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說,道理都懂,可是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用不上。
比如有位媽媽就說,孩子玩的時候不小心把玩具摔壞了,她還沒說啥,孩子自己倒先發起了脾氣,把其他的玩具扔了一地。
自己讓他撿起來,孩子不但不聽,還繼續耍賴打滾,她的脾氣也上來,抓著孩子的屁股就是兩巴掌……
很多家長也是發現了這個問題,孩子明明犯了錯,不向你承認錯誤就算了,自己的脾氣還挺大,好像受了很大的委屈,犯錯誤的不是他,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這其實是由人大腦的思維程序決定的。
我們的大腦分為本能腦、理性腦和情緒腦三個部分。本能腦主管吃喝拉撒等本能行為,理智腦負責我們的認知,情緒腦主管意識和情緒。
大腦的這三個分區,不能同時工作,而是有先后順序的,擁有優先工作權的是本能腦,其次是情緒腦,最后是理智腦。
所以,這也是當我們受到攻擊時,本能的反應是還擊,打回去,發泄情緒,然后才是理智的思考誰對誰錯。
孩子犯錯誤之后也是同樣的程序,他會本能地回避錯誤本身,然后通過哭鬧來引發情緒,等情緒發泄之后,才會去思考自己是不是做錯了。
那麼犯錯會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情緒呢?
一是自責。犯了錯誤的孩子,尤其是那些自我要求嚴格的孩子,他會產生自責的想法,因此會因為對自己懊惱而發脾氣。
二是恐懼。這樣的孩子大多因為犯錯被懲罰過,擔心被責罰。
三是緊張。面對因犯錯而導致的場景混亂,孩子不知道該如何處理,下意識地想先發制人來保護自己。
其實不光是孩子,很多人成人也是這樣的,犯了錯最先想的不是承擔責任,尋找解決的辦法,而是甩鍋,推卸。
而想要理智戰勝情緒,則是需要刻意的鍛煉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實現的。
那麼,孩子犯錯發脾氣的時候,家長要怎麼做呢?
兒童心理學博士托德說,每個犯了錯的孩子,都很內疚,內心充滿羞愧與自責,他們也有彌補自己過錯的意愿。
如果這個時候父母急著去批評、懲罰孩子,孩子感受到自身的不安全,他的本能腦就會啟動,把重點放在如何應對父母上,而不是思考自己的行為是否得當。
所以面對犯錯還發脾氣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冷靜,不要讓你的沖動,去引發孩子情緒上的對抗。
那麼要如何正確應對呢?
一是允許孩子犯錯誤。
父母之所以不喜歡孩子犯錯還發脾氣,主要是擔心孩子會一錯再錯,怕給給孩子養成不虛心面對錯誤、拒絕改正的壞習慣。
網上有這樣一個博主,她家的孩子學了兩年鋼琴,彈得行云流水。這個媽媽每個星期都會發一小段孩子彈的曲子。
與別人不同的是,這位媽媽發的不是彈得完美的曲子,而是略有瑕疵。
在這些視訊中,我們會發現,孩子彈錯后媽媽有時會自然地噴出笑聲,有時還會把出錯的那一段加上特效,聽上去特別有趣。
這位媽媽給人一種松弛感,好像不怕孩子犯錯,甚至覺得孩子犯錯很有趣。
其實一個成熟的父母,在孩子犯錯時就是要做到不驚慌、不焦慮、不責備,用成長型的心態去看待孩子犯錯這件事。
就像這位博主媽媽,用歡迎的心態,耐心地等待孩子從不熟練到熟練、到錯誤遞減,直到為零。
二是讀懂孩子發脾氣背后的心理需求。
孩子處在情緒中時,無論大人講什麼道理,提什麼建議,其實他都聽不進去。
此時的道理、建議,只會讓孩子的情緒更加猛烈,更加混亂。其實這時候孩子最需要的是他的情緒被家長看到和理解。
當孩子有負面情緒的時候,也是最需要家長的時候。此時,家長需要看到孩子,關注孩子的感受,而不是去關注問題上,一心只想著如何去解決問題。
當家長能夠識別孩子發脾氣背后那些沒有表達出來的情緒時,對他的負面情緒不攻擊、不拉扯,做他的情緒調節器,孩子也會因為有父母這個大容器的存在而更有安全感。
一個從小就被允許在各種情緒下長大的孩子,未來他才能發展出健康的自我關系和情緒管理能力。
三是學會用共情的方法和技巧去應對。
面對孩子的情緒,需要我們帶著愛和理解去共情。
首先全心貫注地傾聽。放下手上的活,坐在孩子對面,看著他的眼睛,認真聽他訴說,孩子會感受到父母的真正關心,這也會讓他逐漸放松下來。
其次簡單而用心地回應。在聽孩子表達時,不要問孩子很多問題或者給他提建議,甚至責怪孩子。帶著關心他的態度,給他一些最簡單的回應,讓孩子在帶有情緒的表達中,慢慢地把自己的感受和思路梳理清楚。
最后簡單地描述孩子的感受。很多時候我們會忽略孩子的感受,甚至攻擊他的感受,比如「就這點小事,有什麼好生氣的?」「明明就是你不對,你還有臉哭!」
其實這些回應無論態度如何,都忽略了孩子當下的感受。當孩子在表達自己的感受時,我們要放下評判心。情緒和感受無所謂好壞,接納孩子當下的感受,并試著幫他描述出來,孩子才能真正感受到父母是理解他的。
孩子犯錯后發脾氣,是因為對犯錯這件事情的重視。家長需要做的,不是回懟他。而是「看到」他:我知道你在怕什麼,沒關系的,不要怕。
彌補過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感受需要被看見。當孩子因為偶爾的錯誤而無地自容時,父母應該是孩子最后的收容地。
所以孩子犯了錯還發脾氣,請把它當做一個求助信號,而不是一個攻擊。看破不說破,你給孩子尊嚴,就是在給他自省的力量。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