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齡女生,無車無房,獨居簡陋公寓卻引萬人圍觀:不結婚,也是一種選擇
1
在日本,有一個單身女生Mai,她無車無房,卻在租來的簡陋公寓里活出了愜意的生活。
她一個人認真 努力地工作,賺錢買自己喜歡的東西。
她謝絕工作之余一切復雜的 人際關系,只想一個人好好呆著。
她從不懈怠一個人的晚餐,她變換各種花樣討好自己的胃。
有時很中式。
有時也會來點西餐風。
她喜歡干凈的小屋,她定時抽出時間大掃除,拂去小屋中存積的灰塵,將物品重新放回自己的住所。
她還不時在床頭桌插上兩朵當季的鮮花,清新宜人又令人身心舒坦。
當同事們成天 抱怨著老公孩子與工作時,她卻沒有被任何人打擾,而是一步一步地遵循著自己的節奏,不徐不緩地生活。
房子是租來的,但生活不是。
Mai把自己的單身生活,生動地演繹成了眾人向往的日子,在社交平台上還引來了上萬人的圍觀。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思考,甚至想象一個人的日子可以有多酷。
其實,單身獨居現象已經成一種大趨勢。
看過一組最新的數據:
在美國,每7個成年人中就有1人選擇獨居,在曼哈頓,有一半以上的人選擇獨居。
在北歐,單身的比例更高,瑞典是世界上獨居比例最高的國家,首都斯德哥爾摩的獨居比例高達60%。
在日本,20多歲的年輕人中,超過74%的人不在戀愛狀態,40%的單身人士表示「根本不想找對象」,因為「更愿意花時間在自己的愛好上」。
在中國,根據2015年國家民政局的數據顯示,單身的成年人數量已近2億,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主動選擇單身或晚婚的女性比例在明顯增高。
人類,早已悄然進入單身時代。
2
美國紐約大學的社會學教授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在《單身社會》書中指出:單身社會,正成為一次空前強大、無可避免的社會變革。
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因素,促成了大范圍獨居人口的增長。
① 個人主義的興起
1845年,美國學者梭羅跑到瓦爾登湖邊上,搭建了一個小木屋,獨居了2年2個月,他用行動詮釋了什麼叫做「遺世獨立」。
后來有人問他:「你一個人住在那一定很孤獨,很想見人吧,特別是在風雪天里。」
梭羅卻回答道:
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不也只是宇宙中的一葉小舟嗎?我為什麼會感到孤獨呢?我們的地球不是在銀河系中嗎?我覺得經常獨處使人身心健康。與人為伴,即使是與最優秀的人相處也會使人厭倦。我好獨處,至今我尚未找到一個伙伴能有獨處那樣令我感到親切。當我們來到異國他鄉,雖置身于滾滾人群中,卻常常比獨處家中更覺孤獨。孤獨,不能以人與人的空間距離來度量。
于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效仿,開始追求自我 獨立、不受束縛的生活。
② 女性地位的提升
《單身社會》書中描述了不同時期女性的思維:
在過去,婚姻是女性最糟糕的歲月里的一份保障;現在,女性最好的年華里并不需要一個丈夫的角色,單身女性最大的煩惱恰恰是——如何解決那些急著要娶她的男人帶來的麻煩!
不可否認,隨著女性受教育機會的增多和就業機會的平等,她們的經濟力量和獨立意識日益增強,也更加有權利決定自己生活方式。
③ 通訊方式的變革
過去的十年里,手機和互聯網的普及,把個人分享和大眾傳播更好地結合在一起。
人們可以通過即時通訊、社交網絡平台與外界保持聯系,這就更有力地支撐了獨居生活。
換句話說,只要家里有一根網線,一個上網設備,你足不出戶就可以體驗到在世界范圍內的社交所帶來的快樂。
3
盡管獨居生活變得越來越流行,不得不承認,一個人的獨處還是常常被人們誤解。
其實,關于單身生活,和你過去的認知和想象存在著很大的不同。
① 獨居不同于孤獨
57歲的路易是一名律師兼業余樂手。
15年前他經歷了兩段失敗的婚姻生活后,他一直獨自居住。
回憶起生活的變化,他說道:「以前結婚后,我很少出門;但現在,我會經常去看電影,跟朋友們去中國飯館吃飯,參加各種演出活動。我過得很充實。」
現代社會心理學通過對人際交往的跟蹤研究發現:
人即便在完全獨處的狀態下,也能感到滿足。相反,只有當我們社會接觸的數量或親密程度的質量未能達到預期時,我們才會產生孤獨感。
林語堂說過類似一段話:
孤獨兩個字拆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蠅,足以撐起一個盛夏傍晚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兒擎瓜柳蓬下,細犬逐蝶深巷中。人間繁華多笑語,唯我空余兩鬢風。孩童水果貓狗飛蠅當然熱鬧,可都與你無關,這就叫孤獨。
精讀君的《終身成長詞典》詞條《 159:孤獨》也強調過:有獨處能力的人,不會感到孤獨,相反,往往容易感到充實、愉悅和快樂。
說到底,單身并不是造成孤獨、痛苦的根本原因。
② 獨處不是人生失敗的標志
陳道明是演藝圈出了名的清高,他不經常拋頭露面,更偏愛自己獨處。
他要麼常常坐在只能看到天空的窗前彈鋼琴,隨性地彈上兩三個小時;要麼作畫,磨好墨汁,鋪好宣紙,回想多年來拍戲到過的地方,然后揮筆潑墨畫山水。
這樣的生活,讓他舒適又恬靜。
馮小剛曾笑話他一個人宅在家里,遠不如一場飯局有用。
陳道明則淡然一笑:「不為無用之事,何以遣有涯之聲?不汲汲于名利,靜下心來做一些無用卻靜謐美好的事,何嘗不是一種修行?」
有一次,他接受楊瀾的采訪,談到了自己獨處的習慣。他說道:「獨處是一種美德,可以讓人內心得到凈化。」
經典奢侈品牌 Chanel 的創意總監卡爾•拉格斐在談到獨自一人生活時,更曾直言:
「我需要有自己的時間 ,讓自己充電。
我無法每天24小時與人為伴,我不適合婚姻生活,某些時候我需要獨處,這是好事。
我痛恨無法獨處的人。」
獨處,不是人生失敗的標志,相反的,它是一種可以讓人幸福的能力。
4
朱德庸說過一段話:
我喜歡簡單的生活,更喜歡安靜地過日子。我不善應酬交際,如果非得參加,大部分時候都如坐針氈食不知味,只要一假笑就臉皮僵硬。
我不是一個貪嘴的人,也很少開發新館子,吃來吃去就那麼幾家熟店,常常一道菜吃十年不換,關一家少一家,所以都自己動手料理三餐。
我對大部分的人或事都簡單看待,吃了不少虧,但也習以為常了,過過小日子沒什麼不好的,偉大從來不美麗,微小才真正令人感動。
獨處,是一種生活方式。
有時,它更能讓你貼近生活的真相,發現生活中細微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