,聽到這位家長吐槽,連忙安撫:沒事,孩子哭是好事,比不哭憋著強,一會進去就沒事了~
記得優米小班剛入園那段時間,幾乎每天都哭,雖然知道是分離焦慮,但架不住她天天哭,老母親頭都大了!查了不少資料,才知道幼兒園剛開學孩子哭比不哭好,強迫孩子憋著才是對孩子的傷害!
對于初次進入幼兒園的孩子,陌生的環境下,沒有熟悉的家長陪伴,再加上孩子們的社交技能都尚未習得,所以幼兒園很容易給孩子帶來情緒上的壓力,導致「分離焦慮」。
再加上3、4歲左右的孩子,對時間還沒有準確的感知,他們很難分清一月、一周、一天等概念,導致不少剛入園的孩子將「上一天幼兒園」與「爸媽到底什麼時候接我」聯系起來,每天送去上幼兒園時孩子就會有種「被拋棄感」!分離焦慮和被拋棄感是孩子抗拒上幼兒園的關鍵。
而且剛上幼兒園的孩子,情緒控制能力發育還尚未完善。他們能做到的最快速、直接表達自己情緒的方法就是「哭」,所以對于那些第一次進幼兒園的寶寶,通過「哭」來發泄情緒,實在太正常了!
而那些中班、大班還會哭的小朋友,則是另一種情況。
對這些孩子而言,雖然幼兒園的一切已經熟悉,但經過一個假期的放松,孩子早已習慣了假期輕松的生活,突然讓他們回到充滿約束的校園,孩子們多少會有一些不適應,所以這部分孩子也會通過「哭」來發泄不滿。
孩子哭真的會讓家長很煩躁,我們會下意識想辦法讓孩子止住哭泣,但身為家長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對于幼兒園的孩子而言「哭是好事,比憋著強!」,為什麼這麼說?
這是因為對孩子而言,「哭」是孩子面對恐懼、焦慮、煩躁等負面情緒時非常正常的一種情緒表達。它對孩子而言,就是一種發泄方式,能有效減緩孩子不安和緊張。
如果家長只是簡單粗暴地要求孩子「別哭了!」,反而會將焦慮、緊張等負面情緒壓入孩子的潛意識,讓他們以為「哭」是錯誤的,當情緒經常被壓抑的孩子長大后,他們就會變得不知如何應對自己的情緒,也更容易焦慮、抑郁。
我們不希望孩子哭,其實是擔心「分離焦慮」會給孩子幼小的心靈帶來不可彌補的傷害,但你知道嗎?事實上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孩子,會出現心理疾病級別的分離焦慮癥(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SAD)。
《美國精神病學雜志》曾經就「分離焦慮」可能帶來的影響發表過一篇論文,它是基于美國疾病普查數據庫NCS-R的統計研究的。
論文顯示:兒童患分離焦慮的機率是4.1%,成人是6.6%。經統計發現,在兒童分離焦慮癥中只有約三分之一(36.1%)會持續到成年后,也就是說童年時期的「分離焦慮」帶給孩子的持續性影響只有1.4%。
這意味著,即便你的孩子入園時經常哭也沒關系,不要緊張也不要煩躁,「哭」只是孩子們用自己的方式調節情緒。我們要做的,不是簡單粗暴地讓孩子不要哭,而是積極地引導。
比如,溫柔堅定地送孩子去學校,不厭其煩的告訴孩子:爸爸媽媽真的很愛你,不會丟下你,放學后,媽媽一定會早早來接你!
前面提到,確實會有1.4%的孩子被分離焦慮影響,所以孩子強烈反抗不愿入園時,我們就需要正確引導。
●首先,給孩子一個固定的分別儀式
數據顯示,當孩子擁有一個固定告別儀式時,會大大減緩他的焦慮。所以我們會建議送孩子進校門前,給他一個簡單的離別儀式。
比如,蹲下來抱抱孩子,告訴她「媽媽會想你的,也會早早來接你!」。
或者也可以和孩子約定一個離別動作,比如,擊掌、比心、或者一套只有你們懂的動作。
需要注意的是,分別儀式要盡可能簡單,不要拖得太長,時間拖得越久,孩子反而越不愿意放手。
●其次,給孩子準備一個安撫物
優米上小班時,老師要求家長準備一張全家福,孩子們想爸爸媽媽了就可以去看看照片。
研究發現,當孩子焦慮時,看看和家人一起的照片、和家人有關的物品,會重新建立起依戀關系。
這就是「安撫物」的作用,它會成為孩子的「情感替代品」。當孩子有負面情緒時,安撫物會讓孩子產生一種「有人陪著我」的感覺,這種力量會讓孩子更加有安全感。
●最后,家長不能太焦慮
每年開學焦慮的不止有孩子,校門口偷偷抹眼淚的家長也不在少數。孩子雖然會焦慮,但他們的分離情緒很快會被其他有趣的事情轉移。相比而言,成年人的焦慮反而不那麼容易平復。
孩子對外界環境的感知,比成年人要敏感很多,一旦讓孩子意識到父母很焦慮,孩子也一定會陷入新一輪的煩躁和焦慮中,從而讓孩子的情緒陷入一種負面循環,更不容易度過入學期。
所以,想讓孩子不焦慮最關鍵的是,我們做父母的不能先自亂陣腳。
最后想說,孩子上幼兒園愛哭真的不算大問題,我們家長沒必要一直要求孩子「不能哭」。相反,作為父母,我們反而要鼓勵孩子用多種方式表達情緒,不高興了「哭一鼻子」真的沒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