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娃晚上跟誰睡,就跟誰更親近?錯過關鍵期,父母再努力也難彌補娃
2024/04/29

如果你的工作性質比較特殊,可能就會疏忽對孩子的照顧,生活、工作和孩子,很多媽媽是不能做到兩全其美的。但是西紅柿媽媽想告訴父母的是,孩子一些重要的成長節點,如果你錯過了,可能一輩子都很難彌補了。

小波的媽媽小柳是一名護士,醫院的工作非常忙碌,而且經常需要值夜班,爸爸是一名醫生,兩位白衣天使都在救死扶傷的一線奮戰。

幸好,小柳的公公婆婆是他們最堅強的后盾,小波出生以后,大部分時間都是奶奶在照顧他。媽媽經常值夜班,晚上孩子也是跟奶奶睡,小家伙兒和奶奶的感情好得不得了

小波兩周歲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大家齊聚一堂為孩子慶祝了生日,每個人都為孩子準備了禮物。

爺爺問小波:「這些禮物你最喜歡哪一個?」小波說:「我最喜歡奶奶送的禮物,因為我最愛我的奶奶。」小柳覺得心里「咯噔」一下,很不舒服。

小孩子的話不能當真,媽媽又試探性地問了孩子好幾回:「你最喜歡誰?」孩子每一次都是說:「我最喜歡我奶奶!」小柳開始反省自己,都說孩子晚上跟誰一起睡覺,長大了就跟誰親,大概是真的。

小柳在不值夜班的時候,開始嘗試自己帶著寶寶睡覺,結果遭到了孩子的強烈反對,孩子睡到半夜,總是哭鬧著要找奶奶,奶奶也總是不忍心讓孩子哭,把孩子抱回自己的房間了。

小柳非常苦惱,自己是應該堅持把孩子抱回來睡,而不是像婆婆說的那樣:「孩子大了,自然就知道你是親媽,和你一樣親呢?」

我覺得小柳在不上夜班的時候,應該盡量讓孩子跟自己睡,現在雖然孩子會有一點抵觸,孩子2周歲,還不算晚,等到孩子過了3周歲,再想要挽回就很困難了。

心理學研究發現:孩子跟誰睡覺就跟誰親,這是真的

心理學家李教授曾經說過:孩子3歲之前,最好是和媽媽睡在一起,如果錯過了這段黃金時間,媽媽和孩子的親密關系再想建立就比較困難了。

孩子在幼年時期,心理發展的歷程就決定了這樣的結果,親子關系→1對1玩伴關系→群體玩伴關系。

孩子在出生到1周歲之間,是建立親子關系的關鍵時期。

李教授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媽媽給孩子換尿布保姆給孩子換尿布的方式是不一樣的。媽媽一邊給孩子換尿布,一邊對孩子說著話:「你這個小家伙兒,怎麼這麼能拉呢?剛給你換好,又拉了。」換完尿布,還不忘記在寶寶的臉蛋上親一親。而保姆給孩子換尿布,非常麻利,換完就走人了。

孩子雖然不會表達,但是他是可以感受到父母的互動,也能獲得滿滿的安全感。在孩子沒有生活自理能力的時候,餓了是誰喂,哭了是誰抱,那麼孩子就會對誰產生強烈的依賴感

所以,孩子在一歲之前是建立親子關系的關鍵時期,父母和孩子的語言溝通、肢體接觸、情感互動都是建立親密關系的基礎。媽媽想要孩子和自己最親近,最好是讓孩子跟自己睡,多親自動手照顧孩子。

別以為1歲的孩子不記得什麼,媽媽的一顰一笑,對孩子的愛撫都是會走進孩子心里的。

1~3歲,是建立一對一玩伴關系的關鍵時期。

三歲之前,寶寶的人際關系特別簡單,孩子的溝通交流能力逐漸提升,他需要一個陪伴自己玩耍,給予他引導和幫助的人,這個人和孩子也能建立親密的關系,成為孩子心里最重要的人。

所以,父母在這個階段要多給孩子一點陪伴,多給孩子一點關注,這樣才能鞏固和發展與孩子的親密關系,讓孩子跟你親。

3歲以后,是群體玩伴關系建立的關鍵時期。

三歲以后,孩子和媽媽的關系很親密,但是他也能在幼兒園和老師、小朋友們玩得非常開心,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建立群體玩伴關系,對媽媽的依賴開始逐漸減少

所以3歲前,是父母和孩子建立依戀關系的關鍵時期,如果我們錯過了這段時間,以后再多的陪伴和感情投入都可能不能彌補孩子內心的情感需求。

那麼,父母究竟如何做,才能建立和孩子的良好親密關系呢?

①3歲前,父母最好不要和孩子分房睡。

有條件晚上陪孩子的父母,不要認為孩子的獨立性越早鍛煉越好,在三歲之前最好和孩子一起睡。即使要分房睡也得等孩子3歲后,而且還得選好分房睡的時機,不能大人突然就分房睡,就硬生生地把孩子「趕」出去睡了。

父母應該在分房前,給予孩子適當的鋪墊和引導,當孩子的獨立性和安全感都有一定的基礎,再把孩子分出去睡。這樣孩子與家長的親密關系才不會被破壞,能良好地過渡。

②孩子不能完全推給老人撫養。

養育孩子是非常辛苦的,我們可以請老人來幫忙,但是不能讓老人代替父母的養育。孩子的教育、陪伴,父母有不能推卸的責任,老人只是起到輔助作用。

父母若在3歲前承擔起了養育孩子的責任,不僅能與孩子建立親密關系,日后等孩子長大了,還能聽從父母的教誨。

孩子會在我們不經意間悄悄地長大,我們可以陪伴在孩子身邊的時間并不長,應該好好珍惜才對。

互動話題:媽媽們,孩子和你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