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如果孩子超過 12 歲,基本上很難管了,尤其是男孩
2024/04/29

經常聽到身邊父母有這樣的感慨:

孩子長大以後像變了一個人一樣,明明父母和孩子是世界上最親近的人,可我們突然一下變得不瞭解孩子了。

其實,孩子的成長軌跡一直是一條不斷前進的彎曲道路,未來孩子會成長為什麼樣,都是由早期的發展決定的。

李玫瑾教授認為,大部分孩子的心理問題,都源於12歲之前父母對孩子的撫養方式。

01忌「一個寵,一個嚴」

李玫瑾教授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案例:

有一個男孩,爸爸媽媽都很厲害。爸爸常年在國外,但對男孩管教很嚴。即使不常見面,男孩也很怕爸爸。

媽媽在國內,對男孩很是寵溺。

男孩長大後,被姑姑安排進銀行系統上班。

令人意外的是,家境並不差的他,竟然在銀行裡做假了幾百萬的假賬…… 被抓住時,家人還不敢相信,家裡並不缺錢,他為什麼這麼做?

李玫瑾老師一語破天機:男孩之所以人前人後兩副面孔,正是因為父母的管教不一致造成的。

媽媽的寵溺,造成了他的為所欲為。

爸爸的嚴苛,造成了他的膽怯自卑。

很多父母認為,家裡應該「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其實這是錯的。

在父母面前,男孩會一面想要討好,一面想要任性。長期的矛盾心理作用下,性格也漸漸變得扭曲。

02忌「只給孩子物質滿足,卻不陪伴孩子成長」

李玫瑾老師曾在一次講座中講到:

珠海有一個父親,很有本事。短短幾年的打拼,就存了百萬家財。可是,當他回到家時,卻發現兒子已經長大,卻總是翹課、惹是生非。

他想要開始管孩子,卻發現根本管不住。

《正青春》裡的季楊楊,爸爸是政府高官,一直在外地就職。媽媽也一直陪爸爸在外地,他從小跟著外婆、舅舅長大。

高三那年,爸爸媽媽空降回來,想要參與他的成長。但此時的季楊楊性格叛逆,對他們很是抵觸。

父親的教導在他身上起不到任何作用,只能讓他越來越反感。

李玫瑾老師說:家庭撫養不僅體現在物質方面,更重要的是對子女的心理撫養。

0-12歲的孩子,正處於對父母的「依戀期」。

跟父母長期、持續的親密接觸,能給孩子帶來生命初期的愉悅記憶,也是孩子形成心理自製力的基礎和資本。

在孩子生命早期,如果長期沒有得到這種依戀的滿足,孩子就很容易產生不滿足感,從而產生煩躁、敏感、神經質等性格障礙。

幼年時期沒有得到足夠的心理營養的孩子,長大後才會叛逆、難管。

尤其是3歲之前,孩子跟著誰,更容易對誰產生心理依戀,長大後更容易聽誰的話。

陪伴孩子的成長,監督孩子的成長,引導孩子的成長,才能及時地發現孩子的需要,解決孩子的需要。

03

忌「只要求孩子,不要求自己。」

去表姐家做客,發現他們家是這樣的:

孩子在寫作業,表姐坐在一邊玩手機,時不時瞄兩眼孩子,發現孩子在走神,立刻呵斥孩子:「幹什麼呢?專心寫作業!」

孩子不服氣地說:「憑什麼我要寫作業,你卻可以玩手機?」

有時候,他們一家三口看電視,地板上瓜子殼、花生殼、麵包屑、塑膠包裝袋扔得到處都是,爸爸抱怨媽媽太懶,不知道打掃衛生,媽媽指責爸爸眼裡沒活,最後兩人齊刷刷地使喚孩子:「去把地掃掃。」

孩子沒好氣地嘟囔道:「你們都不掃,憑什麼我掃?」

心理學上有個慨念叫「吸收性心智」,是指兒童無意識的記憶力,吸收環境並加以適應以形成人格的能力。

蒙台梭利曾比喻吸收性心智為海綿和照相機。意思是說:孩子都是盯著父母長大的,父母什麼樣,孩子就學成什麼樣。

李玫瑾老師也曾在圓桌派上講到:孩子的表現,一定是父母的折射。

作家鮑德溫說:孩子永遠不會乖乖聽大人的話,但他們一定會模仿大人。

「偶爾我會厭學,不想看書,爸媽注意到了,也不說什麼,就把電視關掉,坐下來看書。」2004年安徽理科狀元說,

「看到他們在看書,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書了。」

而清華才女武亦姝的爸爸,每天下午後4:30關機。

真正的教育,從來不是點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風化雨、自然無為的過程。

最好的教育是影響,父母只有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榜樣,孩子才能在潛移默化中長成父母所期待的樣子。

Wendy媽有話說:

12歲前重視心理撫養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很多時候,孩子都和父母表現出驚人的相似。

年幼的孩子,會刻意的模仿父母。

剝香蕉的方法、玩手機的樣子,父母之前相處的模式,面對選擇時的表現和態度,發洩情緒的方式……

我們說過的那些話,做過的動作,和長期表現出的思想觀念,都在悄無聲息地影響著孩子。

小到吃水果的方式,大到人生觀,孩子其實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從父母的言行舉止中習得觀念,然後構建起自己的價值觀。

孩子的成長過程,實際上是「複製」父母行為觀念的過程。

在《孩子是個哲學家》一書中有這麼一句話: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在鏡子裡,我們能看到父母本身的問題,親子父子之間的問題,甚至是整個家庭系統的問題。

父母愛乾淨,孩子也就愛乾淨;父母積極向上努力工作,孩子也會愛上學習;父母心懷善意,關愛幼小,孩子也就變得溫柔有愛。

12歲前的孩子,生活在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裡,飛速形成自己的習慣、性格和三觀。

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做好榜樣,重視孩子的心理撫養。

12歲前父母為孩子構建起的童年世界,將是孩子未來一生成長的基石。

為人父母,澆灌以愛意,教育以榜樣,用行動為孩子塑造世界的模樣,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